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杂志讨论COVID-19疫情的高峰期》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2-22
  • Nature报道称,对中国近45,000例确诊COVID-19病例的研究表明,该疫情可能已经达到高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报告指出,新感染人数最多的一天(称为高峰)发生在1月底左右,此后每天新确诊病例的数量下降。但是,在截至2月11日的研究期内,每天的新疑似病例和医生使用胸部图像诊断出的那些病例(称为临床诊断病例)都保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总干事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冠状病毒感染的最新数据似乎表明新病例有所下降,但必须谨慎解释这一趋势,现在判断这种新的下降趋势是否会持续还为时过早。
    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医师和流行病学家Raina MacIntyre同意谨慎考虑相关数据,但表示总体趋势是有益的。MacIntyre表示,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还显示,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每天报告的新病例有所下降。到2月9日中国假期结束,随着人们重返工作岗位,在2月21日前后新病例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通常在流行病中,不止一个高峰。
    流行病学家一直在试图粗略估计疫情何时达到高峰。公共卫生官员想知道这一点,以便他们可以准备医院,并知道何时可以安全解除武汉和附近几个城市的出行限制。一些模型表明,高峰将随时发生。其他人则说,距离出现高峰还有数月,该病毒将在此之前感染数百万人或数亿人。该模型假设受感染的人数超过了官方统计的人数,但是这些人没有症状或症状轻没有寻求医疗救治。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154-w
相关报告
  • 《Nature发文讨论新冠病毒疫情何时达到高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2-22
    • 2月18日,Nature上发表了题为“When will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peak?”的文章。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仍以每天数千人的速度增长,这使得世界的流行病学家们都在估计疫情何时会达到高峰。有人认为,当一天内新感染的人数达到最高点时,高潮随时可能出现。另一些人则说,在今后几个月内病毒将首先感染数百万人,进而估计可能达到数亿人。 公共卫生相关部门官员也希望能大致了解高峰期将在何时到来,以及将有多少人受到感染,以便他们能够准备好医院,并知道何时取消旅行限制是安全的。尽管峰值预测可以起到一定辅助参考作用,但一些研究人员警告说,其准确率很难达到,特别是当模型中使用的数据不完整时。美国内华达大学负责疾病监测的Brian Labus说:“如果你每周都修改预测模型,说疫情将在一两周内达到高峰,最终证明你都将是对的”。 乐观的情况 2月11日,中国钟南山院士称,冠状病毒可能在2月底达到高峰。他说,随着政府采取交通管制、延长假期等控制措施,疫情情况有所改善。不过他也承认,武汉仍然处在一个“困难时期”。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超过7万人被确诊COVID-19感染。但许多科学家认为,病例数量可能比报告的要多。他们怀疑中国的诊断测试和医疗工作者太少,无法确认所有病例。一些科学家还怀疑,鉴于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钟南山只是想让人们安心。 其中,至少有一个研究和预测模型符合钟南山的估计(该分析仍未经同行评审)。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预测,这一高峰可能随时出现。建立该传染病模型的统计学家Sebastian Funk说,这一预测是基于1月23日实行交通管制之前,武汉一名感染者平均可感染1.5到4.5名其他感染者的估计(即所说的有效繁殖数,或R)。据Funk估计,疫情高峰时约有100万人将受到感染,约占武汉人口的10%。 最坏的情况 然而,另一些研究人员觉得这种预测过于乐观。日本北海道大学流行病学家Hiroshi Nishiura说,中国大多数城市在经过一段延长的公共假期后,上周开始重返工作岗位,这为新的病毒传播链开辟了可能。Nishiura说,根据他们的预测模型,估计疫情将在3月下旬至5月下旬的某个时候达到高峰,在这一点上,一天内将诊断多达230万例病例。他们估计,中国全国共有5.5亿至6.5亿人感染,约占全国人口的40%,大约一半的人会出现症状。 Nishiura已经向medRxiv预印本期刊提交了他们的预测模型和相关论文。他们的模型提出了一个相对简单的观点,因为他们假设人口中的每个人都是易受感染的,研究小组估计的R0在1.5到2之间。这也反映了一种情况,即许多被感染的人没有症状或身体不适,不足以就医。他说,如果事实是这样的话,目前报告的病例数量大大低估了感染人数。 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流行病学家梁卓伟称,Nishiura的估计是可行的,因为我们人类对SARS-CoV-2病毒没有免疫力,才导致了它的蔓延。梁振英称,虽然有关估计听起来有些极端,但目前还不清楚这种病毒到底有多大致命性。根据钟南山在其2月9日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对死亡率的最新计算表明,每百例的死亡人数约为1.36人。这个数字可能估计太高了,因为作者没有考虑较轻的病例。(另据报道,在中国境外,500例中发生了两例死亡。) 当前检疫措施对疫情高峰的影响 梁振英说,目前还不清楚交通管制和人员隔离等控制措施对疫情高峰时间和严重程度有何影响。在上述Nishiura和Funk的研究模型中排除了这些措施,因为它们的效果是不确定的。 有些科学家称控制措施最终可能不会减少感染人数,但可以通过减缓传播速度,延长疫情达到高峰所需的时间。而减少高峰期的感染人数非常重要。梁振英说,如果届时每个人都同时生病,“整个社会都会停滞不前”,“医疗服务系统将不堪重负,更多的人将死去。” 文中相关参考文献 https://cmmid.github.io/ncov/wuhan_early_dynamics/index.html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4.20022897v1
  • 《Covid-19疫情应对——在茫茫未知中前行》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3-09
    • 全球健康面临的最新威胁是近期被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呼吸道疾病的持续暴发。Covid-19于2019年12月被发现,之后很快证明其病原体是一种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致病病毒相关的新型冠状病毒。正如过去18年间出现的两种冠状病毒病SARS(2002年和2003年)和中东呼吸综合征(2012年至今)一样,Covid-19疫情对公共卫生、科研和医学界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Li及其同事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的论文中,他们详细描述了疫情中心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报告的最早的425个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虽然这些信息在指导疫情应对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该研究实时报道了这一新型病原体在其最早期阶段的演变情况,因而存在局限性。尽管如此,这篇论文还是一定程度上阐明了这一疫情的相关情况。患者中位年龄为59岁,老年人和有合并症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与流感的情况相似);患者中男性占56%。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无15岁以下的儿童病例。这一情况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儿童受到感染的可能性低,另一种是儿童症状轻微,其感染未被检测出,前者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而后者对社区感染总数这一分母的大小有影响。 根据 Covid-19病例要求诊断出肺炎这一定义,目前报告的病死率约为2%。在Guan等发表于NEJM的另外一篇论文中,1099例实验室确诊的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为1.4%;这些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范围很广。如果我们假设无症状或有轻微症状的病例数量是目前报告的病例数量的数倍,则病死率可能远低于1%。这一数据提示Covid-19的总体临床后果可能最终更接近于严重季节性流感(病死率约为0.1%)或流感大流行(类似于1957年和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而非类似于SARS 或MERS,后面这两种疾病的病死率分别为9%~10%和36%。 呼吸道病毒的传播效率对于围堵和缓疫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表明,基本再生数(R0)估计为2.2,这意味着平均而言每个感染者会再传染两个人。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在这一数字下降至1.0以下之前,疫情很可能会继续蔓延。最近有报道称病程早期的口咽部病毒滴度高,这一情况令人担心患者在症状轻微时也具有传染性。 中国、美国及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实行临时旅行限制,旨在减缓这一新发疾病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来美国旅行的中国游客,尤其湖北省游客数量大幅减少。此类限制至少暂时可能有助于减缓病毒的传播:截至2020年2月26日,中国已检测出78,191个实验室确诊病例,而其他37个国家或地区已检测出总共2918个确诊病例。截至2020年2月26日,美国国内已检测出14个病例(曾到中国旅行或曾与旅行者密切接触),从中国撤回的美国公民中已检测出3个病例,从发生疫情的邮轮撤回的美国乘客中已检测出42个病例。然而,考虑到当前报道的病毒传输效率,我们应该为Covid-19“扎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做好准备。美国发生的社区传播可能要求我们从围堵策略转向缓疫策略,例如通过加大社会距离来减少传播。此类策略可能包括隔离患者(包括自愿居家隔离)、关闭学校和可能的情况下远程办公。 Covid-19疫苗的研发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我们预计第一种候选疫苗将于初春进入1期试验。目前的治疗方案是支持性治疗,同时正在探索各种试验性治疗方法,其中包括抗病毒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干扰素-1β、RNA聚合酶抑制剂瑞德西韦(remdesivir)、氯喹和各种中药制剂。一旦可以获得,康复患者的超免疫球蛋白以及单克隆抗体静脉注射也可能是应在早期干预中进行研究的有吸引力的候选治疗方案。即使是在疫情暴发的情况下,推动该领域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仍然是确保在科学且符合伦理的研究中评估试验性药物。 我们在每次疫情暴发时都有机会获得重要信息,而其中某些信息的机会只存在于有限的时间窗。例如,Li等报道患者发病与住院之间平均间隔为9.1~12.5天。病情发展到严重之前的这段时间可能向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一新病毒发病机制的重要信息,而且可能为我们提供了采取干预措施的特殊机会。更好地了解Covid-19的发病机制对于我们在这一茫茫未知领域采取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基因组研究可能可以说明使人易于感染病毒和易于发生疾病进展的宿主因素。 Covid-19疫情向我们发出了严肃的警告,我们持续面临着新出现和再次出现的传染性病原体所带来的挑战,因而需要持续监测、及时诊断并开展高质量研究,从而了解新微生物的基础生物学和我们的易感性,并且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