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钠空电池:3倍锂电能量密度的突破》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5-29
  • 研究机构:麻省理工学院(MIT)

    研究人员:陶瓷学教授Chiang 

    研究内容:


    • 开发了一种新型钠-空气燃料电池,采用H型电解槽设计,包含电极和离子导电陶瓷膜
    • 使用液态金属钠作为燃料(来源广泛且廉价),空气作为氧源
    • 核心创新:固体陶瓷电解质层允许钠离子自由通过,多孔空气电极促进钠与氧的电化学反应开发了两种原型:垂直H型:两个玻璃管通过中间管连接,内含陶瓷电解质和多孔电极水平型:电解质托盘盛放液态钠,底部固定多孔电极


    研究成果:


    • 能量密度达1500Wh/kg(单堆水平),
    • 全系统水平超过1000Wh/kg单位重量能量是现有锂离子电池的3倍以上
    • 在控制湿度的空气流中测试成功


    研究意义:

    可能改变电动汽车和交通运输领域对传统电池的依赖,提供更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Chiang教授认为这项"疯狂"的创新具有革命性潜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eenewseurope.com/en/h-shaped-fuel-cell-might-be-the-power-solution-for-future-transport/
相关报告
  • 《金属绒电极技术突破:EV电池能量密度提升85%》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5-26
    • 研究机构与人员: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医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团队,由Joachim Spatz教授领导。 核心研究内容: 创新电极设计:使用金属绒(metallic fleece)作为电极接触材料,构建厚度达现有标准10倍的电极(传统电极约0.1毫米厚)。金属绒形成三维电荷载体网络,显著加速离子传输。 新发现机制:锂离子在铜表面脱去分子壳,形成亥姆霍兹层(Helmholtz layer),离子传输速度比电解液快56倍。 性能提升?:能量密度提高85%,同时保持快充能力,适用于电动汽车;接触金属用量减少50%。?生产优化?:干法填充活性材料粉末替代传统溶剂工艺,节省30%-40%成本,减少1/3厂房空间。 应用与影响:推动电动汽车、便携电子设备电池技术革新,提升欧洲制造商在亚洲主导市场中的竞争力。
  • 《日企TDK: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实现100倍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18
    • 日本电子零部件公司TDK声称,其在小型固态电池的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预计将显著提升无线耳机、智能手表等小型电子设备的性能。 据介绍,这种新电池提供的能量密度(即可以压缩到给定空间的能量)为每升1000瓦时(Wh/l),比TDK目前大规模生产的电池高100倍左右。 该公司称,其竞争对手们也在推进小型全固态电池的开发,目前已有产品最高可提供50Wh/L 的能量密度。相比之下,使用传统液体电解质的可充电硬币电池可提供约400 Wh/l的能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