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艾滋病毒感染妇女的阴道分娩:国家SIGO-HIV协议实施5年的结果》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9-07-15
  • 在意大利实施国家议定书后,评估艾滋病毒感染妇女阴道分娩的孕产妇和新生儿安全性。向在12个参与临床场所进行产前检查的所有符合条件的妇女提供阴道分娩。数据收集和结果定义遵循国家妊娠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监测计划的程序。根据分娩方式比较妊娠结局,分类为阴道,选择性剖宫产(ECS)和非选择性剖宫产(NECS)。在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分娩的580名女性中,142名(24.5%)患有阴道分娩,323名(55.7%)患有ECS,115名(19.8%)患有NECS。阴道分娩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着增加,从2012年的18.9%增加到2017年的35.3%(p <0.001)。阴道分娩的妇女更年轻,更常见的是未经产妇,在当前怀孕期间被诊断为艾滋病毒,而且是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但怀孕时间稍长,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较高。 NECS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艾滋病毒传播率很低(0.4%)。阴道和ECS之间在分娩并发症方面没有差异,而与ECS相比,NECS更常见于并发症。艾滋病毒感染妇女的阴道分娩对病毒载量的抑制似乎对母亲和儿童是安全的。没有观察到HIV传播病例。尽管持续显着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阴道分娩率仍然相对较低,并且需要进一步的进展以促进临床实践中的这种分娩方式。

相关报告
  • 《妇女与艾滋病病毒》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07-04-24
    • 近年来,妇产感染HIV/AIDS逐年上涨。联合国全球艾滋病报告表明,今年,在艾滋病进入第25个年头之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已经达到了48%,即大约1730万名妇女。虽然南撒哈拉非洲地区的人口只占全世界人口的10%,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口高达全世界的60%。自从艾滋病爆发以来,大约有5000万非洲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目前,在2580万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南撒哈拉非洲地区人口中,妇女和女童几乎占了60%。敦促国家赋予妇女权利,减少羞辱,战胜艾滋病病毒已客不容缓。
  • 《Plos Pathogen: 阴道微生物组如何预防HIV感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0-12-07
    • 2020年12月5日 讯 /生物谷BIOON/ --阴道中的健康乳杆菌细菌对女性的健康至关重要,但其他细菌属的积累会导致阴道生态系统失衡。根据2020年12月3日在《PLOS Pathogens》杂志上的研究,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Nichole Klatt博士及其同事发现这种失衡可能导致旨在预防HIV感染的药物的细菌代谢,从而降低其有效性并增加对妇女的风险。 在没有有效的HIV疫苗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其他替代策略,例如暴露前预防(PrEP)药物,以防止传播。 PrEP药物在预防男性感染HIV方面非常有效,但在预防女性感染HIV方面效果较差。最近的证据表明,阴道微生物群落与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增加有关,并可能影响PrEP的疗效。为了更好地设计和进行评估妇女HIV预防的临床研究,必须了解女性生殖道中的微生物如何影响治疗药物水平。 在这项新研究中,Klatt和她的同事使用来自有或没有细菌性阴道病(BV)的女性的宫颈阴道灌洗液样本,研究了阴道细菌如何改变PrEP药物水平并影响HIV感染率。这种细菌在女性中非常普遍,是由细菌引起的会引起瘙痒,分泌物和不适,并与女性性传播感染增加和生殖道结果阴性有关。研究人员发现,与BV相关的细菌(而非健康的乳杆菌细菌)可以代谢PrEP药物,并且由于可用预防药物的水平降低,可能会降低PrEP的药效。作者说,细菌性阴道病的更好的测量和干预措施对于提高妇女预防艾滋病毒的效力至关重要。 Klatt博士强调说:“妇女的健康状况以及对妇女健康和疾病预防起作用的因素都受到了严格的研究。这项研究表明,迫切需要开发出更好的细菌性阴道病治疗方法,并总体上促进对妇女健康的更多研究。 ”(生物谷Bioon.com) 资讯出处:How the vaginal microbiome may affect HIV prevention 原始出处:Cheu RK, Gustin A, Lee C, Schifanella L, Miller CJ, Ha A, et al. (2020) Impact of vaginal microbiome communities on HIV antiretroviral-based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 drug metabolism. PLoS Pathog 16(12): e1009024. doi.org/10.1371/journal.ppat.1009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