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刘翠华研究组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结核分枝杆菌逃逸宿主天然免疫新机制的综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7-31
  • 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结核病(Tuberculosis)是全球“十大致死性疾病”之一,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7亿感染人口,每年超过120万人死于结核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细菌,可应用多种策略逃逸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进而在宿主细胞内长期存活。近年的研究揭示了一系列结核分枝杆菌调控宿主天然免疫的新机制,为发展靶向病原-宿主互作界面的抗结核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新靶点。

      近日,刘翠华研究组和同济大学戈宝学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New insights into the evasion of host innate immunity by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综述文章。该文回顾了结核分枝杆菌调控宿主的细胞内核酸受体信号通路(cytosolic nucleic acid-sensing pathways)、膜转运及膜完整性(membrane trafficking and integrity)、细胞死亡(cell death)和自噬(autophagy)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效应蛋白通过入核调控宿主遗传物质、挟持宿主泛素系统(the ubiquitin system)以及破坏细胞固有免疫(cellular intrinsic immunity)等途径进而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新策略。最后,文章还探讨了结核病致病过程中有待解答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课题组的柴琪瑶博士和同济大学戈宝学团队的王琳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刘翠华研究员和戈宝学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3-020-0502-z;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007/t20200730_5648225.html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刘翠华课题组在结核分枝杆菌入侵机制方面取得新进》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8
    • 结核病(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 Mtb)引起的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至今仍是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目前全球每年新出现的肺结核患者约800-1000万,每年因肺结核死亡的人数约200-300万(WHO, 2017)。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Mtb等重要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近年来先后在Nature Immu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等杂志发表系列研究工作,发现了Mtb通过调控宿主细胞功能促进对宿主固有免疫逃逸及肺癌发生发展的新机制,并揭示了病原菌与宿主间相互博弈的动态过程及分子机制,为抗结核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和特异靶点。 作为一种胞内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可经空气被吸入肺泡,随后被肺泡细胞所吞噬。建立感染的第一步是病原菌对宿主细胞的入侵,侵入机体的结核分枝杆菌能在肺泡巨噬细胞内存活并繁殖。巨噬细胞表面存在多种能被致病菌识别的受体,致病菌能识别并利用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完成对宿主细胞的入侵。侵入宿主细胞对致病菌的生长、传播和致病性尤为重要,阻断入侵也是控制感染的有效机制。深入探究结核分枝杆菌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能为抗结核病新药的设计和研发提供新的分子靶标。 Mtb基因组中共有四个mce(mammalian cell entry)操纵子(mce1-4),其编码的蛋白组成一大类Mce家族。由于Mce家族蛋白可特异性地结合小分子化合物,并且它们在人基因组中无同源基因,因而是一种理想的潜在药靶。以往研究提示mce3操纵子可能在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该操纵子编码的单个蛋白分子的确切功能尚不清楚。刘翠华研究团队揭示了结核分枝杆菌Mce3C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菌细胞表面,能以一种真核样RGD模序依赖的方式促进分枝杆菌对巨噬细胞的粘附和入侵;同时,该团队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出了Mce3C潜在的宿主相互作用蛋白—β2整联蛋白。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了结核分枝杆菌Mce3C蛋白能直接作用并通过存在于细胞表面的β2整联蛋白激活SFKs-Syk-Vav-Rho-ROCK信号轴,并引起细胞骨架的重排进而促进分枝杆菌对巨噬细胞的入侵(请见附图)。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阐明结核分枝杆菌侵入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同时为抗结核药物设计提供了新靶点。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Cellular Microbiology杂志上,题为“M. tuberculosis Mce3C promotes mycobacteria entry into macrophages through activation of β2 integrin-mediated signaling pathway”。刘翠华课题组的硕士研究生张勇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刘翠华研究员为该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
  • 《微生物所刘翠华团队发表病原菌调控宿主细胞焦亡的研究进展综述文章》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05
    •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一类至今依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团队长期致力于Mtb感染与宿主免疫调控机制研究,近日受邀在Seminars in Immunology发表了题为“Pyroptosis modulation by bacterial effector proteins”的综述文章。   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一类典型的细胞炎性坏死方式,是宿主抵抗病原感染的一种重要的固有免疫防御机制。然而,大量证据表明,包括Mtb在内的诸多病原菌已进化出调控宿主细胞焦亡以逃逸免疫清除并建立持续感染的特殊机制。在这篇综述文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宿主依赖细胞焦亡清除感染微生境、促进免疫因子释放以及直接杀伤病原菌的免疫机制,并系统梳理了病原菌利用效应蛋白参与调控宿主细胞焦亡的研究进展。随后,文章还深入探讨了靶向细胞焦亡的感染性疾病防治新策略,包括利用细胞焦亡靶向药物与传统抗生素联用以缩短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周期并减少病原菌的耐药发生,以及通过靶向细胞焦亡的关键病原调控分子以优化疫苗株的免疫保护效力。最后,文章还提示了该领域未来有待进一步解答的重要科学问题,如拮抗细胞焦亡的细胞修复机制是什么,细胞焦亡与其他细胞死亡信号通路之间的交互调控机制是什么,以及执行细胞焦亡的效应分子gasdermin家族蛋白是否还有非焦亡相关的其他免疫功能等。   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课题组特别研究助理柴琪瑶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并与刘翠华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综述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及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453232300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