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团队成功制备可加速骨修复的植入物材料》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4-12-09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中国科技网12月4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研究团队利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技术,成功一步式制备了含钴钛基骨植入物。该材料在无须摄入外源性重组蛋白或抗生素的条件下,依然具有降低感染并加速骨修复的功能,为骨骼感染和功能恢复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科学》期刊。

  • 原文来源: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4-12/04/content_268545.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碳基半导体制备材料取得关键性突破》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05-31
    • 我国碳基半导体制备材料取得关键性突破 出自:中国电子报 5月26日,北京元芯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宣布,由该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彭练矛和张志勇教授带领的团队,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解决了长期困扰碳基半导体材料制备的瓶颈,如材料的纯度、密度与面积问题。他们的这项研究成果已经被收录在今年5月22日的《科学》期刊“应用物理器件科技”栏目中。 目前,大到航空航天、金融保险、卫生医疗等领域,小到智能手机、家用电器等数码家电所使用芯片绝大部分采用硅基材料的集成电路技术,该项技术被国外厂家长期垄断,国内电子产品所需要的芯片则大多依赖进口。据统计,中国每年进口芯片的花费高达300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进口石油的花费。 “采用硅以外的材料做集成电路,包括锗、砷化钾、石墨烯和碳,一直是国外半导体前沿的技术。而碳基半导体则具有成本更低、功耗更小、效率更高的优势,更适合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而成为更好的半导体材料选项。我们的碳基半导体研究是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彭练矛院士说。 以企业应用为例:与国外硅基技术制造出来的芯片相比,我国碳基技术制造出来的芯片在处理大数据时不仅速度更快,而且至少节约30%的功耗。碳基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应用于国防科技、卫星导航、气象监测、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多重领域。由于碳基材质的特殊性,它能让电路做到像创可贴一样柔软,这样的柔性器械,如果应用于医疗领域将使患者拥有更加舒适的检查体验;因碳基材质特点,在一些高辐射、高温度的极端环境里,采用碳基技术制造出的机器人将更好的代替人类执行危险系数更高的任务;谈到个人应用:碳基技术若应用到智能手机上,因其拥有更低的功耗,将使待机时间更加延长。“现在我们用手机看电影3个小时的可能就没电了。若将手机植入碳基技术的芯片,至少可以看上9个小时的电影都不会断电,且手机开多少个程序都不会出现卡顿。”北京元芯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研发部负责人许海涛说。 据了解,碳基技术也是发达国家一直研发预替代硅基的新技术。由于我国碳基技术起步较早,目前的技术是基于二十年前彭练矛院士提出的无掺杂碳基CMOS技术发展而来,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世界半导体行业的话语权。 
  • 《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发布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研究方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14
    • 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简称“中心”)依托节能减阻添加剂教育部工程中心、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河南省纳米杂化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组建,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5年12月批准建设。 研究方向 中心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纳米材料宏量制备及应用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发展高性能、多功能纳米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 中心设立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纳米润滑材料、能源与环境催化以及有机功能材料等四个研究室和一个产业化中试基地。 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研究室 主要致力于纳米材料的制备化学研究,期望通过化学方法制备具有特种功能的纳米材料并开展其性能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 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超级电容器材料 吸波材料 ★生物医用纳米材料 SiO2基纳米生物材料 复合纳米抗菌材料 仿生功能材料 ★纳米材料的宏量制备技术 少层石墨烯宏量制备 锂离子电池材料宏量制备 纳米润滑材料研究室 主要开展新型节能减摩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环境友好纳米添加剂 可分散性纳米微粒制备 纳米微粒润滑添加剂摩擦学 水基金属加工液添加剂 润滑材料组分、结构与性能演变规律 ★纳米复合薄膜 分子有序超薄膜及其摩擦学 有机、无机复合减摩抗磨涂层 仿生结构表面构建及性能调控 ★纳米复合钻井液 能源与环境催化研究室 长期致力于纳米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在光催化分解水、CO2光还原、有机污染物消除中的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半导体光催化 缺陷态TiO2 硫属化合物 有机聚合物 理论计算 ★稠油降粘 稠油催化改质 稠油乳化降粘 ★生物电化学 双极电化学 电化学酶促合成 有机功能材料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 螺烯化学 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设计与合成 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手性 手性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光电特性 类螺烯结构的设计与构筑 ★ 有机功能材料 基于并三噻吩的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OFET) 基于二噻吩并噻咯的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OSC) 基于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自组装行为与纳微特性 基于环状四联噻吩的树枝状化合物的合成与物性 ★ 有机光化学 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光化学合成 稠合噻吩的敏化与光物理 荧光化学传感器 中试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纳米材料制备化学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低品油气资源开采纳米材料 纳米杂化阻燃剂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剂 节能减阻添加剂 ★纳米材料规模化制备 传质与梯度控制合成 纳米材料的纯化与分离 干燥、捕集与造粒 废水处理与资源化 随着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工作的不断深化,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逐步形成了以公司为工程技术开发核心,以国家工程中心为应用基础研究平台,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公共服务平台,以专业化众创空间为孵化企业培育基地,以纳米材料产业园为规模化企业产业化基地的全链式协同创新运营模式。 抢滩纳米材料前沿,实现“芯”突破 此前,500nm以下规格的电子级球形二氧化硅基本依赖进口,是我国高端电子封装制造的“卡脖子”材料,破解这一难题,对我国芯片产业链实现国产化,确保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而解决这一尴尬局面的,正是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研究中心,建成了全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小试、中试和工程验证试验平台及材料性能测试和评价实验平台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孵化基地。 针对高端电子封装材料的需求,中心采用液相法制备粒径可控的电子级球形二氧化硅,实现二氧化硅在微/纳米尺寸下的可控制备。 “项目通过原料纯化、反应条件调控和核心设备的研制,已实现20、50、100纳米的产业化,解决了我国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中心总工程师张治军介绍,电子级球形SiO2实现进口替代,为芯片产业链的国产化战略实施提供基础原材料,确保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安全。 科技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并最终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服务于产业链升级。目前,研发团队正在思考,如何把纳米材料作为核心,上面延伸到原料,下至终极用户,完善产业链,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