《安徽省能源“十三五”规划:燃煤火电项目建设放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2-24
  • 按照《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十三五”能源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国能发规划〔2017〕72号)要求,安徽省能源局会同有关单位和研究机构对《安徽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监测和评估,在此基础上编制《安徽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估报告》。“十三五”以来,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安徽省燃煤火电建设放缓。

    2016—2017年,仅建成淮北平山电厂2号机、利辛板集电厂、皖能铜陵6号机等5台“十二五”结转燃煤火电机组,新增装机331万千瓦,完成规划目标的24%;在建蚌埠电厂二期、钱营孜煤矸石、神皖庐江电厂、华电芜湖3号机等7台机组,装机424万千瓦;华能巢湖电厂二期、阜阳华润电厂二期未能如期开工,大唐滁州电厂尚未核准,列入规划的煤电储备项目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

    燃煤火电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累计淘汰关停小火电机组6台、44.65万千瓦,完成规划目标的90%;完成3205万千瓦的超低排放改造和1300万千瓦节能改造任务,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分别减少了63%、44%和29%,全省煤电平均供电煤耗297克标煤/千瓦时,电网线损率下降至7.18%,提前2020年规划目标。

相关报告
  • 《20省份“十三五”能源规划重点是什么?》

    • 来源专题:广州能源研究所信息监测
    • 编译者:giecinfo
    • 发布时间:2016-04-14
    • 日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在此前后,已有多个省份出台了地方“十三五”规划。截至记者统稿,已有北京、上海、山西、陕西、四川、浙江、江苏、天津等20个省份公布“十三五”规划全文。地方发展形势不同,能源规划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记者梳理了20个省份的能源脉络,为您呈现不同地区“十三五”期间的能源发展格局。 非化石能源比例提升任重道远 地方“十三五”规划虽然较宏观,但普遍都对能源未来五年发展作出约束性或预期性规划。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一致的目标。清洁化成为普遍追求的方向。 在能源结构方面,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和可再生能源占电力总装机比例是多数省份都提及的两个发展指标。其中,前者是约束性的、必须实现的指标。 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我国自主贡献,我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国家层面的“十三五”规划重申了这一目标。五年需累计增长3%。 从各省情况看,北京、甘肃等省的预期较为乐观。到2020年,北京将建成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体、地热能和太阳能等为补充的清洁能源体系,优质能源消费比重力争提至90%以上,其中可再生能源比重将达8%。甘肃目前非化石能源占比为19.1%,未来五年将继续完成国家分解任务。 江苏、江西、宁夏等省份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略低于15%。江苏当前比例为8.5%左右,2020年将达到10%左右。宁夏到2020年也将达到10%。而江西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提至11%。同时,我们看到,辽宁、山东等省预期目标与15%相距更远。 另外,青海、山西、上海等地虽未明确规划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例,但在追求能源清洁化方面也提出了相应规划。青海明确要提高绿色能源在用能结构中的比重。山西提出到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下降至73%。上海则明确增加天然气供给能力,到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2%。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任重道远。但随着我国发展动能转换,能源需求增速放缓,结构调整获得了难得的良机,调整将呈现加速趋势。 电力装机清洁化比例持续提升 电力装机是观察能源结构的另一个维度。而各地“十三五”规划在这一方面有更细致的描绘。 未来五年,各省电力装机总量仍将呈增长态势,装机结构清洁化看点多多。同时,较发达地区外受电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北京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装机清洁化蓝图。2020年,北京将建成以四大热电中心为主、区域能源中心为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站为补充的多元本地电源支撑体系,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将达100%。 福建提出到2020年,力争全省电力装机达到7000万千瓦。记者了解到,2013年该省电力总装机为4201万千瓦。同时,该省提出力争2020年风电装机规模比2015年翻一番,加快建设宁德、福清、漳州、霞浦等沿海核电站。可以预见,未来风电、核电在福建电力装机结构中的比重将会显著增加。 江浙地区等经济大省重点建设本地清洁能源体系。江苏提出到2020年电力装机将达到1.3亿千瓦,其中风电、光伏各形成800~1000万千瓦装机,生物质能源装机将达到150万千瓦。浙江提出到2020年光伏发电达到800万千瓦,基本与江苏相当,风电力争达到300万千瓦以上,核电将达到900万千瓦。 甘肃、山西、内蒙古等能源大省将继续扩大电源规模,侧重发展清洁能源,并提高外送电能力。甘肃提出到2020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7500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将达到60%,电力外送规模达到600亿千瓦时/年。内蒙古提出到2020年火电装机将达到1.4亿千瓦,新能源装机将达到8000万千瓦,占总装机的36%。对于新能源发电的消纳,内蒙古提出将通过4条电力通道外送3300万千瓦,自治区内消纳4700万千瓦。 东部地区多省提出增加外购电比重。北京提出,2020年外受电能力将达到3200万千瓦。山东届时接纳省外来电能力将达到2400万千瓦。天津外购电比例将达到1/3以上。 普遍设定能源消耗“天花板” 在提升能源结构清洁的同时,各地“十三五”规划也显示出对于能源消费总量进行科学管理的特征。 记者梳理发现,20个省份都在规划中提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多数省份提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内。以全国为参照,“十三五”规划提出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而2015年这一数字约为43亿吨标准煤,预期增长幅度约为16%。 但各省份情况不同,控制目标也有很大差别。除了提出以国家下达的指标为准的省份以外,很多省份还提出了独立的控制目标。 最典型的是上海和广西。上海提出,到2020年能耗总量控制在1.25亿吨标准煤以下。而2014年该市耗能约为1.1亿吨标准煤,未来五年增长幅度略高于13%,明显低于全国能耗涨幅预期。广西提出2020年能耗总量控制在1.3亿吨标准煤左右。2014年广西能耗总量为0.95亿吨标准煤,依此目标计算,未来五年累计涨幅将达37%,远高于全国预期涨幅。 值得注意的是,在控制能耗总量增幅的同时,很多省份还提出煤炭消费的减量计划。在这一增一减中,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又向前迈进一步。 北京提出未来五年将大幅压减电厂、工业、采暖、民用燃煤总量,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900万吨以内。江苏则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与能耗强度、能耗总量一道纳入“三控”制度,力争到2017年煤炭消费实现负增长。陕西提出2020年关中地区再削减燃煤600万吨以上。 同时,能源生产大省也相应提出煤炭产量的控制目标,山东提出2020年,省内煤炭产量控制在1亿吨左右,并且实现2017年煤炭消费量比2012年削减2000万吨,2020年继续实现下降。山西提出到2020年原煤产量控制在10亿吨以内,同时优化提升现代载能产业,实现能源就地消纳增值。 来源:中国电力报 作者:刘世明
  • 《安徽省“十四五”首个核准火电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25
    • 2025年8月21日15时38分,国家能源集团安徽池州电厂二期扩建项目3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标志着安徽省“十四五”首个核准火电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3号机组首次点火以来,先后完成轴封系统投运、机组首次冲转、首次并网、发电机短路试验、空载试验、零起升压及假并试验等各项调试任务后,于8月14日15时38分进入168小时满负荷试运。 当前全省持续高温,3号机组的投运为安徽省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增添新的力量。 3号机组试运行期间,机组热工、电气保护投入率100%,自动装置投入率100%,仪表及测点投入率100%。各主辅机运行稳定,各项参数满足设计技术规范要求,各类环保指标优于国家标准,标志着3号机组由工程建设阶段,高质量、高标准迈入商业运营阶段。 安全可靠 坚持安全第一,树牢安全生产底线,建设安全可靠、风险可控的安全工程。 坚持质量为本,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实现机组投产后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智慧高效 项目两台660兆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机组,供电煤耗264.8克/千瓦时,能效指标达同时期、同类型机组领先水平,机组发电效率接近47%。 二期扩建机组可在20%至100%负荷内灵活调峰,适配了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消纳需求,灵活弥补新能源发电的间隙,促进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 经济适用 项目投产后,该厂年发电量可达72亿千瓦时,按安徽省工业用电平均负荷计算,可满足约400万人口城市全年用电需求。 绿色和谐 项目同步建设的湿法脱硫、SCR脱硝、高效静电除尘等环保设施,使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稳定在5毫克/立方米、25毫克/立方米、35毫克/立方米以下,达到“超净排放”水平,以实力践行“美丽长江,清洁国能”品牌。 同时,二期配套建成国内首台套螺旋卸船机浮码头(实现全封闭无扬尘卸煤作业)、配备储煤棚微雾抑尘系统,并集成废水零排放与固废100%资源化利用技术。这一系列环保技术集成创新,系统化输出可复制的“安徽方案”,为能源行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体系树立标杆,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