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千行百业 业界共话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 高楠
  • 发布时间:2024-08-19
  • 人民网武汉8月16日电 (记者许维娜)8月13日,由人民网主办,湖北省商务厅、文旅厅、科技厅、教育厅支持的“AI湖北行动”在武汉启动,湖北省委省政府、人民日报社主要领导出席活动并发表致辞。活动期间,人民网“AI+伙伴计划”发布,首批18个伙伴加入,一批重点项目签约,汇聚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生态,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当晚举办的人民网合作伙伴专场活动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代表,围绕传统产业的数智化转型以及人工智能产业的最新发展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党组书记、应用研发首席科学家孟祥飞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浪潮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到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深度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这一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方式和创新范式,算力与数据成为驱动这些技术浪潮的底座。孟祥飞认为,生成式智能将成为变革性的力量,渗透到各个行业,落地为生产力工具。然而,这需要专业的知识去强化,需要具体场景的牵引。他强调算力、数据、算法、模型、知识加场景的六位一体发展策略,以全面驱动生成式智能的发展,实现其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
          “广西作为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是国家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 广西旅游发展集团党委副书记陶社平介绍,今年9月,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人民网AI展演中心将落户于广西旅游发展集团旗下的广西规划馆,打造数字经济时代文化旅游新模式,推动形成“AI+广西”文旅产业案例。同时,集团还计划推动成立中国―东盟AI产业联盟,促进中国―东盟AI数字经济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莫金枝表示,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AI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我们积极顺应并推动创新发展的趋势。”莫金枝介绍,集团通过与高校合作,利用AI、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优化从农场到餐桌的产业链。其中,在养殖领域,通过全域数智养猪实现效率提升的同时降低成本,并通过数智育种大幅提升了育种成功率,通过实时在线一体化系统有效收集并处理养殖过程中的数据,辅助决策及追溯终端食品消费源头。
          肖进视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胡梦箫展示了企业在生活娱乐型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成果。团队在武汉SKP落地的艺术装置项目,因其独特的设计与背后的智能技术而受到关注。这一项目是团队的技术创新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尝试,展示了团队将科技融入生活、让技术服务于人的能力与决心。“生活娱乐型机器人主要区别于工业化运用的机器人,是AI产业向生活渗透的重要途径。”胡梦箫认为,这类机器人不仅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娱乐性和艺术性,还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趣味性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湖北德行天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康富贵分享了企业在光伏领域里机器人运营维护方面的创新实践。康富贵介绍,光伏板在户外环境中易受风沙、雨雪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电路问题频发。为解决这个问题,集团研发了专门用于光伏运维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够集群化管理,一个人可以在办公室同时管理数百台机器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集团的第二代系列产品则是一款履带式机器人,通过拆装简化、无人机配合以及提前配备的充电站等方式,实现对大面积光伏板的清洁与维护。
          活动中,人民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半糖去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达成人工智能+数字阅读订阅产品研发合作,双方将就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阅读领域的应用与商业化展开一系列深度合作。人民创投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是人民创投依托自身的股权投资平台作用,全面整合人民网内容优势和研发能力,与新质生产力重点培育企业共同推进前沿技术商业化落地的有益尝试。
    (责编:王仁宏、吕骞)
  • 原文来源: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0816/c1004-40300255.html
相关报告
  • 《人工智能正融入千行百业,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4-07-10
    •  “人工智能+”,“+”出无限可能。伴随产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正融入千行百业,成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江苏早早先行,加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创新应用的研发和支持力度,加速布局“人工智能+”。 3月27日,江苏省南京市举办推进算力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暨人工智能优质应用场景发布会,发布《南京市推进算力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并进行了政策解读,同时聚焦“AI(人工智能)+工业”“AI+电力”“AI+交通”“AI+医疗”“AI+信息消费”五大领域,现场发布18个优质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已成为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到2019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智能+”,再到今年全国两会,“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背后不仅是科技之变,更是产业之变、时代之变。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及未来,人工智能作为面向未来赛道的技术,无疑是重要引擎之一。 近年来,江苏正抢抓机遇,加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创新应用的研发和支持力度,加速布局“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服务业。 像人类一样思考       日前,记者走进南京蔚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实验室、行政办公区随处可见一款造型亮眼的四足机器狗。圆圆脑袋、弯弯耳朵、红色颈圈和橙色“外套”,外加一根翘起来的小尾巴……这只可爱的小狗,是蔚蓝科技推出的最新产品——第6代阿尔法机器狗BabyAlpha。 当听到有人喊“小白小白”后,它会闪着大眼睛给予回应。记者和它进行互动,握手、跳舞、俯卧撑、讲故事……“小白”都能应对自如。 “BabyAlpha不仅仅是一只机器狗,更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家庭新成员。”蔚蓝科技创始人刘维超介绍,这款机器狗能够智能陪伴、普及知识、作为联络助手,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智能生活感受。       “和其他电子产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AI机器狗将被赋予生活中所需的陪伴和情感连接。”刘维超说,过往所有的消费电子产品都可以说成是一台设备,而结合了目前的AI技术和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能力的仿生机器狗,给人带来的是一个活的感觉。“这样的产品将不再是一台设备,而是可以去跟它陪伴的家庭产生情感连接的科技小精灵,这种陪伴和情感连接的属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AI的魅力所在。” “像人类一样思考,这是AI技术的追求。”在刘维超看来,虽然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没有达到像人类一样思考的程度,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复杂、智能的人工智能系统出现。这些人工智能系统可能会拥有类似于人类的感知、认知和推理能力,并具备更加先进、高效的学习和决策能力。 “我坚信AI会是下一个风口。”刘维超说,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四足机器人将会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蔚蓝将深耕AI技术创新领域,不断推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体验。” “+”出无限可能       在南京市推进算力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暨人工智能优质应用场景发布会上,一批优质应用场景路演精彩上演。 数字画像功能,能够针对每支钢材进行质量、效率、能耗等多维度的细致评价,为生产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南京钢铁所属江苏金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炼钢数字工厂场景让人眼前一亮。 目前,南京钢铁、凌源钢铁等知名钢企已应用该场景,实现了工序流转的显著提速和设备数字化率的大幅提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整体工作效率。 AI让钢铁生产更智慧,也能助力电网安全稳定。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带来的面向电力场景的小型一体化声纹感知终端应用,具备小型化、轻量级、低功耗、高灵敏、高防护等优势,可轻松部署于输电、变电、配电等场景的各类电力设备上。 “它可以7×24小时在线采集设备运行声音,实现对设备缺陷分钟级智能识别预警,帮助人员迅速锁定故障位置,提升设备运维质效,助力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南京供电公司信通分公司信通运检专责韩硕现场分享时说。       “‘人工智能+’将全面推动生产力变革。”中关村超互联联盟秘书长助理房华坤认为,“人工智能+”是对产业更深层次的改造,将为企业带来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 “人类正在跨入智能时代。”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说,过去一年,通用人工智能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它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能完成无限的任务;能在场景中主动、自主地发现任务,即“眼里有活”;由自主的价值驱动,而不是被动地被数据驱动。“通用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当下通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赢得这一场事关国之大者的科技竞争,关键还在人才。” “人工智能+”,“+”出无限可能。伴随产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正融入千行百业,成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抢抓风口加速布局      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江苏早早先行。 2017年8月28日,江苏成立人工智能学会,常态化开展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学术交流,推动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技术普及和推广。成立以来,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已连续主办六届江苏人工智能大会,汇聚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学者和领军企业家,以主旨演讲、专题研讨、交流互动、展览展示、成果发布等形式,给与会者带来集“会、展、赛、商”于一体的人工智能领域学术和产业盛宴。       近年来,江苏已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基本形成以苏南城市群为重点、以南京和苏州为核心的“一带两核”发展格局,中国(南京)智谷、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等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目前,全省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1000家,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千亿元,涵盖智能软件、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涌现出了思必驰、亿嘉和、朗新科技等一批领军企业,在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创新力、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2023年11月,江苏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优先发展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其中包括“通用智能”产业。江苏将抢抓风口、加速布局,积极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加快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前瞻布局类脑智能技术,积极开展AI大模型技术研究,推进智能制造业发展。 4月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江苏将积极开拓人工智能+制造业场景应用,建立“前沿技术-场景应用-先导区”的未来产业创新体系,在抢占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塑造新优势。(工人日报)
  • 《“人工智能+”浪潮澎湃 深层次赋能千行百业前景可期》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5-03-05
    • 在浙江宁波舟山港码头,无人驾驶集卡井然有序地行驶着,其路线规划已达到毫米级精度;在深圳福田区政务中心,“AI数智员工”正将执法笔录转化为文书初稿,过去需数小时的人工整理流程被压缩为即时响应;在深圳坪山区某产业园,工业大模型实时解析超2000台设备数据流,让每条产线每小时自主优化近30次工艺参数……这些生动场景,正是“人工智能+”浪潮下产业变革的缩影。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人工智能+”行动。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作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的具体部署。同时,2024年底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将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和重点场景应用。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再次成为热议话题。面对AI技术的快速升级,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传统产业,又将催生哪些新的商业模式及产品形态?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带来哪些影响?在政策加持下,“人工智能+”又将驶向何方?众多两会代表委员纷纷聚焦“人工智能+”发展,从加强人才培养、深化多场景应用、保障安全等维度建言献策,共同探寻行业发展路径。 打破壁垒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面对AI技术的快速迭代,传统产业如何实现数智化再造?这是当前产业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传统产业中,价值创造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源的投入和劳动力的付出。而在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数据、算法和知识等无形资产正在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通过不断优化算法、提升数据处理能力,传统产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关键的转型,加速迈向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8.320, 0.31, 3.87%)的新阶段。 “人工智能不一定会颠覆传统产业,但必将带来重塑,这种重塑首先体现在传统产业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上。”全国政协委员、三六零(11.220, 0.12, 1.08%)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周鸿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以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工业富联(21.070, -0.12, -0.57%)观澜工厂可持续灯塔项目负责人吴彦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观澜工厂通过部署基于工艺制程和物联网的碳足迹优化、AI驱动的可持续阳极工艺、原材料在价值链中的回收利用和精益改进等先进案例,成功实现了产能增长与碳排放降低的最优协同。 “比如在金属材料回收利用过程中,原材料重复利用虽然可大幅减少碳排放,但也给质量和制程稳定性带来挑战。多项4IR(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的引入与应用,确保了运营效率和价值链碳减排效率的同步提升。”吴彦儒说。 类似的突破也发生在传统零售业。库存、进货数量、客流量等是影响零售企业销售额和成本的关键性指标。“AI应用可以考虑商品在途库存、进店来客数、线上App在线人数等一系列因素,并自动调整相关设置。”北京多点数智有限公司合伙人刘桂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公司测试的AI应用中,如出清场景在北京门店的试验,一个叶菜单品每天可节省75元营销成本。 人工智能赋能还延伸到农产品(6.260, 0.03, 0.48%)加工环节。“在新希望(9.570, 0.01, 0.10%)集团有限公司的智慧工厂里,AI视觉系统能自动识别鸡肉的品质等级,机械臂根据指令进行精准分割。这套系统把传统屠宰场的效率提升了3倍,不良品率从2%降到0.5%。”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以前凭经验判断品质,现在交给算法来把关。 新产品形态与商业模式持续涌现 多模态融合技术的兴起推动了文本、图像、音频等数据的整合处理,促使物理与数字世界加速融合,大幅拓展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和能力边界。 以医药研发领域为例,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耿福能表示,无论是西药研发还是中药研发,都要回答几个问题,即药品有没有效、是什么在起效、怎么起效的、起效的过程是怎样的,最终目的是要找到新的化合物、新的靶点。而这个过程既耗时又费钱。“新药研发环节最有可能引入大模型,可缩短新药研发时间。” 在自动驾驶领域,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和传感器技术,汽车能够实现自主导航、避障和决策等功能,从而提高道路安全性和交通效率。据记者了解,山东济南即将部署的L4级无人驾驶公交不设驾驶区,在特定场景下,车辆的所有驾驶操作都不需要人员介入,车内无方向盘、制动踏板及油门踏板。车辆具备自主超车、自动避障、精确进站等功能,最高时速达40公里。 具身智能作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之一,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中,人形机器人(18.880, -0.58, -2.98%)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集成载体,被视为颠覆性产品,逐渐成为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选择。 近日,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5G智慧工厂开展了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探索建立面向多任务工业场景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群体作业解决方案,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单机自主向群体智能进化。 “在复杂场景下,群体智能通过分布式个体的动态交互与协同,展现出超越单一能力的全局智慧,能让人形机器人高效决策与自适应优化,突破跨场景跨任务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一突破不仅为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规模化应用提供参考范式,也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从“半柔性制造”向“全柔性智造”的跃迁。 大模型技术框架的快速迭代,进一步提升人形机器人对于多场景的适应性。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元机器人”)推出自主研发的大型仿真框架AgiBot Digital World,为机器人操作提供灵活的仿真数据生成方案、预训练的大规模仿真数据和统一的模型评测标准。 “AgiBot Digital World引入多模态大模型,支持基于资产库自动生成操作任务,以及基于指定任务自动生成操作场景和物体布局。”智元机器人研究院执行院长、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AgiBot Digital World构建的高保真度模拟场景,如同一个高效的虚拟练功房,能帮助机器人快速练就“十八般武艺”。 AI技术不仅催生了新的产品形态,还在推动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 广州简派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光向记者介绍,AI降低了创业门槛,个人或小团队可借助工具快速启动业务。例如,AI生成的营销素材和自动化运营工具,使小企业能以低成本与大企业竞争。如今,“产业集群+跨境电商”模式已在广东等地推广,AI成为产业协同的关键纽带。 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EO张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产品形态的诞生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市场需求变化和消费者行为升级为新型商业模式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传统商业模式往往以产品为中心,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等方式来实现盈利。”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的商业模式成为可能。通过深度挖掘用户数据、精准定位用户需求,企业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 技术跃迁 AI“新基建”提速 从AlphaGo、ChatGPT到Sora,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次进化都令世界瞩目。 进入2025年,国产开源大模型火爆出圈,开源成为国内外众多大模型的“必选项”。今年2月份,字节跳动有限公司旗下豆包、百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文心一言、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旗下通义千问等纷纷宣布开源,特斯拉CEO马斯克也表示Grok-3将在几个月后全面开源。 “当AI从少数企业的‘护城河’变为全社会的‘基础设施’,其价值创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技术优势不再体现于模型参数的多寡,而在于能否激发千万开发者的创造力。”灼识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咨询总监陈一心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种模式通过免费、开源吸引开发者,开发者再创造应用吸引用户,用户数据再次反哺模型优化,最终形成自我强化的生态闭环。 “开源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能够汇聚全球的智慧与力量,加速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周鸿祎认为,开源模式将助力中国AI生态的崛起。在全球AI竞争中,中国通过开源模式,能够团结更多国家与企业,共同打造AI产业生态。 除了技术的更迭,打破“更强模型必须更高算力、更高成本”的刻板印象,实现低成本的AI普惠,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部署AI的门槛、提升产业布局AI的积极性。 当前,多家国产大模型厂商以降价、免费为支点,撬动技术平权的杠杆,推动AI技术普惠发展。从2024年开始,多家大模型企业便开始下调旗下大模型产品价格,从“以分计价”进入“以厘计价”阶段,降低开发者使用门槛。 不过,AI大规模赋能产业发展仅靠算法进步和训练部署成本降低是远远不够的,未来仍需在多方面实现突破。 高质量AI需要高质量数据。业内呼吁,国家和行业层面需进行统筹,实现数据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如果能有效地把数据流动起来、共享起来,会对科学技术研究有重大帮助。而大科学装置之间可以形成联盟、加强互动,共同发力、共同解决问题,以实现“1+1>2”的效果,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AI“新基建”的推进过程中,人才短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凯联资本董事总经理、人工智能领域资深投资人姚宁波建议,各大高校应建立产学研协同培养体系,着力培育既懂技术又通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杨金龙也表示,现在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计划关键在于“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 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安全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安全问题大致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工智能大模型自身的安全问题;第二类是利用人工智能开展网络攻击的问题;第三类是通过攻击人工智能引发的‘网络攻击大爆炸’。”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38.910, 0.53, 1.38%)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向东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针对这些安全问题,要从技术保障、制度保障、成果应用三方面入手,系统提升安全能力,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发展。 政策加持 “人工智能+”加速发展 抓住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革新机遇,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带动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顶层设计和地方实践的重要目标。 2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会议强调,国资央企要抓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窗口期,强化科技创新,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掌握“根技术”,坚定攻关大模型,积极参与开放生态建设,推动产生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继去年发布《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后,今年2月28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旨在加快实现具身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人工智能发展新赛道。广东省2024年印发了《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2025年发布了《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机器人。 政策东风下,企业纷纷紧抓“人工智能+”市场机遇。 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巴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百度云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点亮了自研万卡集群,未来公司将进一步点亮3万卡集群。 谈及我国如何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发展,齐向东表示,未来,地方政府应广泛发动民间创新创业力量,全面支持科创企业的必要需求,不断培育、巩固、发展人工智能竞争新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表示,虽然目前国家层面出台了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一些纲领性指导文件,但针对某些具体行业如何推进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缺乏顶层统筹规划。 张帆建议,应对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应用场景、实施路径和阶段任务进行明确。同时,联合行业内大中小生态企业、行业研究院和高校共建国家级行业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共同打造行业垂直大模型,实现协同创新和行业垂直大模型的持续提升。 “展望未来,AI终将服务于人,赋能于人,是人类能力的扩增。”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周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编 辑:路金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