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出菇 菌包制肥 罗店镇农林废弃物全循环助力宝山绿色农业生产》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1-04-22
  • 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加工后制成可为菌菇成长提供养分的菌包,废弃菌包经过经过处理制成有机肥,用于绿色农业生产。宝山区罗店镇通过这样的方法,实现农业生产绿色生态循环全过程。未来,随着罗店镇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运力的不断提升,将进一步提高周边蔬果生产合作社生产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镇域内农林废弃物全循环。

      在宝山罗店镇永大菌业内,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预粉碎后,添加一定比例的麸皮、豆腐渣等辅料,搅拌混合再经机器装袋便制成了可为菌菇成长提供养分的菌包,高温灭菌后注入菌种就能送去生产基地生态出菇。而出菇完成后的废弃菌包则经过去袋打散后,与菜皮、豆渣等其他农业废弃物按比例混合,经过30天曝气发酵,制成有机肥,用于镇域内的绿色农业生产。

      这是宝山区罗店镇的绿色生态循环全过程。通过这样的方法,宝山区的水稻秸秆离田利用率达到68%,罗店镇汉康豆腐生产中产生的豆渣废弃物利用率达到60%以上,各个蔬果合作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菜叶、杂草、废果品等也提高了利用率,其中基地所在地御源农业专业合作社,2020年废弃物利用率已实现100%。

      未来,随着罗店镇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运力的不断提升,将进一步提高周边蔬果生产合作社生产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镇域内农林废弃物全循环。

      “点草成金” 废弃物内长菌菇

      60%秸秆、15%豆腐渣混合一定比例的木屑、麸皮或者米糠,这是姬菇生产所需要的养分。在永大菌业的宝山基地,姬菇是主要生产品种,占基地菌菇生产总量的60%,永大菌业每年要制成近千万袋姬菇菌包,运往周边菇农生态出菇。通过对农林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则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为农户争取更多利润空间。

      “食用菌的本质是消耗废弃物,我们在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就地取材,以消耗本地农林废弃物为主。”永大菌业负责人黄国标告诉记者,近年来,永大菌业一直在尝试提高秸秆在菌菇包中的使用比例,同时,针对周边汉康豆腐生产企业的豆渣处理需求,永大菌业通过反复试验也已成功探索出了豆渣加入菌菇包的合适比例。

      过去,豆渣作为湿垃圾,因含水量高,运输难,处理成本较高。如今成为了菌包原料,就近利用,不仅减少了企业的处理成本,还能为菌菇提供丰富的植物蛋白,提高出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可谓双赢。汉康豆腐每天大约产生20至30吨豆渣,制菌包环节可利用12吨。黄国标为记者算了笔账,菌包添加豆渣后,生产成本每袋降低1毛以上,永大菌业每年成产菌包1000万袋,每年可节省生产成本100万元左右。

      而在提高秸秆比例方面,永大菌业也在不断创新试验。目前,在产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秸秆最高使用率可达到80%以上。

      同时,为了提高秸秆利用率,永大菌业还在秸秆保存环节花了很多功夫。不仅投入设施,改善秸秆仓储条件,延长秸秆的使用时间,还创新尝试了秸秆在稻田直接打捆的收储方式。通过秸秆打捆机配合益生菌的使用,能够在田间直接对秸秆注菌、覆膜打捆防止受潮腐烂,延长储存时间,同时通过发酵提高秸秆生物转化率,提高菌菇生产效率。

      曝气发酵 废弃物在田间循环

      菌包出菇完成后,废弃菌包渣并非毫无利用价值,预处理后还田能够疏松土质、为土壤提供养分。黄国标一直在考虑,是否可以在菌菇生产末端建设发酵仓,进一步提高菌渣的利用率,制成有机肥,将循环产业进行到底。

      如今,罗店镇投入资金180万元,在上海御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了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并于去年正式运营。不仅合作社蔬菜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得以利用,永大的废弃菌包渣、汉康的废弃豆腐渣也相继派上了用场。

      基地以45吨废弃菜皮、杂草、废果品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0吨豆渣、10吨菌包渣的比例,将这些废弃物混合成为含水量60%左右的混合体,堆放至发酵槽,通过覆膜、变频打气的曝气发酵法,经过30天等待,便能制成有机肥。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废弃物的堆放区域并不会产生太多异味,生产过程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原来,曝气式发酵技术,是通过纳米气流膜与生物发酵相结合的方式生产有机肥。其中,纳米气流膜覆盖能够为堆肥制造一个不受外界气候影响的“气候箱”,锁住氨氮,隔绝气味,同时提高肥料品质。

      “发酵过程可以通过仪器数据,按需供给氧气,并保持内部恒温70摄氏度左右。这样能够保证氧气均衡,同时通过高温杀灭杂草中草籽活性,避免施肥时带入草籽。”据基地负责人测算,该基地一年可以加工消化废菜叶、废果品、豆渣、废弃菌渣等1800吨,制成大约700吨无草籽有机肥,满足2-3家合作社生产所需。目前,基地生产的有机肥经过第三方机构检测,符合有机肥的相关要求,并已在御源合作社蔬菜绿色生产中投入使用。

      据统计,2020年,御源合作社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物约271吨,其中还田约27吨,基地内循环利用244吨,基本实现100%循环利用。未来,基地将进一步辐射周边果蔬生产基地,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镇域内农林废弃物全循环。

相关报告
  • 《全面推进农业发展的绿色变革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11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绿色发展,做到思想上自觉,态度上坚决,政策上鲜明,行动上坚守,这是决定能否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关键。 深刻理解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革命性意义 农业现代化始终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生产是受自然和经济规律双重决定的特殊行业。农业绿色发展就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目标,以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为依托,积极从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开发种养过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一场关乎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是一次行为模式、消费模式的绿色革命。我们要深刻理解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革命性意义,适应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时代趋势,推动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绿色发展道路,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要深刻认识当前农业发展面临问题的严峻性。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耕地和水资源过度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加重,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农业发展面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转变农业发展观,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既是中央洞察社会深刻变化,尊重自然规律,顺应人民殷切期盼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农业自身的内在需要,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把过高的资源利用强度降下来,把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推动农业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 要深刻认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艰巨性。当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若干深层次的困难。在观念层面,长期以来追求产量增长的习惯思维,一些同志还没有真正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摆上重要日程深入思考、认真谋划、扎实推动。在利益层面,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变革,必然会深刻调整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导致部分地方、部门经营主体有逃避思想和畏难情绪。在工作层面,将现成增产型的技术、人才、政策、机制等体系,转变为质量、绿色型的新体系,将是前无古人的宏大事业,需要决心、坚韧和开拓创新。 要深刻认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期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科学研判面临的问题形势,将长期性科学规划与阶段性目标计划有机结合,标本兼治,稳扎稳打,逐步深入推进。力争到2020年,总结推广一批符合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的模式和技术集成,建立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机制、制度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经过10―1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 要深刻认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这不是单项制度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建设;不是农业领域的独立推进,而是农业各行业、各层次协调配合、系统推进。必须统筹全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条分缕析各项重点,协同行动。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绿色发展。 着眼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域,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落实中央的部署,必须把战略重点放在紧紧围绕乡村产业振兴来展开,切实推动农业空间布局、资源利用方式、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推动乡村产业走上一条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的中国特色振兴之路。 推进发展理念变革,用绿色理念引领农业生产。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坚持绿色兴农的发展理念,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方法,从政策举措到工作安排,从制度设计到科技研发,从资源配置到绩效考评,都要转到绿色导向上来。以绿色理念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推进生产方式变革,用绿色方式实现金色丰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既不能因为保供给、保收入而牺牲生态,也不能因为保生态而让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受影响。要改变过去大水大肥大药来换取高产的方式,加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和人才培训力度,在农业生产领域加快普及一批先进适用绿色农业技术,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落地生根,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变革,用绿色产业带动提质增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摒弃单纯追求产量的做法,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推进产业结构变革,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优质化、品牌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同时,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农业农村生态景观,提升农业“养眼、洗肺”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推进经营体系变革,引导新主体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农业普遍形态。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小农户大量存在仍是我们的基本面。农业绿色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资金、人才等,对小农户来说依然门槛较高。必须推进经营体系的绿色变革,通过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创新连接路径,让农业绿色发展融入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带动小农户步入农业绿色发展轨道。 推进制度体系变革,用绿色制度促进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全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强化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金融激励等政策支持,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完善绿色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努力构建标准明确、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绿色发展制度环境,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绿色发展责任,让生产者和消费者自觉主动把生态环保放在重要位置去考虑,激发全社会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 突出重点,紧抓关键,把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推向深入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既要统筹考虑、全盘谋划,也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主战场,出实招,打硬仗,把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推向深入。特别是要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操作性强的技术措施、生产模式、管理方法等,发挥示范推广、引领带动的作用。 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主动入位,积极作为,精心谋划,务实推动。要认真贯彻好中办、国办《意见》,结合具体实际,找准问题难点,创新方式方法,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优化功能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区分农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要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摸清农业资源底数。构建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利用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一体化观测技术,实现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和精准化管理,为不断动态调整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推动科技创新。要大力支持绿色农业为导向的科技研发推广,组织实施好相关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资源参与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在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尽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集成组装一批绿色生产的技术模式,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同时,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完善产业链条。要健全完善绿色农产品的加工流通体系,密切农业生产与市场消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大力加强绿色农产品流通和营销,推动与农业绿色发展相配套的产地市场建设,加强产地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助力解决农产品卖难、卖不出去、卖不上价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 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在资源保护方面,重点是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深入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面积,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同时,抓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落实,推进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和渔船“双控”制度等。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投入品管控和废弃物处理,通过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方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和农膜的资源化利用。 (作者为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08日 10 版)
  •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循环畅通》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1-27
    • 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专家谈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张辉 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安排部署,要求推行绿色循环,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循环畅通。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大力推进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稻渔综合种养和生产生活有机联结循环,构建绿色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一、推进种养结合,重构种养循环系统 推进种养结合,是赓续传承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粪肥利用是实现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关键纽带。美国、丹麦等发达国家基本构建了基于土地承载力的粪肥利用种养循环系统。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畜禽粪污整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等项目,大力推动粪肥还田利用,2023年粪肥还田面积达到3.7亿亩次,新型种养关系正在加速构建。但总体上看,我国种养分离情况依然没有根本转变,开展种养结合农户比例仅为12%,联结种养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主体还不多。新时期推进种养结合,应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把传统种养模式与现代技术、先进管理模式有机结合,重新构造种养循环系统,重点推进“养分管理、就地转化、绿色服务”。 一是推行养分管理。指导各地参照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科学测算种植业养分需求和养殖业粪肥养分供应量,合理确定养殖规模,优化调整畜牧业发展布局。二是推进粪污就地转化。通过建设一批种养结合型生态农场,实现畜禽粪污就地资源利用,打通养殖业与种植业堵点,促进种养循环。三是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大力培育粪肥利用社会化服务主体,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主体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鼓励探索粪肥分级定价付费机制,利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加强粪肥利用全过程管理,提升绿色服务效能。 二、推进粮草兼顾,优化农牧循环系统 推进粮草兼顾,是贯彻落实大食物观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着力点,肩负着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任。欧美等发达国家饲草种植达到了较高水平,美国紫花苜蓿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大豆、小麦,是第四大农作物。近年来,在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政策推动下,饲草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2023年,全国人工饲草种植面积1.16亿亩,饲草总产量1.01亿吨,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得到有力支撑。但我国饲草产业整体起步较晚,优质饲草供给仍有较大缺口。新时期推进粮草兼顾,应贯彻落实《指导意见》部署,在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稳定棉油糖和“菜篮子”产品生产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粮改饲,优化农牧循环系统,重点推进“良种培育、增量提质、全链提升”。 一是强化饲草良种培育。积极发展青贮玉米、紫花苜蓿、饲用燕麦等优质饲草品种,加快选育并推广一批高产高蛋白、抗逆耐盐碱、饲用价值高的饲草新品种。二是推进饲草增量提质。稳步扩大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规模。推进盐碱地、北方农牧交错带、南方草山草坡区稳产高产饲草基地建设。三是推动饲草全链提升。加快饲草生产加工机械装备、林地小型机械种草等设备研发应用。培育一批经营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草畜合作社、饲草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高密度草捆、草颗粒、裹包青贮等易流通商品草产品。 三、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提升立体循环系统 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是协同推进粮食安全保障和优质水产品供给、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历史悠久,形成了稻虾、稻鱼、稻蟹等多种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截至2023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约4490万亩,稻谷和各类水产品产量分别约为2250万吨和417万吨,但仍存在产业规模布局仍需优化、质量效益不高、融合发展模式缺乏等问题。新时期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应吃透《指导意见》精神实质,重点推进“合理布局、绿色生产、模式拓展”。 一是科学优化产业布局。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区域稻渔综合种养发展重点和发展规模。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发展稻鱼、稻虾等生产,西南、华南地区重点发展稻鱼、稻螺等生产,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重点发展稻蟹、稻鱼等生产。二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突出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循环、绿色优质、比较效益等优势,减少农药使用,加强稻田生态环境监测,提高稻米和水产品品质,提升综合效益。三是研究拓展新模式。研究推广一批稻渔综合种养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不断丰富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新业态。 四、推进生产生活有机联结,构建产村循环系统 推进生产生活循环,是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已从单一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逐步拓展延伸至产加销全产业链联动发展的新阶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速建设,但仍存在加工副产物利用水平不高、生产与生活间物质循环未有效打通、循环系统整体效能低等问题。新时期推进生产生活有机联结循环,应按照《指导意见》部署要求,重点推进“全链循环、集聚发展、协同融合”。 一是加速全产业链循环畅通。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冷链物流业,延伸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强化加工减损增值、加工流通副产物高效利用,加快培育产业链融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二是推动绿色低碳集聚发展。推动已建农业园区绿色循环升级改造,加快产业间联结互促、循环增值,构建种养加销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复合型绿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三是推进生产生活废弃物协同处理。推进农村厕所粪污、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加工副产物等多种废弃物协同处理,因地制宜构建生产和生活、产业和生态融合贯通循环发展新业态。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循环畅通,是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在具体推动中,要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加快统筹协同,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监测评价,推进价值转化,注重宣传推介,构建衔接配套、梯级循环、高质高效的农业农村绿色循环发展新格局,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链接:农机网 https://www.nongjx.com/news/detail/96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