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有新招 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00亿元》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11-26
  • 小秸秆撬动大产业,安徽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00亿元。这是记者近日从2020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上获悉的。当日,来自全国的300多家企业汇聚合肥,共话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105个项目现场集中签约,签约金额187亿元。“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已连续举办3届。”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说,安徽是农业大省,推进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记者在本届博览会现场看到,一批秸秆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纷纷亮相,凸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新动能。“借助新技术、新材料,工厂1年能让2400吨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宁国市格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宁说,他们使用全自动流浆式工艺,把秸秆、竹屑等废弃物制成新型墙板,与传统板材相比能防火、防潮。据悉,安徽省拥有秸秆综合利用规模企业1860个,总产值216.12亿元,安徽省粮食主产区标准化收储点基本实现全覆盖。该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有效促进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本届博览会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展期为两天。

相关报告
  • 《秸秆出菇 菌包制肥 罗店镇农林废弃物全循环助力宝山绿色农业生产》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1-04-22
    • 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加工后制成可为菌菇成长提供养分的菌包,废弃菌包经过经过处理制成有机肥,用于绿色农业生产。宝山区罗店镇通过这样的方法,实现农业生产绿色生态循环全过程。未来,随着罗店镇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运力的不断提升,将进一步提高周边蔬果生产合作社生产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镇域内农林废弃物全循环。   在宝山罗店镇永大菌业内,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预粉碎后,添加一定比例的麸皮、豆腐渣等辅料,搅拌混合再经机器装袋便制成了可为菌菇成长提供养分的菌包,高温灭菌后注入菌种就能送去生产基地生态出菇。而出菇完成后的废弃菌包则经过去袋打散后,与菜皮、豆渣等其他农业废弃物按比例混合,经过30天曝气发酵,制成有机肥,用于镇域内的绿色农业生产。   这是宝山区罗店镇的绿色生态循环全过程。通过这样的方法,宝山区的水稻秸秆离田利用率达到68%,罗店镇汉康豆腐生产中产生的豆渣废弃物利用率达到60%以上,各个蔬果合作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菜叶、杂草、废果品等也提高了利用率,其中基地所在地御源农业专业合作社,2020年废弃物利用率已实现100%。   未来,随着罗店镇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运力的不断提升,将进一步提高周边蔬果生产合作社生产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镇域内农林废弃物全循环。   “点草成金” 废弃物内长菌菇   60%秸秆、15%豆腐渣混合一定比例的木屑、麸皮或者米糠,这是姬菇生产所需要的养分。在永大菌业的宝山基地,姬菇是主要生产品种,占基地菌菇生产总量的60%,永大菌业每年要制成近千万袋姬菇菌包,运往周边菇农生态出菇。通过对农林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则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为农户争取更多利润空间。   “食用菌的本质是消耗废弃物,我们在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就地取材,以消耗本地农林废弃物为主。”永大菌业负责人黄国标告诉记者,近年来,永大菌业一直在尝试提高秸秆在菌菇包中的使用比例,同时,针对周边汉康豆腐生产企业的豆渣处理需求,永大菌业通过反复试验也已成功探索出了豆渣加入菌菇包的合适比例。   过去,豆渣作为湿垃圾,因含水量高,运输难,处理成本较高。如今成为了菌包原料,就近利用,不仅减少了企业的处理成本,还能为菌菇提供丰富的植物蛋白,提高出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可谓双赢。汉康豆腐每天大约产生20至30吨豆渣,制菌包环节可利用12吨。黄国标为记者算了笔账,菌包添加豆渣后,生产成本每袋降低1毛以上,永大菌业每年成产菌包1000万袋,每年可节省生产成本100万元左右。   而在提高秸秆比例方面,永大菌业也在不断创新试验。目前,在产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秸秆最高使用率可达到80%以上。   同时,为了提高秸秆利用率,永大菌业还在秸秆保存环节花了很多功夫。不仅投入设施,改善秸秆仓储条件,延长秸秆的使用时间,还创新尝试了秸秆在稻田直接打捆的收储方式。通过秸秆打捆机配合益生菌的使用,能够在田间直接对秸秆注菌、覆膜打捆防止受潮腐烂,延长储存时间,同时通过发酵提高秸秆生物转化率,提高菌菇生产效率。   曝气发酵 废弃物在田间循环   菌包出菇完成后,废弃菌包渣并非毫无利用价值,预处理后还田能够疏松土质、为土壤提供养分。黄国标一直在考虑,是否可以在菌菇生产末端建设发酵仓,进一步提高菌渣的利用率,制成有机肥,将循环产业进行到底。   如今,罗店镇投入资金180万元,在上海御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了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并于去年正式运营。不仅合作社蔬菜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得以利用,永大的废弃菌包渣、汉康的废弃豆腐渣也相继派上了用场。   基地以45吨废弃菜皮、杂草、废果品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0吨豆渣、10吨菌包渣的比例,将这些废弃物混合成为含水量60%左右的混合体,堆放至发酵槽,通过覆膜、变频打气的曝气发酵法,经过30天等待,便能制成有机肥。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废弃物的堆放区域并不会产生太多异味,生产过程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原来,曝气式发酵技术,是通过纳米气流膜与生物发酵相结合的方式生产有机肥。其中,纳米气流膜覆盖能够为堆肥制造一个不受外界气候影响的“气候箱”,锁住氨氮,隔绝气味,同时提高肥料品质。   “发酵过程可以通过仪器数据,按需供给氧气,并保持内部恒温70摄氏度左右。这样能够保证氧气均衡,同时通过高温杀灭杂草中草籽活性,避免施肥时带入草籽。”据基地负责人测算,该基地一年可以加工消化废菜叶、废果品、豆渣、废弃菌渣等1800吨,制成大约700吨无草籽有机肥,满足2-3家合作社生产所需。目前,基地生产的有机肥经过第三方机构检测,符合有机肥的相关要求,并已在御源合作社蔬菜绿色生产中投入使用。   据统计,2020年,御源合作社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物约271吨,其中还田约27吨,基地内循环利用244吨,基本实现100%循环利用。未来,基地将进一步辐射周边果蔬生产基地,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镇域内农林废弃物全循环。
  • 《山东阳信:积极破解有机废弃物多次转化梯级利用难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17
    • 阳信县流坡坞镇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立足阳信县西部循环经济产业园,引进央企中广核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创新模式,彻底解决肉牛养殖带来的牛粪污染难题,为肉牛全产业链打通奠定了基础。 软硬件配套,为产业落地打好“第一枪”。为促成项目签约落地,流坡坞镇与县国有平台公司、镇国有平台公司及中广核集团签订协议,对项目原料供应和后期产品销售作出系列承诺。同时,流坡坞镇配套建设了投资3亿元的畜禽粪污收储运体系,进一步从硬件基础上保障了项目原料供应。该做法建立了项目与企业之间的链接关系,实现资源多次转化、梯级利用,形成了从前端收储运到中端产品研发、应用和市场开拓,再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全环节增效、全链条增值的招商引资新模式。 政企联动,为项目建设提供“助推剂”。为保证项目如期竣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共同帮包该项目,帮助企业申报省优选,协调落地建设各项事项。镇主要领导亲自跑项目、抓对接、搞服务,从项目前期运作、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全程跟踪、协调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流程帮办代办”、专人“一对一”、“简易流程”、“容缺受理”、“先建后验”等各项保障,保证了项目建设快速推进,跑出了项目批建的“坡坞速度”。 塑造市场,为企业发展植入“源芯片”。在项目落地运营后,流坡坞镇投资5亿元建设了标准化养殖小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保障了原料供应。同时,通过政府担保,积极帮助企业申请高标准农田项目有机肥供应,打响“禾能一号”有机肥品牌,实现有机肥快速销售,真正实现了上游原料到下游销路的双重承诺。 此外,通过党建共建,加深了企业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交往、交流,构建了“亲、清”的政商关系,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也承担起了地方区域发展的社会责任,实现了企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