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通过压缩实现石墨烯电导率控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28
  • 哥伦比亚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通过压缩控制石墨烯电导率的技术,从而推动了材料在电子器件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员,第一作者Matthew Yankowitz表示:“石墨烯是已知的最好的导体,而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控制它。我们的工作首次确立了在不影响其质量的情况下,实现石墨烯带隙控制。”

    该研究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大卫和露西尔帕卡德基金会资助,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Cory Dean表示:“研究石墨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找出一种方法,以保持石墨烯的所有优点”。之前的研究通过对石墨烯进行改性,以产生带隙的方法降低了石墨烯固有的良好性能。

    为了增加能带带隙宽度,该研究团队通过压缩BN-石墨烯层结构,增加了带隙的宽度,有效地阻止了通过石墨烯的电流。

    Yankowitz表示:“当我们挤压并施加压力时,带隙会增大。虽然仍然没有足够大的宽度,但是我们已经从根本上更好地理解了带隙。晶体管在我们现代的电子设备中无处不在,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将石墨烯用作晶体管的方法,将会有广泛的应用。”

    Yankowitz补充道,研究人员一直在传统三维材料的高压下进行实验,但还没有人找到用二维材料做这些实验的方法。

    Yankowitz指出:“随着材料的压缩,2D材料组合产生的性质应该会越来越强。我们现在可以对任意结构进行挤压,并且产生的效果是可调的。此外,我们已经添加了一个新的实验工具,用于处理2D材质,为构建设备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190260
相关报告
  • 《原子级精准控制!我国首次实现全球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折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9-06
    • 经过多年研究攻关,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原子级精准控制的石墨烯折叠,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折叠,对构筑量子材料和量子器件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成果今天(6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 首次实现原子级石墨烯可控折叠 探索新型低维碳纳米材料及其新奇物性是世界前沿的科学问题之一,相关研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目前在单原子层次上精准构筑和调控基于石墨烯的低维碳纳米结构仍存在巨大挑战。经过研究攻关,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对石墨烯纳米结构的原子级精准、按需定制的可控折叠,构筑出一种新型的准三维石墨烯纳米结构。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 我们通过纳米扫描探针去操纵石墨烯转动,石墨烯是双晶结构,对双晶石墨烯折叠之后,就可以形成异质结。这个异质结本身如果做成器件的话,它就是一个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量子器件。 石墨烯“折纸术”应用前景广阔据了解,该研究成果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可控折叠。基于这种原子级精准的“折纸术”,还可以折叠其它新型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和复杂的叠层结构,进而制备出功能纳米结构及其量子器件。 折叠之后,这些新型的二维原子晶体材料有可能由没有超导特性变成(有)超导特性,没有磁性可以变成有磁性。利用这样一些特性的变化去构造功能的量子器件,对未来的应用将会有重要的意义,比如量子计算等等。
  • 《化学所等在石墨烯纳米带制备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0
    • 硅基晶体管的集成正在接近工艺物理的极限,而具有超高载流子迁移率的石墨烯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芯片材料。石墨烯纳米带中存在由量子效应引入的带隙,使之具有独特的电学性能,可以克服石墨烯本身半金属特质带来的不便,更适用于集成电路的制造。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实验室研究员于贵课题组在石墨烯二维材料的制备策略、性能及其应用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前期工作中,科研人员对具有扭转角的双层石墨烯的制备策略及其独特性能进行了系统总结 (Adv. Mater. 2021, 33, 2004974.);进一步综述了扭角多层石墨烯及其异质结的制备方法,并回顾了多种类型的异质结自上而下的制备策略(Adv. Sci. 2021, DOI:10.1002/advs.202103170. ACS Nano 2021, 15, 11040.);此外,科研人员总结了不同类型的衬底用以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在电子学方面的应用(Chem. Mater. 2021, 33, 8960.)。由于本征石墨烯的零带隙限制了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因此科研人员分析总结了石墨烯纳米带自下而上的生长策略,通过调控石墨烯纳米带的宽度、边缘结构等可以实现带隙调节(Adv. Mater. 2020, 32, 1905957.)。 快速、大面积、低成本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纳米带的方法仍有待发展。最近,课题组和清华大学教授徐志平团队合作通过调控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的生长参数,直接在液态金属表面原位生长出大面积、高质量的石墨烯纳米带阵列(如图)。研究表明,将氢气的流速控制在相对微量的状态,同时以液态金属作为催化基底,可以引入一种新型的梳状刻蚀行为,从而调控石墨烯的生长。实验发现,利用梳状刻蚀控制石墨烯的生长可以将传统的薄膜生长转化为准一维的线性生长,从而直接制备高质量、大面积的石墨烯纳米带阵列。通过优化生长条件,可以将石墨烯纳米带的宽度缩小至8纳米,并且长度大于3微米。该工作为大面积、快速制备石墨烯纳米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