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计算是美国创新力、竞争力的关键》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6-05-22
  • 从治疗疾病、使客机更安全,到改善天气预报和开发新的先进制造技术,高性能计算(HPC)达到了无数的技术突破,使美国保持着强大、安全、有竞争力,并位于创新的前沿。来自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的一份新报告探讨了许多HPC的关键应用,并呼吁国会和政府推进政策来支持它。

    去年七月,奥巴马总统发布行政命令,启动了一个新的超级计算机的研究计划,称为国家战略计算机计划(NSCI),其目的是维护和加强美国在尖端计算技术的领导地位。NSCI呼吁政府、工业和学术界合作研究,开发和部署HPC。行政命令也凸显了这是推进研究半导体技术和发展未来技术的需要。

相关报告
  • 《工信部: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创新力、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7
    •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新闻发布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王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规模优势不断巩固。 我国拥有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的制造业集群,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具有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这种体系完备、配套完善、组织协作能力强的优势在应对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十年来,我国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由2012年的7.4万亿元、3.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8万亿元、6.3万亿元,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占比达到20%左右,入围世界品牌500强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品牌数量从过去的10个增加到24个,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 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大幅提升 十年来,我国工业产品供给数量、质量和档次有了全面提升,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节能冰箱、全自动洗衣机、变频空调、汽车等中高端产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显著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品质。 王伟介绍,我国汽车保有量从2010年的0.78亿辆大幅增长到当前的3.1亿辆,新能源汽车表现尤其出色,产量不仅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在续航里程、操控性能、充换电便利度、智能化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品牌和价格上也有了更多选择。 与此同时,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发展载体加速形成,目前,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已有445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超过三成,这些基地和集群在增强我国制造业供给能力和产业链韧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制造业生产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制造业向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1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较2012年分别提高30.7和25.9个百分点,一批智能示范工厂加快建成,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全球领先,石化、钢铁、建材等行业已拥有一批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独步全球的领先企业。 通过持续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制造体系,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28%和16%,2021年又进一步下降5.6%。 服务型制造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制造业企业服务环节增值的占比持续提高,2021年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的服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已达到48%。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步伐明显加快 从创新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3%,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从创新体系看,我们已布局建设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125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从创新成果看,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11.9%提高到2021年的22.4%,大国重器亮点纷呈,“蛟龙”潜海、双龙探极、C919试飞、“嫦娥”揽月、“北斗”组网、“九章”问世,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 市场主体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 这十年,我国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万户,较2012年增长了23.5%。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1.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0.24万亿元,有58家制造业企业进入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比2012年增加27家,骨干龙头企业持续做强做优。 截至2021年底,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多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显著提升。  
  • 《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确保美国生物制药竞争力》报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陈大明
    • 发布时间:2020-08-06
    • 7月16日,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发布《确保美国生物制药竞争力》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正试图在创新、生产、营销等各个阶段主导全球制药业,美国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受到挑战。报告探讨了美国生物制药产业对美国健康和经济的重要性,评估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探讨了美国领导力所面临的挑战,并提供了旨在确保美国继续领导全球生命科学创新与生产的政策路线图。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 (一) 保持美国优势 政府不应引入药品价格控制计划,例如卫生和公共服务部(HHS)提出的Medicare B部分药品国际定价指数模型。 国会应在2022年续签《处方药使用者费用法案》(PDUFA)时,对其进行重新授权,并继续将促进创新的内容纳入其中。 美国财政部应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分配预扣的使用费,以资助USPTO业务。 (二) 发布新政策以促进国内创新 (1) 研发资助 国会至少应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资金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例恢复到2003年的水平,预计将使NIH每年增加116亿美元。 国会应通过两党制的《无尽前沿法案》,以弥补生命科学及其他领域投资不足的研发缺口。 美国商务部应设立一个办公室来促进研发基金的建立,以制定和实施所需的激励措施和监督措施。 (2) 投资奖励 国会至少应将“替代简化研发”税收抵免额增加一倍。 国会应修正现有的合作研发税收抵免政策,以允许公司在投资于大学研发活动时获得20%的税收抵免。 国会应将孤儿药税收抵免额度恢复到50%,刺激对稀有疾病研发和创新的进一步投资。 (3) 支持数据驱动型药物开发 国会应指示HHS按照《健康保险携带与责任法案》(HIPAA)的原意实施唯一的患者识别编码。 应通过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和NIH等机构指导临床试验结果的发布,以更加严厉地惩处违规行为。 国会应指导HHS创建数据信任模型,以促进参与数据驱动型的药物开发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数据共享。 国会应加大推广新型数据的可用性,例如生物特征数据,生活方式和环境数据,以帮助药物开发过程。 国会应指示FDA开发医疗数据收集的最佳实践,以确保公平的结果。 国会应确保FDA有一定的资源加大对国外临床试验的监察,在全国范围内协调监管标准,并采用风险评估分析工具对高风险场所进行优先检查。 (4) 培养研发人才 国会每年应拨款2000万美元用于建立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工业博士计划,以培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1000名博士。 国会应让拥有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位的外国毕业生更容易获得绿卡。 (5) 开展合作以推动药物开发 联邦政府应加大对生物制药研发效率和有效性的产学结合的支持。 (三) 促进国内生产的支持政策 (1) 支持生物制药工艺的创新研发 国会应增加对美国生物医学制造中心的资金支持,包括提供生物制药创新研究所(NIIMBL)资金,以及建立其他应对相关制造的技术中心。 国会应资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以扩大对从事生物制药生产技术研究的大学产业研究中心的支持,并建立新的研究中心。 国会应增加对NSF工程部的拨款,并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化学过程系统部和工程生物学与卫生部。 主管部门应鼓励生物制药公司发展,发展规模应与半导体研究公司相当。 国会应开发一个制造工程教育补助金计划,并指示国防部(DOD)展开生物医学制造竞赛。 国会应为NSF的高级技术教育计划增加资金,并将资金用于发展专注于行业技能需求的研发中心。 (2) 建立国内生产激励机制 国会应责成政府制定国家医疗产品战略,识别生物制药和医疗产品供应链中的关键漏洞,以促进国内制造业的发展。 国会应制定与《CHIPS法》和《美国铸造法》等效的法律,这将包括每年向各州分配至少50亿美元,以鼓励在美国建立新的生产设施。 国会应恢复在波多黎等地的生产税收抵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