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沙龙第八期 | 开发需求侧资源促进电力低碳转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30
  • 过去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力发展由过去的数量扩张到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已经具备了电力高质量发展与低碳转型的基础。

    作为具有经济性、可靠性、灵活性、低碳性等特点的资源,需求侧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它的作用也从传统的“减少需求”扩展到“灵活调节与消纳并举”的新阶段。电网转型的新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也给需求侧资源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主办,由中国能源网协办的“中国煤电发展之路辨析”系列沙龙第八期中,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能源市场研究所所长董军,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电国际政策研究室主任王冬容对我国开发需求侧资源促进电力低碳转型进行了讨论。

    需求侧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通常在谈到电力部门的低碳转型时,大家更加关注的是从供给侧出发,通过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降低煤电来实现电力供应的低碳化。

    但应当看到,随着能效、分布式能源技术进步、交通运输工具的电气化、电力的市场化改革、能源互联网发展、综合能源服务兴起等,电力消费者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力生产者,参与到电力的平衡与系统运行当中,需求侧资源在提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可再生能源消纳方面开始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我们通常将用户侧的分布式光伏、分散风电、燃气热电冷联供等清洁能源发电资源、储能设施、电动汽车和需求响应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作为虚拟电厂,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和电力市场交易,称为需求侧资源。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能源市场研究所所长董军表示,需求侧在能源和电力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力供需的特点是实时平衡,因此我们以往在做电力规划和运行时,都是先进行需求预测。过去我们只是关注需求侧用户的用能和电力消费,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提出需求侧资源,在此以后,它在内涵和外延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具体来说,需求侧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过去更多的是从供应侧出发,用户侧是被动的,目前用户侧变得越来越主动,驱动因素主要有体制机制改革的激励和在电改中出现的售电公司和综合能源服务公司等新型主体;此外,需求侧管理也从管理变为服务,过去主要是政府行为,现在出现了新的服务主体、服务模式和新的业态;需求侧资源的作用也从节能和负荷管理手段,变为助力清洁能源消纳、提高系统灵活性的调节资源。

    需求侧资源与电网的协同效益

    需求侧资源提供的服务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削峰,体现安全价值和经济价值,国内已有大量很有成效的实践;二是平衡服务,或者调峰服务,体现了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价值;三是调频、紧急备用、调压等辅助服务,体现的是安全价值;四是减少电网阻塞,体现电网中不同位置的资源的容量价值。这些功能对应不同的服务时间,如一年中使用十几到几十小时的削峰服务,到日内的平衡服务,再到实时调频服务,这些服务的自动响应程度不同,对技术支持系统的要求也不同。

    在电力系统中,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都是自变量,而电网是一个因变量,电网跟随供应侧和需求侧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转型。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电国际政策研究室主任王冬容表示,在需求侧资源的角色转换中,电网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电网正在向第三代电网发展,就是说整个电力系统从大机组、特高压互联的第二代大电网模式,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双向互动的第三代电网转型。

    王冬容认为,电网的转型升级会促进需求侧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新型电网系统应能够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同时有强大的抗风险和自愈能力。此外,新型电网能够适应数字化、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因此,电网的转型升级对于需求侧资源的开发,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动和反馈。

    “十四五”应加强需求侧资源开发利用

    王冬容表示,“十四五”是我国需求侧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的第一个五年,需求侧资源应该与供给侧资源同等甚至是优先对待。综合考虑可调负荷、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储能等资源,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需求侧资源总量可达1.5亿千瓦,能够满足电力系统3%-5%的尖峰负荷。目前全国各地3%-5%的尖峰负荷分布基本都在50个小时之内,如果用供应侧去投资的话,尤其是大量上煤电厂的话,光从投资量来讲,至少需要五千亿以上的规模去满足,而我们如果用需求侧资源,预计只需1/7到1/10的投资规模。由此可见,“十四五”时期,需求侧资源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的煤电的无序扩张和大规模的资源浪费。

    董军表示,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存在着逆向分布,需要将西部大量新能源远距离输送到中东部负荷中心,新能源比例增大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受端需求侧资源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发展分布式清洁能源,满足部分本地需求,减少远距离输送;另一方面,通过需求响应,提供系统调节手段,与跨区输电通道建设、输电网和配电网的灵活运行、送端风光火打捆外送和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等共同作用,助力新能源的消纳。

    王冬容指出,需求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分为邀约型和市场型。邀约型指在没有电力市场的情况下,由政府部门或调度机构牵头组织,各个聚合商参与,共同完成邀约、响应和激励流程。目前我国邀约型做的较好的是江苏,2019年其削峰规模达到402万千瓦,基本达到最高负荷的3-5%。这充分表明即使在没有成熟的电力市场条件下,我国依然可以较好的开发利用需求侧资源。

    董军表示,未来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需求侧资源将能分别参与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市场,经济价值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获得更广阔的收益,这将会进一步促进需求侧资源的发展。

    需求侧资源开发利用的机遇与挑战

    董军强调,目前在需求侧的资源利用方面未来还存在很多挑战。一是虽然我国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多为国家、宏观层面,落实到地方层面还存在一些挑战。二是市场机制的滞后,需求侧资源的价值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目前需求响应的实施仍以管理手段和补偿机制为主,市场竞价方式有所尝试,但是还没有与电力市场建设有机结合;三是需求侧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包括配电网的建设、通信设备的投资等,在规模经不足、成本效益不高的情况下,需求侧资源的快速发展存在挑战。

    需求侧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发挥聚合商的作用,聚合商相当于虚拟电厂运营商,聚合分布式能源、工业、商业、居民用户需求响应资源、储能、电动汽车资源,参与各类需求响应项目,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市场。需求侧资源通过聚合商形成合理规模,从而有能力提供电力系统所需要的服务,聚合商通过精确预测发电功率和用电负荷、分析各类资源的成本效益、优化合同组合和套利等多种方式获取收益,实现多方共赢。

    当前,我国需求侧资源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从能源转型的战略部署,到终端用能电气化的推进,从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到电力市场的构建和完善,都为需求侧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推动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过程中,在关注供应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将目光投向需求侧。电力行业应该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充分发挥需求侧资源的经济性、可靠性、灵活性、低碳性特点,为煤电的转型与退出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关报告
  • 《煤电沙龙第九期 | 煤电和煤炭转型的就业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06
    • 长久以来,煤炭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支持社会繁荣的重要能源基石,中国的煤炭和煤电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煤电曾创造出1年装机超过1亿千瓦的世界之最。 2013年中国的煤炭消费达到42.4亿吨的峰值后逐步下降,煤电的年增装机也从曾经的1亿多千瓦下降到2019年的3200千瓦。能源和电力行业的转型升级导致煤炭与煤电的增量不断减少,这将不可避免的导致与其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给严重依赖煤炭的地区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影响。 摆脱煤炭依赖,对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至关重要。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传统煤炭消费大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弃煤和煤炭转型之路;但为了避免转型对工人群体产生的冲击与不利影响,许多国家同时也开始探索关于缓解煤炭转型就业影响的路径和措施,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稳就业、保民生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煤电沙龙第九期邀请到中国华能集团高级经济师张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莹,就如何在煤电与煤炭转型的背景下去稳定重点地区的就业问题展开讨论。 煤电、煤炭行业就业基本情况 煤炭行业2004-2013年经过了10年的黄金发展期,随着煤炭需求增长疲软和环保压力增大等问题,煤炭行业逐步出现产能过剩,煤炭行业的去产能就成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2015年底中央确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通过调整经济的结构,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国务院提出,用3-5年的时间压减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 从去产能的结果来看,煤炭行业通过去产能实现了既定的目标,整个煤炭行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截止目前,累计退出的产能超过8亿吨。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张莹表示,在煤炭行业的黄金10年中,煤炭从业人员的数量从377万人增加到了峰值的530万人,但是随着去产能工作的实施,一批煤炭工人面临转岗压力。为此,财政部专门设立了1000亿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钢铁和煤炭行业的分流安置工作,其中80%是基础性奖补,20%是阶梯性的奖补。专项资金的设立在煤炭、钢铁行业人员安置过程中为行业去产能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在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过程中,就业安置工作平稳进行并取得很好的成效,没有出现严重的的社会问题。我国煤炭行业的就业人数已经从2015年的接近450万人降到2020年3月的260万人左右。 中国华能集团高级经济师张安华表示: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确定了2020年煤炭生产总量控制在39亿吨,消费占低于58%目标;电力“十三五”规划中也确立了煤电占比降至约55%的目标。2019年,我国产煤总量为38.46亿吨,煤炭消费占比降至57.7%,煤电装机占比降至51.7%。超额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所以煤炭行业去产能、供给侧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 张莹认为,我国煤电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万吨煤炭需员人数从1990年的55人降至2010年的29人、2016年的11.6人,目前万吨煤炭就业人数不足10人。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劳动生产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即使没有煤炭转型压力,从劳动生产率的自然提高过程来看,未来我国煤炭行业的就业人数也肯定会一步下降。 如何实现煤炭公正转型? 中国政府在煤炭产业转型进程中,为了保民生、保就业、以人为本,做出了巨大的的努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按照更高的要求,按照《巴黎协定》的目标来倒推,中国要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按照这个目标计算,未来煤炭和煤电规模仍将大幅度压缩,这对煤电就业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很多产煤国都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路径,公正转型这个概念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2015年《巴黎协定》的案文里面,明确的把公正转型写入,并提出要实现劳动力的公正转型,去创造高质量和体面的就业。 张莹表示:在探索公正转型过程中,全世界主要的煤产国都在积极探索。中国也在制度构建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确保这部分群体能够在转型的过程里面受到公正对待。中国在过去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煤炭行业面临转型压力的很多是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种,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能够让必须转岗的工人去从事一些技术含量更高、更体面和稳定的工作。这其实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张莹表示:目前国际上成功实现煤炭公正转型的经验并不多,例如已经基本完成转型的英国,大部分原来的煤产地,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德国鲁尔区等提供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思路,但从全球所有面临煤炭转型的国家来看,并不存在具有普适性的方案,各国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中国在“去产能”政策实施过程中,已经在帮助受影响煤炭工人重新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尽管我们没有建立公正转型的政策体系,但是一些实际执行的措施确实是在解决煤炭转型公正性的问题,一些经验值得与世界去交流互鉴。 张莹表示:目前煤炭行业就业规模是260万人左右,根据测算,在不同的情景下,包括政策和环境因素,2030年整个煤炭行业的就业还要减半,甚至可能减到100万人左右。从长期来看,到2050年整个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可能降低到20万人。从就业的角度看,煤炭行业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张安华表示,与煤炭行业相反,电力系统就业的前景十分光明。我国风电的就业人数占世界全部风电就业人数的44%,光伏行业占比为60.9%,说明我们电力就业已经走出了一个很广阔的天地。 张安华表示,中国电力系统的就业已经不能单纯的说是一个就业岗位,它是一个非常融合、多元的行业工种,而且还在不断的融合。未来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电力行业将出现更多新的就业形式。最为简单是会出现很大比例的、很多形式的能源综合公司,或者叫综合能源公司。 最后,张安华认为,煤炭行业本身虽然前景黯淡,但是煤炭行业对于我们美丽中国的建设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煤炭行业它可以走向萎缩,但是煤炭行业的就业应该不断走向新的方向,在经济的稳定发展中,要从公正转型的高度坚持保障煤炭行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 《储能决定能源电力低碳转型成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5
    • 能源结构低碳化是中国低碳转型的根本性措施,也是迫切任务。近日,“中国能源电力‘十三五’成就与‘十四五’展望论坛”在京举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表示,储能发展的好坏决定了能源电力低碳转型的广度、深度、进度甚至成败。 王志轩认为,中国已基本具备持续大幅度提高非化石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的技术和产业基础。通过持续推动电气化,大幅度提高非化石能源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可跨越或缩短以石油替代燃煤、燃气替代石油、可再生能源替代燃气的分段转型时间,完成碳中和历史使命。 在王志轩看来,电力行业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好电力行业在低碳发展全局中的作用。以低碳化为目标的电气化应渗透在电能生产、存储和应用的各个环节。为此,要优先解决好电网如何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问题。 王志轩指出,在电力低碳转型中,电网处于配置电能的中枢、基础地位,即便是新能源发电不直接接入电网,由于影响了电网负荷特性,对电网也有直接影响。电网的主要任务是安全稳定运行及接纳大规模新再生能源发电。 “安全稳定运行的首要任务与大规模接纳新能源发电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没有大规模接纳新能源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实现不了低碳转型目标,而如果没有安全稳定运行,大规模接纳新能源也没有意义。”在王志轩看来,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与新能源更多接入电网呈非线性增长关系。这是因为,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越高,电力安全对经济社会的安全性就越重要;而随机性、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越多,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的影响就越大;同时,由于电力系统中转动惯量电源比例减少,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也会下降。 “要解决好这一矛盾,政府、社会及电力系统各主体都应对电网功能、作用的变化有新的认识。”王志轩建议,在宏观层面,要统筹好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工业物联网、通信网、交通网等多网融合发展;在能源层面,要统筹好能源、电力、电网(尤其是配电网)、储能协调发展,做好规划并及时评估修订。 王志轩特别强调,储能发展的好坏决定了能源电力低碳转型成败,因此首先要解决好储能问题。现有低碳目标、愿景、计划,都是建立在储能技术具有突破性发展和能够用得起的基础上的。储能大规模应用,使传统发输配供用电能单向、线性配置成为环状多向配置,促进能源、电力、物质间双向转换,最终使得电气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目前,储能技术及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但储能特点也决定了其在应用对象、条件、安全等方面存在系统性和综合性问题,这体现出储能不可能脱离新能源发展进程、电力系统需求、经济社会需求而独立发展。王志轩相信,通过“十四五”技术发展和政策完善,储能态势会更加明朗,在促进低碳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