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尽管接受治疗HIV病毒仍然持续存在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黄翠
  • 发布时间:2017-06-21
  • 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具有有限的寿命,通常在几天或几周后死亡。然而,HIV-1 感染的细胞成功地在人体中持续存在几十年。当前的HIV疗法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这种病毒,但不能完全清除这种疾病,因此停止治疗,它能够快速地复发。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传染病科的Mathias Lichterfeld博士和Guinevere Lee博士及其团队揭示出尽管接受抗病毒治疗,但是HIV- 1 感染的细胞在体内持续存在的机制。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6月19日首次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lonal expansion of genome-intact HIV-1 in functionally polarized Th1 CD4+ T cells”

    通过采用一种新的病毒测序方法来跟踪 CD4 T细胞不同亚型的HIV病毒感染,这些研究人员发现为数不少的遭受HIV感染的细胞含有在完整的全长病毒序列上都完全相同的序列。确实,在大约 60%的记忆 CD4 T 细胞(HIV 入侵的主要靶细胞)中观察到含有这些相同序列的单个细胞簇。这些数据提示着携带着相同病毒序列的细胞都来自一种特定的CD4 T细胞,而且这种T细胞很可能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之前就已被HIV感染。该细胞每当分裂时就进行传播,并扩大HIV感染的细胞群体。这种T细胞在分裂时通过一种被称作“克隆性增殖(clonal proliferation)”的过程,将病毒遗传物质传递到它的子细胞中。通过这种机制,单个 HIV 感染的细胞能够仅通过分裂10~20 次,就将HIV感染的细胞数量扩大高达一百万倍。

  • 原文来源:https://www.jci.org/articles/view/93289
相关报告
  • 《抑制艾滋病病毒转录机制揭示》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28
    • 在某些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而能够控制病毒复制的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者中,病毒经常整合到人类基因组的特定区域,其中的病毒转录受到抑制。这一,26日在线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只有不到0.5%的HIV-1感染者,能够保持对HIV的无药物控制。虽然在这些人体内存在的具备复制能力的病毒库,但一直以来科学家都不清楚这种无药物控制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美国麻省总医院、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拉根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此次比较了64名保持HIV-1无药控制者的细胞和41名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者的细胞中的前病毒(已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的病毒基因组)。研究人员发现,能实现无药控制的所谓“精英控制者”,其细胞中的前病毒数量中位数明显低于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者的细胞。然而,在这些“无药精英控制者”的细胞中,有较大比例的前病毒序列基因是完整的。   研究团队利用染色体整合位点分析发现,在“无药精英控制者”中,病毒被整合到DNA的非蛋白编码区域或19号染色体上的KRAB-ZNF基因中。这些区域由紧密组合的DNA(称为异染色质)组成,通常不利于HIV-1整合。他们还发现,整合位点往往离宿主转录起始位点更远。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深层病毒休眠或潜伏在维持对HIV-1的无药控制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他们指出,这一过程并非完全永久或不可逆转。   HIV治愈分两种,一种是清除性治愈,即一次性彻底完全清除体内所有HIV病毒;另一种则是功能性治愈,即抑制住HIV病毒复制,达到目前水平检测不出的状态。   研究团队在分析其中某一人的15亿多个外周血单核细胞时,无法从中检测到任何完整的前病毒序列。他们谨慎地认为,这个人可能已经实现了HIV的清除性治愈,这种效果以前只在造血骨髓移植后观察到过。   总编辑圈点   世界上第一位被成功治愈的艾滋病患者,是13年前著名的“柏林病人”,他接受了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为公认的功能性治愈艾滋病患者。目前,功能性治愈也是HIV治疗的重点,不过后续研究认为“柏林病人”虽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却也不适用于所有患者,而且当时的治疗过程也令“柏林病人”承受了巨大痛苦。而此次对无药控制者基因序列的详尽分析,或能为人们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为真正的清除性治愈带来希望。
  • 《Cell:新研究揭示EB病毒潜伏感染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1-25
    •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蛋白EBNA1是EBV能够转化人体细胞并导致癌症的关键因子。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威斯达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EBNA1的一种新的酶功能。这一发现为抑制EBNA1功能提供了新的适应症,并且为开发治疗EBV相关癌症的疗法开辟了新的途径。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月21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ell-cycle-dependent EBNA1-DNA crosslinking promotes replication termination at oriP and viral episome maintenance”。 EBV在B淋巴细胞中建立终生的、潜伏的感染,可促使不同癌症类型的发展,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NPC)和霍奇金淋巴瘤。 EBNA1是这些癌症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靶点,这是因为它在所有EBV相关肿瘤中表达,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活性,而且在人体内没有类似的蛋白。 论文通讯作者、威斯达研究所基因表达与调控项目负责人Paul M. Lieberman博士说,“我们发现了EBNA1的一种酶活性,这是以前从未描述过的,尽管我们为描述这种蛋白的特性付出了巨大的研究努力。我们发现EBNA1具有在DNA复制末期让单链DNA发生交联并产生切口的隐性能力。这可能对其他具有类似隐性酶样活性的病毒和细胞DNA结合蛋白有重要意义。” Lieberman及其同事们还发现,EBNA1中的一个名为Y518的特定氨基酸对这一过程的发生,进而对病毒DNA在感染细胞中的持续存在至关重要。 他们构建出一种突变的EBNA1蛋白,在这种突变蛋白中,这个关键氨基酸被另一个氨基酸替换。他们发现这种突变体不能与DNA形成共价结合,也没有进行单链DNA切割所需的内切酶活性。 在潜伏感染的细胞中,EBV基因组以环状DNA分子或者说附加体(episome)的形式维持,与细胞的染色体一起由细胞中的酶进行复制。当细胞分裂时,两个附加体基因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虽然人们知道EBNA1在宿主细胞的分裂过程中介导了附加体的复制和分配,但具体机制并不清楚。这项新研究阐明了这一过程,并描述了这种新发现的EBNA1酶活性是完成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附加体形式的维持所必需的。 论文第一作者、Lieberman实验室研究员Jayaraju Dheekollu博士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可以构建小分子来‘捕获’与DNA结合的蛋白,并可能像已知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那样阻止复制终止和附加体维持。这样的抑制剂可能用于抑制EBV诱导的转化,治疗EBV相关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