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将正式施行碳税政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1-15
  • 近日,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宣布,根据《温室气体污染定价法》,加拿大将从2019年开始施行收入中性的碳税,这也是在履行他在2015年作出的竞选承诺。

      “明年春天起,加拿大将不允许‘免费污染’。我们正在对尚未制定气候变化计划的省份进行污染定价。”特鲁多表示。

      在气候政策方面,加拿大一直不怎么“给力”。为了扭转加拿大在减排方面的国际形象,早在2016年,特鲁多就表示要加快推进碳污染收费。虽然这一举措会造成相关物价上涨,但当时的民调显示,近八成受访者支持加拿大创立碳价体系。

      《巴黎协定》是政策主要驱动力

      法案中的序言值得一读。

      首先,序言指出“存在广泛的科学共识,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这表明加拿大承认了碳污染的主导因素。

      序言同时也指出,加拿大已经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例如“海岸侵蚀、永冻土的融化、热浪的增加、干旱和洪水”等等。

      序言明确了1992年,加拿大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包括“温室气体的浓度在一个水平上,防止气候系统因人为干扰而处在危险的境地”。加拿大通过了《巴黎协定》,其目标包括将全球变暖的温度限制在2摄氏度以下(与工业化前的温度相比)。加拿大承诺在2030年前,要将碳污染降低30%(与2005年水平相比)。在实施碳税之前,加拿大的政策被认为不足以达到这个目标(大概只能下降4%)。因此,碳税是消除这一差距的重要政策,《巴黎协定》也被认为是加拿大制定碳税政策的重要驱动力。

      2022年碳价将达每吨50美元

      在2016年提出碳价设想之时,特鲁多将收费的最低限制定为每吨10美元(从2018年开始),到2022年上涨至每吨50美元。而最近公布的方案上调了最开始实施时的碳价,以弥补政策推迟造成的影响,到2022年的碳价则保持不变。

      根据计划,加拿大联邦碳污染价格将在2019年以每吨20美元的低价开始,直到2022年达到每吨50美元为止,每年以每吨10美元的价格上涨。碳排放税将保持在这一水平,除非重新立法或修订法律。

      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视为适度的碳税──毕竟碳的社会成本要比之高出许多倍──但加拿大制定的碳价格比大多数国家要高。此外,碳税并不一定要反映碳的社会成本,关键是政策能否达到国家的气候目标。

      碳税将造成能源价格上涨

      碳税将造成什么影响?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能源价格将因此上涨。

      每吨20美元的碳税体现在油价上,会转化为每加仑汽油增加16.6美分的附加费。到2022年,每吨50美元的碳税将使加拿大汽油价格每加仑增加约42美分。相比之下,加拿大汽油的平均价格是每公升1.43美元,因此到2022年汽油价格将上涨8%。此外,煤炭价格将上涨1倍以上,2022年碳税将造成每吨煤炭增加100美元的附加费。同时,每立方米天然气价格将上涨约10美分,而目前的价格约为每立方米13美分,涨幅达到了75%。这将增加加拿大对更便宜的无碳电力的需求。然而,加拿大已经通过水力发电提供了约60%的电力,16%的电力来自于核能,只有大约20%~25%的电力来自于化石燃料。

      因此,加拿大只有11%的碳污染来自于发电部门。工业部门是加拿大最大碳污染来源者,占比约为40%。但其不受此次碳税政策影响,而是将使用以产出为基础的分配制度。

      不同省份适用不同政策

      加拿大的几个省份已经开始施行碳定价。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阿尔伯塔省和魁北克省已经建立了相关体系。加拿大政府指出,这些省份是2017年全国GDP增长中表现最好的省份。由于这些省份的碳价体系符合联邦政府的规定,因此新的法律将不再适用于他们。其他几个省份(西北地区、新斯科舍省、爱德华王子岛、纽芬兰和拉布拉多)已经计划或者提出了符合联邦要求的碳定价系统。所以,此次碳税法律只适用于剩余省份。

      加拿大政府碳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收中性,类似于公民气候游说团体的政策建议,与“碳红利”也有相像之处。所有被征税的钱会被分发回原省份,各省会将大约90%的收入返还给个人纳税人,预计退回的钱可以超过70%加拿大家庭的能源成本。

      例如,一个马尼托巴省的家庭将在2019年得到336美元的退税,该家庭增加的能源成本为232美元。萨斯喀彻温省的一个类似家庭将获得598美元,其能源增加成本为403美元。在安大略省,家庭将获得300美元的退税以抵消其244美元的成本。在新不伦瑞克,248美元的退税超过了平均家庭能源上涨成本202美元。随着碳税的上升,到2022年,退税将增加1倍以上,家庭净经济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剩下的10%的税收将向特别受影响的部门,如学校、医院、小企业以及土著社区提供支持。偏远地区的柴油发电和航空燃料将完全免征碳税。

相关报告
  • 《《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下月施行,水费会不会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6
    • 《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12月将施行 水资源费改税推向全国影响几何 12月1日起,我国将全面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试点。作为党的全会后优先落地的税改措施,本次改革的重要出发点是发挥好税收杠杆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调节和引导作用。“水费会不会涨”也成为普通民众和部分企业最关心的话题。 “水费(第一阶梯)24.84元,污水处理费16.32元,水资源费改税18.84元,总计60元。”这是北京一户家庭今年8、9两个月的综合水费账单,与很多省份相比,这份账单中多出了一项“水资源费改税”。从今年12月1日开始,这一条目也将出现在更多省份家庭的综合水费账单上。 近日,水利部发布了《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自12月1日起,将全面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试点。此前,我国已在北京、河北等10个省份展开相关试点工作。 “水资源费改税范围扩大到全国,既是前期我国‘费改税’改革的进一步延伸,有助于提升财税的现代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实现财政制度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高效统筹。”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党的全会之后,我国在逆周期财政调节等方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水资源费改税就是新一轮财税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从“费”到“税” 同为政府财政收入,“税”与“费”的地位相差却很大。山东大学税务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华介绍,“费”的征收通常涉及多个部门,地区差异大,监管难度较高。同时,税收具有强制性,征税行为由法律强制性保障实施,而收费的依据比较分散。“由‘费’改为‘税’,能通过征管部门整合、税收法定等形式,提高征收的强度和刚性,保证财政资源的有效获取,是我国财税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我国,“费改税”已有多领域的实践。2009年,我国开始推行交通税费改革,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等6项费用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的提高。2018年,环境保护税法正式施行,环保税正式取代此前的排污费,实现“费改税”。 2016年之前,我国主要对取用水资源行为收费。2016年7月,河北省率先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以从量定额的征收办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使用进行规范;2017年年底,北京、天津、山西等9个省(区、市)也被纳入试点范围。如今,随着《办法》的出台,今年12月起,大陆31个省份将全部用水资源税替代此前的收费。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认为,将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推向全国,一方面是因为在水资源费的征收过程中,存在着多部门征收、费用标准不明确、缺乏有力监管等不规范的情况。“同时,还与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现实有关。”据了解,我国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均。目前,有16个省份面临着水资源危机,多达300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资源税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施正文提到,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水资源税改革试点,能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有利于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通过税收的杠杆作用,可以有效调整全社会的取水用水结构,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201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已经在法律层面,授权可以试点征收水资源税。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谋划新一轮财税改革。今年7月党的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则明确,要“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完善绿色税制”。 作为党优先落地的税改措施,《办法》的出台被社会各界看作是新一轮财税改革打响的“重要一枪”。“水资源的问题波及面和影响力都很大。”李华说,推动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有利于完善以资源税、环境保护税为主体“多税共治”,以系统性税收优惠政策“多策组合”的绿色税收体系。“本次改革也释放了新一轮财税改革的重要信号:拓展地方税源,提升地方自主财力水平。” 给地方更大自主权 此次出台的《办法》,对水资源税的纳税人、计税依据、税额标准等要素作出了明确和规定。根据《办法》,水资源税实行从量计征,即按照实际取用水量乘以适用税额来确定,纳税人为直接从江河、湖泊(含水库、引调水工程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 在基本框架上,能在《办法》中看到不少现有各地试点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的影子。但水资源税并非简单地由水资源费完全平移得到,而是有一些重要改进。 其中一项改进就是,根据水资源状况、取用水类型和经济发展等,水资源税在推向全国后,将实行差别税额。《办法》规定,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和超载地区取用水、取用地下水等从高确定税额;同一类型取用水,地下水税额应当高于地表水。 记者对随附《办法》公布的各省(区、市)水资源税最低平均税额进行梳理发现,不同省份最低平均税额相差很大,其中北京的地表水水资源税、地下水水资源税最低平均税额全国最高,分别是每立方米1.6元、每立方米4元。而在一些水资源较丰富的省份,如四川、上海等,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税最低平均税额则仅为每立方米0.1元和0.2元。 “对于不同省份的水资源税最低平均税额,地表水最高相差16倍,地下水最高则相差20倍,同一地区地下水均为地表水的两倍及以上。”施正文分析认为,这体现了我国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也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禀赋、不同行业的用水情况等,体现了精准调节、科学调节的原则,有利于税收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相协调。 以取用不同类型水为例,相较于地表水,地下水更加宝贵。“从高确定地下水水资源税的最低平均税额,就是要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抑制不合理取用地下水的行为,优化地区的取水结构。”施正文说。 同时,《办法》并未对最高平均税额进行限制,而是强调各地方可按规定在该地区最低平均税额基础上,根据实际确定水资源税的具体适用税额。李华认为,这给了地方更大的税收权限,有利于更好地利用税收因地制宜对水资源利用进行精准调控。 值得注意的是,原水资源费收入实行中央和地方1∶9分成,而在全面实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后,水资源税收入将全部归属地方,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这项改革将进一步推动财力下沉,充实地方财政,拓展地方税源。同时能充分调动地方财政在水资源税征收管理当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因地制宜发挥好水资源税在筹集地方财政收入和调节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白彦锋说。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水资源费改税试点8年来,河北水资源税纳税人户数由2016年的1.7万户增至2.1万户,累计征收水资源税149.17亿元。如果按照水资源税收入全部划归地方计算,8年累计为河北增收约14.9亿元。 资源和地区的关联性向来比较强,地方税收权限的扩大也代表着更大的责任。“今后水资源税完全归属地方政府,反过来讲,当地政府也应该对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也就是‘权责一致’。”李华提到,水资源税收入全部归属地方,强化了地方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上的责任,专款专用的特征也比较明显。“地方政府应该在后续的公共支出和政府职能中有所体现。” 平稳转换 节水产业迎机遇 水资源费改税将推广至全国,“水费会不会涨”是普通民众和部分企业最关心的话题。 《办法》中明确,城镇公共供水企业缴纳的水资源税不计入自来水价格,在终端综合水价中单列,并可以在增值税计税依据中扣除。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期间,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将终端综合水价结构逐步调整到位,原则上不因改革增加用水负担。 已经启动水资源税改革试点的省份,多采用“税负平移”的方式,企业正常生产用水、城镇公共供水企业和居民生活用水负担基本实现“三不变”。比如,在河北的水资源税改革中,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税负相差4倍,超采区取用地下水加倍征税,高耗水企业和特种行业税额标准调高。“城镇公共供水企业、居民正常生活用水、农业正常生产用水,维持原有的负担水平基本不变。”国家总局河北省税务资源和环境税处处长刘彦辰说。 白彦锋分析表示,本次水资源税全面试点,遵循了“平稳转换”原则,在老百姓用水习惯没有大的变化的前提下,用水负担有望保持总体稳定。“当然,本次改革的重要出发点是发挥好税收杠杆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对于那些节水先行、不断提高用水效率的企业将构成利好;反之,对于那些水资源消耗大、利用率低的企业,无疑将加重其综合负担,这是改革的初衷和导向。” 此外,《办法》还通过明确规定限额内的农业生产取用水、抽水蓄能发电取用水等5种情形免征水资源税,对超出规定限额的农业生产取用水以及农村集中饮水工程取用水授权地方减免水资源税等,进一步推动由“费”向“税”的平稳转换。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在抑制地下水超采、转变用水方式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以四川省为例,自2017年年底改革启动以来,四川全省工业用水量从51.37亿立方米减少至2022年的20.67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由11.83亿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5.92亿立方米;2023年,四川省万元GDP用水量43.2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3.13立方米,分别较2020年下降10.9%、25.1%。 如今,我国的节水产业也正在蓬勃发展。今年7月对外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节水产业规模达到万亿元,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节水产业发展格局。 “在微观层面上,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可以增强居民的节水意识,引导企业规范用水、节约用水。”施正文说,企业既可以改变取水结构,也可以通过对设备进行更新或技术改造,比如增加循环水系统等,来降低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从而减轻税负。“全面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带来的节水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需求,也将为节水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 《光伏产业率先“服软” 美对华关税政策要转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09
    • 美媒最新消息显示,当地时间6月6日,美国白宫正式宣布,将对进口自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的太阳能电池相关产品给予24个月的关税豁免。 拜登为何突然开“绿灯”? 白宫发布声明称,为解决美国出现的能源紧急状态,拜登政府一方面援引《国防生产法》,宣称要加速清洁能源技术的本土化生产,另一方面,短期内要大量进口光伏组件、电池等产品以满足需求。为此,决定豁免东南亚四国光伏组件2年关税。 “国内太阳能行业迎来关税方面重大利好”,针对这则消息,不少舆论给出了这样的评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眀昊指出,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得放在美国对华光伏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 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对进口中国光伏产品作出反倾销、反补贴仲裁;2018年,特朗普政府通过“201条款”,对进口光伏产品征收30%关税,为期四年,每年降低5%。但到了2020年,特朗普政府又将2021年对进口太阳能面板的关税提高到18%。 高税率之下,多家中国光伏企业不得不“走出去”,前往东南亚设厂,但仍逃不过美方的“重点关注”。2021年6月,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实行“暂扣令”,即使是东南亚产品也需海关查验。 今年2月,加利福尼亚州光伏组件企业Auxin Solar提交实名请愿书,称中国制造商将生产转移到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以回避美国对中国太阳能产品征收的关税。美国商务部很快就给出反应,在3月对上述四国发起“反规避关税调查”,涉及到的中国企业包括晶科能源、隆基绿能、阿特斯太阳能、天合光能、比亚迪和博威集团。而一旦相关调查落地,可能导致最高250%的追溯性关税。 那为何原本要开展为期150天的调查,不到70天时拜登又突然开了“绿灯”?赵眀昊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为了挽救美国的太阳能项目,确保其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前,拜登政府曾设定过一个目标,要在2035年之前让美国电力行业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推动太阳能为美国提供高达40%的电力需求。但现实很“骨感”,美国缺乏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及足够的产能,光伏产品依然高度依赖进口。美国清洁能源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美国预计将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中,约80%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柬埔寨,因此,美商务部启动的调查程序,让该国光伏行业陷入混乱,短短数周内,就有318个光伏项目被迫取消或推迟。 “受情势所迫,拜登政府不得不通过关税豁免举措,来降低国内清洁能源转型的成本,应对日益突出的能源压力。”不过,赵眀昊同时也表示,这次调整只是按下了一个“暂停键”,从长期看,美国依然希望在清洁能源的产业链上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推动本土清洁能源产业的振兴,因此,我们不能指望拜登政府会在短期内对中国的光伏产品进一步“松绑”。 事实上,美国商务部特意为豁免决定做了“补充说明”:免税措施止于东南亚四国,针对中国及台湾地区征收的相关关税不变,并将继续就中国光伏企业是否通过东南亚企业避免美国关税展开调查。 拜登会向高通胀“低头”吗? 在豁免东南亚四国光伏组件关税的同时,近期美国也在频频放风,拟取消部分对华关税。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当地时间6月5日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拜登要求他的团队考虑取消前总统特朗普推出的一些对华关税,以抑制当前高企的通胀。 美财长耶伦等官员也表达了支持取消部分对华关税的态度。她认为,整套关税几乎不具有战略意义,“其中一些措施对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似乎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受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美国通胀数据持续攀升。今年3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8.5%,涨幅创1981年以来新高。到了4月份,尽管CPI增长有所放缓,但同比增幅也达到8.3%。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如果取消对华加征关税,仅2021年就能为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节省810亿美元。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对此指出,在调整对华关税政策的问题上,拜登政府已是“不得不发”,在通胀高企之际,美国如果依然维持对华商品的额外征税,不仅不利于美国的普通消费者,也会伤害以中国商品作为生产原料的美国企业。 不过,霍建国同时也表示,出于打压中国的目的,拜登几乎不可能取消全部的对华关税,“最有可能涉及的是与美国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而对于一些高科技产品,可能仍会打着维护所谓‘国家安全’的幌子继续加征关税。” 赵眀昊对此也表示赞同,在他看来,在关税的问题上,拜登政府的政治考量明显高于经济考量,“部分美国官员的心态是,即便现在着手取消部分对华关税,也很难短期内见效,反而有可能遭到共和党,包括更多美国选民的反对,未必有利于中期选举,这恐怕也是拜登政府难下决心的原因。” 美国贸易代表“唱反调”透露何种信号? 事实上,即便是在拜登政府内部,对于究竟要不要取消对华关税也存在巨大分歧。就在雷蒙多表态后不久,当地时间6日,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华盛顿国际贸易协会的讲话中表示,通胀是可怕的,损害了美国人的钱包,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很多原因,“仅靠关注对华关税是不够的”。 针对中美关系,戴琪也有最新表述,用她的话来说,拜登政府应该用一种“深思熟虑、战略性和从容不迫的方式”来全面管理中美关系。 在赵眀昊看来,戴琪言下之意,是在提醒拜登政府将关税问题放在更大的对华战略中去考量,“关税依然会是美方对华施压的重要筹码,但美国的贸易官员更想超越关税层面,同中国展开经济博弈,例如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上逼迫中国作出更多让步,推动相关国家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 与此同时,美国也通过不断加大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接触,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当地时间5月23日,拜登政府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作为强化与印太国家经济关系的基础;一周后,拜登政府又与民进党当局宣布启动所谓的“美台21世纪贸易协定”。“美方一系列动向,究其本质都是为了将中国排除在由其主导的经济体系之外,建立一个所谓的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赵明昊说道。 赵眀昊进一步强调,在美方政策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更应把有确定性的国家、区域、市场牢牢抓住,把落实RCEP、推进加入CPTPP谈判等作为抓手,将双边、多边经贸关系再巩固、再提升,更好地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