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飞机材料产业发展联盟成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21
  • 1月16日,民用飞机材料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次成员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商飞公司副总经理吴光辉,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余薇,上飞院院长沈波、副院长刘文恭,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等出席会议。

    民用飞机材料产业发展联盟是由中国商飞公司依托上飞院,联合民机材料研制单位、设计单位、检验检测单位、大学和企业等机构共同成立。该联盟面向民机材料产业,以国家重大战略为指引,市场为导向,是产学研用有效结合的公益性非法人组织,具有开放性、服务性、中立性和行业前瞻性等特征。联盟建设的民机材料体系涵盖金属、复合材料、功能非金属和标准件四大类。

    会议审议通过了《民用飞机材料产业发展联盟章程》,审议表决了联盟执行委员会主席单位、委员单位和秘书长单位及主席、副主席、委员、秘书长。中国铝业集团、中国中化集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等八十余家材料企业参加会议。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02537
相关报告
  • 《新材料成武汉产业发展新热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28
    • 新材料,作为武汉的“隐形硬核”,有实力有底气冲入第一产业方阵。11月17日,长江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新材料的深度报道,连日来,新材料成武汉产业发展新热词,签约与创业大赛,频现新材料项目。新材料已被列为武汉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专家建议,发展新材料产业,应加大成果转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 签约与创业大赛现场,频现新材料项目 “我们发明的高导电石墨烯膜材料,性能全球领先,真正发挥了石墨烯材料的核心性能,实现了高端应用。”11月21日,国内最有影响的华侨华人引智引资活动——华创会,第19次在汉开幕,汉烯科技公司签约入孵岱家山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本届华创会上,加拿大籍人才马虹蔚与材谷金带(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担任总工程师,将在“钢都”青山开展材料科学及金属成型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 同一天,同一个活动,签约两个新材料项目。近来,在武汉各种产业发展场合,新材料成为武汉新的城市热词、关键词之一。 创业武汉星光大道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是创业企业成为创业之星的优质平台,是区域创新创业大赛的标杆。新材料是2019年创业武汉星光大道6个行业专场之一,在11月21日举行的年度总决赛中,前三名中有两个都属于新材料。 11月19日至20日,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专场活动举行。新洲区政府与入园企业签约50个招商引资项目,总金额1056.6亿元。签约项目中不乏新材料项目,其中武汉工程大学纳米新材料等项目颇具看点。 11月15日,在第二届大学之城创新创业大赛复赛上,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纳米复合材料专业的卢鹏荐掷地有声:“我们要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超高纯度新材料!” 他从研究生期间开始,从事纳米复合材料领域创业,从武汉理工大学创业中心一间30平方米的房间出发,带领团队试图“改变一直以来在半导体芯片核心原材料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致力于成为中国高端精细功能材料的引领者。”目前,拓材科技已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定制开发新的高纯材料产品。 发展新材料产业,要从发文章走向应用 “武汉作为新一线城市正处在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整个大武汉充满着大创新、大发展、大变革的奋斗氛围,落户武汉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长江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让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喻学锋坚定了在武汉发展的信心。 一年前,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落户武汉经济开发区,这也是中国科学院在武汉市成立的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具体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市和武汉经济开发区联合组建,致力于实现部分“卡脖子”关键材料和技术的产业突围,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一代材料,一代产业”,喻学锋坦言,选择落户武汉,一是这里有丰富的新材料科研资源,二是显著的示范效应,三是巨大的新材料市场空间,“与其说是我们选择了武汉,不如说是武汉和我们是互相选择”。 11月29日,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承办的武汉市第九批科技成果转化·中国科学院新材料与智能制造专场上,将有20个项目进行签约转化。 “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建成我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市政府已把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列入了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八大重点产业之一。 “当前,武汉在新材料领域既拥有明显优势,也有一定挑战,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推进产业发展。”喻学锋认为,发展新材料产业,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要引导科研人员从发文章走向科技应用。 喻学锋建议,发展新材料产业,还可共建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标准制定、检验检测等各类产业联盟,通过设立更多新材料产业相关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
  •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8-27
    • 近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式发布了2025年江苏省首批次新材料认定结果,共有33项新材料产品入选。 首批次新材料,是指在行业内实现原始创新或显著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进入市场初期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的新材料产品。本次认定的33项省首批次新材料,广泛服务于半导体、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产品在使用功能、性能参数、品种规格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总体呈现技术含量高、自主创新强、市场空间大、应用前景好等特点,代表了江苏新材料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半导体领域,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的“KrF光刻胶-HTKN601”、江苏艾森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铜凸块工艺用高性能厚膜负性光刻胶”、瑞红(苏州)电子化学品股份有限公司的“I线正性光刻胶”以及晶瑞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5纳米制程用超净高纯半导体级过氧化氢”等产品,直接瞄准芯片制造的关键环节,助力解决“卡脖子”难题。 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方面,江苏美特林科特殊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的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用合金、江苏隆达超合金航材有限公司的超高纯合金锭和深海舰船用合金管、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SYT70干喷湿纺超高强碳纤维和SYM40X高强高模碳纤维、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的HM50E级和T1100级碳纤维、南京春辉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医用激光光纤等,展现了江苏在关键基础材料领域的硬实力。 新能源材料表现亮眼,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石墨烯及氧化石墨、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材料、太仓巨仁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的耐高温抗氧化易焊接光伏焊带、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长寿命耐高电压无卤阻燃聚酰胺材料等,为光伏、储能和新能源汽车提供了高性能解决方案。 此外,江苏太平洋石英股份有限公司的半导体用石英舟、江苏聚成金刚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超细高强度钨丝金刚石线锯、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智能变色控温节能自清洁薄膜、江苏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SK防蓝光单体等,均在各自细分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 在应用环节,江苏省工信厅积极推广应用《江苏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中的新材料产品架构起“目录推广—产品认定—应用示范”的梯度支持政策体系。江苏省省工信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研发应用的政策举措》,为省首批次新材料配套了推广应用“一揽子”增量政策:首先是政府采购支持,推动首批次新材料纳入科技创新采购政策范围,并探索在省属企业中建立应用尽职免责机制,将其纳入考核。其次是招标投标便利,首批次新材料参与投标时,仅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即可视同满足市场占有率等要求。此外还有“免申即享”的示范应用支持,简化流程,加大对示范项目的扶持力度。 在强化政策协同方面,资金支持是打通应用链条的关键一环。为增强企业获得感,江苏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创新联合体研发首批次新材料和相关中试平台建设;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相关专项基金也将积极投资首批次新材料应用项目。此外,江苏省还积极落实国家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鼓励企业为目录内产品投保,有效分担应用风险。在“智改数转网联”和设备更新方面,新材料企业亦可享受省级财政贴息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项目支持,用于新材料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造。 中国新材料产业第一城苏州。江苏新材料产业基础雄厚,集群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拥有苏州(中国新材料产业实力最强城市)、无锡等一批的新材料产业高地,培育了苏州纳米新材料、常州新型碳材料、苏南特钢材料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及21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度新材料产业城市竞争力TOP50排行榜揭晓,苏州以91.58的产业竞争力指数荣登中国新材料产业城市榜首。 另外,苏州实验室是江苏拥有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江苏累计建设了4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2家)、65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8家),建立56个新材料领域中试平台培育库,形成了一批实力突出的企业梯队和创新载体。 据统计,2023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先进材料产业产值成功跨越万亿元大关,成为该市第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苏州在新材料领域拥有纳米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及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据统计,苏州化工新材料领域已集聚相关重点企业755家,规上企业683家,其中全球化工50强独资或参与投资建设的企业52家(截至2024年9月)。2024年上半年,苏州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413亿元。 纳米材料方面,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国家纳米产业和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并成功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此外,苏州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规模约占全国总量的30%,稳居行业首位。多年来,该集群持续深耕纳米电子信息材料、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能源环境材料及纳米功能材料等前沿领域,同时拓展至光电子、传感器、微纳制造等应用领域。 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方面,拥有盛虹控股集团(超细纤维、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恒力集团(聚酯纤维)、国望高科(东方盛虹控股,民用涤纶长丝)、超美斯(间位芳纶纤维、高性能芳纶纸)等代表性企业。2022年,苏州高性能功能纤维产业工业产值达2900亿元左右,高端纺织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关于苏州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可以查看我们往期分析文章中国新材料第一城,里面详细分析了苏州在氟硅材料、烯烃高分子材料、新能源锂电池材料、电子化学品、油脂化工及衍生专用化学品、酚酮及衍生材料等高端化工材料与精细专用化学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分布情况与代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