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研究团队合作揭示结核分枝杆菌PtpA诱导宿主细胞铁死亡促进病原菌致病性及播散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3-21
  •  近期,汪静青年研究团队、刘翠华研究团队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张令强研究团队合作揭示了Mtb效应蛋白PtpA通过调控宿主表观遗传修饰诱导宿主细胞铁死亡进而增强Mtb致病性和播散的新机制(图1),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人员利用体内筛选实验和转录组学分析鉴定到Mtb效应蛋白PtpA是诱导宿主细胞铁死亡的关键效应蛋白,并进一步发现PtpA被Mtb分泌至宿主细胞内可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研究发现,PtpA并不具有经典的真核样的入核模序,而是依赖其第11位的半胱氨酸与宿主入核转运蛋白Ran/NTF2复合物结合,进而以非经典的RaDAR方式进入宿主细胞核内。随后,细胞核内的PtpA通过其1-50位氨基酸结构域和宿主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6相互作用,并促进H3组蛋白第2位精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饰(H3R2me2a),进而抑制GPX4的转录和表达,最终诱导宿主细胞铁死亡并促进Mtb的致病性和播散。最后,研究人员应用Mtb-小鼠感染模型进一步确证了PtpA诱导的铁死亡在介导宿主组织病理损伤及病原菌播散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该项研究发现了Mtb诱导宿主细胞铁死亡的重要效应蛋白并揭示了其通过调控宿主表观遗传修饰诱导宿主细胞死亡的新机制; 鉴定了Mtb PtpA关键的非经典入核机制及其关键位点;提出了靶向Mtb PtpA-宿主PRMT6界面抑制Mtb诱导的铁死亡进而减弱Mtb致病力及播散的TB治疗新策略。

      微生物所博士研究生强丽华、客座研究生张勇和博士研究生雷泽慧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汪静研究员、刘翠华研究员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张令强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项目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7148-x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303/t20230321_6703113.html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科研团队揭示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脂磷酸酶劫持宿主泛素抑制细胞焦亡的重要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0-14
    •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一类重大慢性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20年全球有近990万新发TB患者,并有约151万人因TB感染导致死亡。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团队长期致力于Mtb与宿主互作机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Nature Immunology(2015)、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2017)、Autophagy(2021)、EMBO Report(2021)、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18,2019)等期刊发表系列研究工作,揭示了一系列病原菌与宿主相互博弈的动态过程及分子机制,为TB防治提供了多种新思路和潜在新靶点。近日,刘翠华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邱小波团队合作,揭示了Mtb利用脂磷酸酶PtpB挟持宿主泛素进而拮抗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的病原免疫逃逸新机制,提供了基于病原-宿主互作界面的TB治疗新思路和潜在新靶标。   炎症小体(inflammasome)是近年来在哺乳动物免疫细胞中发现的一种多聚蛋白复合物,主要由胞质中的模式识别受体(如NLRP3和AIM2等)、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及caspase-1前体蛋白(pro-caspase-1)组成。当受到活化信号刺激时,炎症小体能够迅速组装并使pro-caspase-1发生自剪切产生具有酶活性的caspase-1,后者进一步剪切下游的关键效应分子gasdermin D(GSDMD)及炎性细胞因子前体pro-IL-1β和pro-IL-18,剪切后的GSDMD的N-末端效应结构域(GSDMD-N)随后在质膜内侧聚集并产生孔洞,进而介导成熟的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释放及细胞焦亡(pyroptosis)的发生。已有研究提示,炎症小体—细胞焦亡通路在宿主抵抗Mtb等病原体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这些病原体是否能够以及如何逃逸该免疫机制尚不清楚。因此,进一步鉴定Mtb等病原体调控宿主炎症小体—细胞焦亡通路的关键效应蛋白并阐明其作用机理有望为TB等感染性疾病提供新的药物靶标及干预策略。   在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在HEK293T细胞中构建AIM2和NLRP3炎症小体的重组系统对Mtb编码的真核样分泌蛋白进行全面筛选,鉴定出Mtb分泌的蛋白磷酸酶PtpB是宿主炎症小体—细胞焦亡通路的潜在抑制分子。进一步的研究表明,PtpB在Mtb感染时可定位至宿主细胞质膜并依赖其磷酸酶活性去磷酸化质膜上的磷脂酰肌醇-4-单磷酸(PI4P)及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4,5)P2),从而抑制GSDMD-N在质膜上的聚集并阻止细胞焦亡及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释放。PtpB虽然在细胞内具有显著的去磷酸化PI4P及PI(4,5)P2的功能,但其在细胞外仅表现出有限的脂磷酸酶活性。结构生物学分析表明PtpB的酶活中心(P-loop)被掩盖在一个盖状的柔性双螺旋结构(lid)内,提示其磷酸酶活性可能受到动态调控。在之前的研究工作中,刘翠华团队发现Mtb编码的另一种蛋白磷酸酶PtpA可通过结合宿主泛素调控自身的磷酸酶活性进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Nature Immunology,2015)。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推断PtpB的磷酸酶活性可能也受到宿主细胞中特定分子的调控。进一步的深入探寻证实了PtpB依赖一个特殊的真核样泛素结合模序(UIM-like)通过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宿主泛素并被其激活进而去磷酸化PI4P和PI(4,5)P2,导致这两种分子在宿主细胞质膜上的丰度显著减少进而抑制GSDMD-N在质膜上的聚集及细胞焦亡的发生。随后的小鼠感染实验证明,破坏PtpB的脂磷酸酶活性或泛素结合区域可以显著增强宿主在感染早期依赖GSDMD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及清除Mtb的能力,并减轻宿主在感染晚期的病理性免疫损伤。   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题为“A bacterial phospholipid phosphatase inhibits host pyroptosis by hijacking ubiquitin”。刘翠华课题组的特别研究助理柴琪瑶、客座研究生余珊珊以及博士研究生钟延昭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刘翠华研究员、汪静项目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邱小波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q0132
  • 《微生物所刘翠华研究组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结核分枝杆菌逃逸宿主天然免疫新机制的综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7-31
    • 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结核病(Tuberculosis)是全球“十大致死性疾病”之一,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7亿感染人口,每年超过120万人死于结核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细菌,可应用多种策略逃逸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进而在宿主细胞内长期存活。近年的研究揭示了一系列结核分枝杆菌调控宿主天然免疫的新机制,为发展靶向病原-宿主互作界面的抗结核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新靶点。   近日,刘翠华研究组和同济大学戈宝学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New insights into the evasion of host innate immunity by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综述文章。该文回顾了结核分枝杆菌调控宿主的细胞内核酸受体信号通路(cytosolic nucleic acid-sensing pathways)、膜转运及膜完整性(membrane trafficking and integrity)、细胞死亡(cell death)和自噬(autophagy)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效应蛋白通过入核调控宿主遗传物质、挟持宿主泛素系统(the ubiquitin system)以及破坏细胞固有免疫(cellular intrinsic immunity)等途径进而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新策略。最后,文章还探讨了结核病致病过程中有待解答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课题组的柴琪瑶博士和同济大学戈宝学团队的王琳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刘翠华研究员和戈宝学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