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动能源革命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05
  • 深入推动能源革命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

    ——农工党中央调研组对北京、宁夏等地开展重点考察调研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共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受中共中央委托,围绕“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主题,4月24日至25日,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率领农工党中央调研组在北京实地开展2022年重点考察调研;6月2日,农工党中央组织召开重点考察视频调研座谈会,以线上方式调研宁夏、青海和甘肃等地的相关情况;6月6日至9日,陈竺率领农工党中央调研组到宁夏、甘肃部分企业开展实地调研。

    紧锣密鼓的实地走访,深入细致的交流探讨,开诚布公的建言献策,调研组紧扣主题,认真听取能源企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意见建议。

    线上线下结合,提升调研质效

    调研组在北京为期两天的时间里,深入4家企业,召开了4场座谈会,了解能源企业在推动能源革命等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和积累的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唯一拥有核电、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全部发电类型的能源企业,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新能源发电装机量、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清洁能源发电装机量均居世界第一。在国家电投的“国和一号”“御风系统”等科技创新成果模型前,调研组频频提问,与项目负责人交流探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第二大化工公司。“我们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部署13项主要行动、37条具体措施,全方位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积极引领我国能源化工行业低碳转型进程。”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喻宝才说,“把绿色低碳发展打造成中国石化的亮丽名片。”

    视频调研座谈会上气氛热烈,与会人员摆事实、谈感受,调研组成员们一边听、一边记,并和大家互动交流。

    甘肃省风光资源量在我国均排名前列,建设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光电基地的优势和条件得天独厚,具备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开发条件。“截至2021年底,全省风电并网装机1924万千瓦,光伏发电并网装机1171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48.7%。”甘肃省副省长张世珍介绍。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和传统能源转型的“排头兵”。截至目前,宁夏电力装机规模6214万千瓦,发电量超过1992亿千瓦时,人均电力装机、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新能源电力装机比重达到46%,新能源利用率超过97%,居全国前列。

    调研组指出,能源领域要通过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大幅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开展新型清洁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等重大举措,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悉心听取意见

    “推进‘双碳’工作存在哪些难点”“目前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做出突破、完善解决”……在实地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视频调研座谈等过程中,调研组时常抛出问题,并听取各方意见。

    提到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启军表示:“化石能源行业碳排放控制压力大,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尚不完善,传统能源产业转型成本高。”国家电投总经理江毅说:“如何处理好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之间的平衡,推动煤电与新能源电力的高效协同发展,是摆在能源行业和电力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谈及电力保障能力方面的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赵永清说:“去年以来,煤价总体上处于高位运行,煤电价格严重倒挂,煤电企业发电意愿不强、投资意愿下降。新能源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特征明显,对电力可靠供应及电网安全运行带来重大挑战。”

    调研组指出,面对多重矛盾相互交织的现实,应从国情实际出发,统筹发展与安全、稳增长和调结构,坚持先立后破,统筹各种能源的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发挥新能源清洁化、可再生、自给丰富的优势,与化石能源有效衔接,合力保障能源供应链安全。目前,我国新能源规模化发展面临挑战,对此,建议统筹制定新能源与化石能源协调发展政策,建立健全化石能源企业转型、退出机制,制定新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能权交易市场、绿色电力交易市场。

    聚焦创新驱动,提供科技支撑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我国能源科技和利用效率尚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关键领域技术实力依然不强,必须加大创新力度。

    “科技创新有哪些成果?有哪些实践案例?取得了什么成绩?”每场座谈会上,调研组都问得很细。

    “国家电投拥有科技人员1.6万余人,近3年来累计申请专利7401件,获得授权专利5058件,发布600项技术标准,主编IEC、ISO两项国际标准,实现国际标准零突破。”江毅介绍,“储能、氢能、绿电交通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中国石化大力推进地热业务发展,服务支撑北方地区清洁能源供暖,累计建成地热供暖能力8000万平方米。”喻宝才说。

    “中国石油在1500米水深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二氧化碳驱油埋藏、油区地热综合利用等新能源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侯启军说,“‘十四五’期间,预计新能源科技投入50亿元。”

    “甘肃持续加大科研投入。2012年以来,在新能源领域,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49项,支持经费5410万元。特别是实施省级科技重大专项6项,支持经费2800万元,聚焦制约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集中攻关,为我省新能源消纳和外送技术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张世珍介绍。

    调研组指出,要充分发挥创新对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立足化石能源、新能源、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围绕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工程示范应用五大方向,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化石能源领域,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加大页岩油气绿色开采压裂技术,确保油气基础供应。在新能源领域,大力发展低成本风光电技术,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保证电网既能高效消纳新能源,又能安全稳定运行;在充分保障安全的情况下,研发核聚变关键技术,攻关制氢、储氢、输氢、用氢技术。在储能方面,大力发展高效率、长寿命、低成本的先进储能技术。

    据介绍,农工党中央将在此次调研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向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建议,更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相关报告
  • 《“智慧能源”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7
    •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上,三大赛区26个场馆实现绿色电能供应,与此同时,电力数字化、智能化全景监视也保障了能源供应的稳定安全。在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能源数字化正悄然向人们的生产生活渗透。 搭上5G智能化快车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公司的老石旦煤矿区内,工作人员在地面调度室就能操控地下7000米深处的采煤设备,工人下井也不用操作设备,只需定时巡检、远程控制,通过防爆手机还能随时与地面视频连线。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煤矿。山西省寿阳县的潞安化工集团新元煤矿,在距离地表超过500米的机电硐室,无人巡检机器人已代替人工巡检;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新疆大南湖一矿,智能化生产数据采集、传输和设备维修远程协同已成为现实。搭上5G智能化快车,一座座矿山有了“智慧大脑”,智能化操控、远程开采、机器人巡检,让曾经“脏、苦、险、累”的采煤工作简单多了。 同样从繁重体力活中解放出来的还有石油工人。1个站、14名工人、35口采油井,日产原油约230吨……这里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通过监测大屏,借助12台高清球形摄像机可看见平台全貌,拉近还能看清油井上的螺丝。一旁的电脑上,井口压力、温度、产油量、耗电量等反映油井生产的各种数据实时更新。 这些数据原来都是人工采集,采油工要带着测温枪、压力表、温度计,一趟趟跑着抄表。而现在,鼠标一点,各种指标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负责平台生产维护的青东采油管理区注采一站站长袁亮说:“通过数据实时呈现,有没有泵漏、供液不足等问题,油井生产状况一目了然。” 降本增效促进低碳转型 记者了解到,能源数字化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构筑更高效、更清洁、更经济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生产率和可持续性。 能源企业为啥不遗余力推进数字化?能源数字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把人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对企业还有诸多好处。例如,胜利油田的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可以设定抽油机抽油频率,自动调整注水阀压力等,实现了“气不上天、油不落地、水不外排”的绿色安全高效生产。低碳目标下,能源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用更加凸显。 数字技术可以助力能源行业降本增效。例如华为基于光感知产品和算法引擎,帮助山东济华燃气有限公司打造智慧油气管线巡检服务,使管线威胁事件识别的准确率高达97%,全面提升管线安全和管理质量,降低运维成本,加速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数字技术在能源革命战略中正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的原动力。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技术融合发展,正改变能源的生产、运行、传输模式,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说。 逐步迈向精细化发展 在浙江杭州萧山某化纤产业园里,多家企业近日安装了能耗采集器,采集的能耗、碳排放等数据将实时同步到杭州市的“能源双碳数智平台”上。据悉,杭州正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电力、燃气、石油、煤炭4类能源数据及重点监控企业的能耗信息,精准管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岑可法认为,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生产侧发生变革,打造全新的绿色生产模式是未来发展方向。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能源产、运、储、销、用各环节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实施煤矿、油气田、油气管网、电厂、电网、油气储备库、终端用能等领域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数字化建设与改造。 有了顶层设计,能源数字化发展方向逐渐明晰。中广核、中国石化、国家电网等多家能源央企明确表示,将数字化转型工作定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华能集团提出,转型第一步要实现所有风电、光伏数据接入智慧能源数据平台;第二步是以风电、光伏数据中心为基础,完成水电、燃机、火电、核电等数据接入,形成统一的智慧能源数据平台;第三步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专家指出,在生产、运输、零售和消费等能源产业各环节,数字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国家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下,能源数字化将逐步迈向精细化发展。
  • 《国务院总理李强: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共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26
    • 国际能源网获悉,6月2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大连出席202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李强强调,我们要始终把握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大方向,开辟未来经济发展的广阔蓝海,共同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履行好各自减排责任,共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全文如下: 6月2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大连出席202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李强表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发展面临重要关口。这次年会以“未来增长的新前沿”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要正视世界经济面临的增长困境,以更高远的视野、更宽广的胸襟来对待发展问题,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在共同做大蛋糕中寻求自身合理利益,开辟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 李强指出,这些年,中国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中国新产业的快速兴起,顺应了全球科技革命、绿色发展的大势,根植于自身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力人才资源、多样化应用场景等独特比较优势,彰显了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新产业新动能快速成长,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为各国企业创造了更大合作空间。 李强强调,我们要始终把握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大方向,开辟未来经济发展的广阔蓝海,共同打造新的发展空间。一是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为科技创新营造开放、公正、非歧视的环境。二是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履行好各自减排责任,共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三是维护开放市场环境,敞开胸怀、紧密协作,摒弃阵营对立,反对“脱钩断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引导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四是促进包容普惠发展,统筹好发展和治理,及时完善相关法律及治理框架,努力实现惠及面更广、包容性更强的发展,让创新成果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 致辞后,李强就中国经济及新兴产业等回答了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的提问。他强调,我们注重固本培元,增强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打好政策“组合拳”,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特征、中国的国情特点及各个地方的优势特色结合起来,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发挥应用场景优势、注重运用市场力量等关键环节下功夫,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成长。 波兰总统杜达、越南总理范明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余名各界代表出席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