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百年均一化气候资料日值序列构建技术通过成果鉴定、》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1-06
  •     10月23日,由天津市气象信息中心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京津冀百年均一化气候资料日值序列构建的研究”正式通过成果鉴定,其研发的百年均一化气温和降水日值序列构建技术经专家评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项目研究,天津市气象信息中心重新构建了京津冀区域1841年以来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观测数据集,攻关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百年均一化气温和降水日值序列构建技术,揭示了以京津冀为代表的我国百年来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趋势变化规律,完善了华北区域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变化评估的基础数据,不仅有力支撑了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数据库建设,还为我国构建不同区域气候背景条件下长年代可靠日值序列提供了技术借鉴,为制定减缓和适应极端气候变化影响的 科学有效对策 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 原文来源: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kj/2011xkjdt/202311/t20231103_5868298.html
相关报告
  • 《基于均一化观测序列的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格局分析》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10-04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利用1960~2015年京津冀地区88个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包括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水、日平均风速等),使用MASH(Multiple Analysis of Series for Homogenization)方法剔除台站迁址、仪器变更等因素所致偏差后,生成均一化的观测资料集。基于新资料集计算了各站气温、降水和凤速序列的线性趋势和Morlet小波等统计特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格局。结果表明:MASH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并校订观测序列中迁站、仪器变更等因素所导致的非均一性;1960~2015年期间京津冀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上升幅度为0.261℃/10 a;降水减少,平均减少11.27 mm/10 a;风速显著减小,平均减小0.193 m s -1 (10 a) -1 。
  • 《京津冀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PM2.5年均浓度去年比2015年降36%》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0-12-15
    • “十三五”期间,京津冀三地空气质量实现大幅明显改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2019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36%,区域共享空气质量改善成果。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42微克/立方米,2020年1-10月北京市PM2.5累计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在区域“2+26”城市中浓度持续保持最优。  这是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刘贤姝在8日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介绍的。  推进完善区域协作机制  刘贤姝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是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积极推动三地在协作机制、统一立法、统一标准、联合执法等多方面深入合作、不断突破,协同治理成效明显,京津冀三地空气质量实现大幅明显改善。  北京市牵头会同七省区市及有关部委,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在此基础上,2018年,国家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区域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工作。北京市按照京津冀协作机制要求,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地推动区域统一立法、统一标准,2020年5月1日三地同步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作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首个协同立法项目,三地聚焦共同领域,在核心条款和关键举措上都保持了一致,为区域依法协同治理“移动源”污染提供了坚实保障;2017年4月,三地联合发布首个环保统一标准《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刘贤姝表示,在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下,三地搭建区域空气重污染预警会商平台,定期开展预警会商,联合应对空气重污染。  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委、北京市等相关省市自2017-2018年秋冬季起,连续四年联合印发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持续推动改善重点时段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为减轻区域重污染过程发挥积极作用。  扎实推进区域协同治理  刘贤姝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在继续深入做好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扎实推进区域协同治理,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美丽北京奠定基础。  一是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空气重污染联合预报预警机制,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共同做好空气重污染应对。  二是推进重点流域联保联治。完善区域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针对重点流域持续开展水质联合监测,深入推动流域共治。  三是加强环境执法合作。进一步巩固京津冀三地交界地区生态环境部门执法联动机制,以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合力做好交界地区环境治理和生态管控。  四是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持续加强科学研究,充分交流工作经验,进一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