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瘟疫可能导致了新石器时代的欧洲人的衰落》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防治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9-11-22
  • 研究人员从从5,000年前的人类遗体中提取的DNA中鉴定出一种新的鼠疫耶尔森菌菌株,该菌株可引起鼠疫。 他们的分析表明,该菌株是有史以来最接近鼠疫遗传起源的菌株。 他们的工作还表明,瘟疫可能是由贸易商在新石器时代的欧洲定居点中蔓延开来的,这导致了它们的衰落。

    来自法国,瑞典和丹麦的一组研究人员从从5,000年前的人类遗体中提取的DNA中鉴定出了一种新的鼠疫耶尔森菌,这种鼠疫可引起鼠疫。 他们的分析发表于12月6日的《细胞》杂志上,表明该菌株是有史以来最接近鼠疫遗传起源的菌株。 他们的工作还表明,瘟疫可能已经由商人在新石器时代的欧洲定居点中蔓延开来,导致定居点在青铜时代来临之前下降。

相关报告
  • 《Nature | 新石器时代农民六代人反复感染鼠疫》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12
    • 2024年7月10日,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Repeated plague infections across six generations of Neolithic Farmers的文章。 在距今 5300 年至 4900 年(公元前)期间,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人口经历了一个衰退期。然而,关于新石器时代人口减少的原因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农业危机导致了人口减少,也有人认为是早期鼠疫的传播。 该研究利用群体尺度的古代基因组学推断了斯堪的纳维亚新石器时代 108 个个体的祖先、社会结构和病原体感染情况,这些个体来自八个巨石坟墓和一个石棺。研究人员发现,新石器时代鼠疫的传播范围很广,至少在 17% 的采样人群中检测到了鼠疫,而且跨越了很大的地理距离。研究人员证明,这种疾病在新石器时代的社区内传播,在大约 120 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三次不同的感染事件。基于变异图的泛基因组学显示,新石器时代鼠疫基因组保留了耶尔森氏菌假结核病中存在的祖先基因组变异,包括与疾病结果相关的毒力因子。此外,研究人员还重建了四个多代世系,其中最大的世系由 38 个个体组成,跨越六代,显示了父系社会组织。最后,研究人员记录了新石器时代女性外婚的直接基因组证据,该女性被埋葬在与其兄弟不同的巨石墓中。 总之,该研究结果详细重建了鼠疫在一个大型父系亲族群体中的传播,并确定了新石器时代衰落初期人群中的多次鼠疫感染。
  • 《Nature | 古DNA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个由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社区》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6-18
    • 发表机构:北京大学(通讯作者单位)等 作    者:宁超、张海、黄岩谊、庞玉宏(通讯作者)     由于考古学上一直缺乏支持史前母系社会存在的直接证据,母系社会是否曾真实存在于人类史前社会,仍是考古学与人类学领域尚未解答的重要问题。     研究团队借助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定技术,融合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方法,对山东傅家遗址60例人骨开展全基因组分析,确认4750年前大汶口文化存在由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村落组织,这是目前世界最早母系社会,为原始母系社会理论提供东方证据。该研究首次用分子人类学与遗传学证据确证史前母系社会组织存在,还揭示新石器时代黄河下游沿海母系氏族社会多方面关键信息,实现重大突破。     研究人员基于功获取傅家遗址北区14个、南区46个个体全基因组数据。系统分析亲缘关系发现,两墓区人群源自不同单一母系祖先,内部有多组一至三级亲缘关系,且存在密集4-6级亲缘网络,证实两墓地人群长期通婚共存,母系埋葬制度未变。     考古证据显示,南区超35%个体为二次葬,这些个体与二次葬地点一次葬个体共享相同线粒体mtDNA单倍型,有广泛遗传联系,证实严格母系埋葬规则与强烈母系认同。     多学科研究中,整合稳定同位素与考古证据探讨生业经济与空间活动模式。数据表明傅家社群成员长期生活在遗址周边冲积平原,锶-氧同位素组成一致、饮食生态位宽度极窄,体现高度本地化活动模式,社会移动范围小,与同时代中国其他新石器文化群体远距离外婚制不同。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傅家先民饮食结构,C4类食物占主导,来源可能有粟、黍及以之为饲料的家猪,植物考古证据支持当地先民饮食高度依赖粟类食物。     这项成果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确证存在史前母系社会组织,首次以分子遗传学证据实证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具体结构,刷新了母系社会最早仅可追溯至欧洲铁器时代的遗传学线索溯源。 发表日期:202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