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代表委员议国是 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强“十字路口”》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1-03-30
  •  3月初,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召集人、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徐立全向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制定新时代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十四五”规划,切实落实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的“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徐立全委员说,中部崛起战略出台之后,特别是在“十三五”时期,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先后在重庆、武汉、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建议中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国家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应该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予以高度重视。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出现新的变化,新的增长极加速崛起。如何让中部地区六省102.8万平方公里国土和3.7亿人口活力迸发、奋进新时代?徐立全委员在提案中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3亿,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201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此后,国家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简称《规划》)等文件中,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自《规划》实施以来,三省在深化区域合作、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紧密合作、同向发力,城市群发展势头良好,2019年完成生产总值约9.36万亿元,约占全国的9.4%,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   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是联结东西部、统筹南北方的市场枢纽,拥有广阔的市场腹地、较大的战略纵深,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是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枢纽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加速度和驱动力。   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目前长江上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下游“长三角”一体化都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发展势头迅猛。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腰”,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利于长江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缩小长江流域区域发展差距,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有利于衔接、畅通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交汇地和承载地,是畅通和衔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的重要链接点。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国家重大战略的相互衔接、协同联动、统筹推进。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合作机制尚未完善。目前,在国家层面还没有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协调办事机构。三省在省级层面进行了双边和多边协商,达成了合作框架协议,但缺乏实体性合作推进机构,这是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落后于长三角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不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指出,要以上海、重庆、成都、武汉等为中心,引领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与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发挥的龙头带动作用相比,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引领作用明显不足。   创新能力不足。一是高端创新平台缺乏。尽管长江中游城市群科研资源总量较大,但高端科研机构较少且分布不均,难以形成区域间创新合作机制,难以提供战略性的创新源泉。二是创新主体动力不强。长三角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超过3%,其中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超八成,但长江中游城市群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仅有1.8%,企业研发比重不足一半。三是创新合作成果较少。2016年至2019年,上海、南京论文合作中心度位列全国第二、第三名,长江中游城市群仅有武汉一城入围前十;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城市间创新合作成果与长三角也存在明显差距。   产业协同程度不够。一是市场一体化水平不高。在企业投资方面,2019年湖北省上市公司的本地子公司数量约占全部子公司的一半,位于湖南和江西的子公司数量仅有不足5%。在居民消费方面,2019年跨省消费约占本省居民全部消费的不足一成。二是区域内部缺乏产业协作。城市群内部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和互补关系,省际主导产业差异很小,产业同构现象突出,难以形成产业协作。三是市场主体实力偏弱,活力不足。2019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名单中,长三角企业约入围三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入围企业仅有不足5%。 三、关于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机制。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并将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经验做法,在国家层面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一体化建设的领导,统筹推进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发挥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作用。建议进一步增强武汉作为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十四五”期间,加大对武汉重大科研项目、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力度,在武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批准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   构建长江中游科技创新共同体。一是提升区域原始创新能力。支持三省共同设立联合科研基金与联合创新团队项目、三省重点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和当地发展需求跨省开展合作办学和研发。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提升资源共享与转化活力。探索建立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加快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升级,推动科技资源合理开放与流动,促进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三是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三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地方产业集群高端化和专业化。   构建合理高效的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加强政策引导,规划若干战略性产业发展走廊,强化区域产业联动和协作,形成差异分工、协作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支持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市开展汽车电子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开展超高清视频协同中心建设,聚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领域,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和基础设施联通,加快形成城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格局。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区域性大型交通设施项目布局力度,协调高铁、城际、高速和水运航线的跨省布局,有计划地引导要素向沿线城市集聚;支持加开省会间高铁直达班次,打造1小时交通圈。   加强生态建设省际合作。支持搭建省际生态合作平台和机制。依托洞庭湖、鄱阳湖、幕阜山等省际生态资源,成立一体化生态合作示范区,构建统一的“总体规划—单元规划—详细规划”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制定统一的生态保护、城乡建设、全域旅游等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联合打造高品质的生态文旅标地。支持建立三省财政共同投入机制,设立一体化示范区投资开发基金,建立土地使用权、排污权、用能权、产权、技术等要素综合交易平台,并在条件成熟时扩大到全域范围

相关报告
  • 《湘鄂赣三省代表委员同声热议“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1-03-09
    • 湘鄂赣三省代表委员同声热议“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 .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1-03-08 08:34 字体: 大 中 小 湘鄂赣三省代表委员同声热议“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三省携手共建 打造全国经济新增长极   “十四五”开局之年,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成为中部崛起最有力的脉动。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国家级城市群。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务实举措,对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两会期间,湖南代表团以代表团名义提出建议,部分住湘全国政协委员拟提交联名提案,同声呼吁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全国经济新增长极。与此同时,湖北、江西两省代表委员也在为“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共同发声。   3月7日,湖南日报联合湖北日报、江西日报,邀请湘鄂赣3省代表委员聚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谈机遇、话合作、谋良策。 谈机遇   加快一体化发展正逢其时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是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引领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条件优越,湘鄂赣三省山水相连,文化渊源深厚,经贸往来密切,交通条件便利,临江达海,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城市群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株洲市市长阳卫国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对于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当前,“十四五”开局起步,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正逢其时。   2020年,湘鄂赣三省地区生产总值11.09万亿元,占全国的10.9%左右。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副教授刘江东认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科教资源丰富,长江中游城市群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目前,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城市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提供重要支撑。   “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国家重要产业分布应逐渐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承接重要产业转移的最理想区域之一,只有加快一体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吸纳国家重要产业落户。此外,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部地区高铁要成网,这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话合作   湘鄂赣省际协作显著加强   近几年,湘鄂赣省际协作显著加强。刘江东介绍,去年10月以来,三省发改委两次召开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专题协调会,务实推进一批重大协商合作事项。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共同搭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交流平台,一年一会商,已举办八届会商会、七次协调会,共同签署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南昌行动》等一系列重要框架协议和具体合作文件,带动相邻12个观察员城市参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沿江连片”发展的新格局已现雏形。   “株洲作为长株潭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员互动增多,经贸合作提效,产学研互融加深,文旅互通加速,合作交流成效显著。”阳卫国一一举例:株洲芦淞市场群的10万从业人员中,约三分之一是湖北人;武汉地铁3号线、7号线、11号线等线路的牵引系统用的是株洲的产品;株洲与武汉地区近1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推动校企实施了一批产学研项目;株洲与江西萍乡、吉安等地共同举办了中国红色旅游文化节、“红色记忆”旅游等活动。   “在江西,经常能看到湖南湘莲、武汉周黑鸭等特色产品。”徐景坤说,近年来,湘鄂赣三省经贸合作、旅游协作、文化交流势头强劲,三省科技教育领域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谋良策   共促一体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下一步,湘鄂赣三省如何携手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阳卫国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省级层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解决城市群一体化的重大问题。对“十四五”规划涉及城市群一体化的重大事项、重点项目进行研究梳理,制定出台行动方案,每年明确落实一批具体事项,更好地将发展规划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投入保障机制也很重要。”阳卫国说,可整合国家和城市群相关财政专项资金,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融资等方式,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投向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创新创业平台、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   刘江东同样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领导小组,指导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基础设施、产业协作、市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等领域一体化发展。   徐景坤则认为,可充分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和交通优势,湘鄂赣3省可组团争取第5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同时,发挥高铁网络密集的优势,沿高铁线建设一批高铁特色小镇。武汉、长沙也可借鉴南昌,将高铁站建到飞机场,让人员和货物流通更加便捷。   (文/刘燕娟 杨宏斌 张武明) 相关附件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李毅 
  • 《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12-07
    • 2019年,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中部地区发展势头能不能持续下去?能不能在先进技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有更大突破?能不能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湖北广电融媒体中心联合湖南广电、江西广电等全国区块链编辑部成员单位推出特别策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思享荟,邀请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经济领域的专家就“长江中游城市群”进行解读。 本期邀请了来自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政协委员 李琳 进行解读。   李琳,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资深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湖南省统一战线首批智库专家,湖南省智库成果首批“十大金策”获得者。 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效应逐渐凸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在推动我国形成东中西协同联动发展格局中起着重要枢纽作用。2015年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定位为“一极”(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三区”(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并明确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六大重点建设任务,即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共享以及深化对外开放。《 规划》实施五年来,中部三省积极行动,共同推动《规划》的落实,使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初驶快车道,多领域的合作平台已搭建,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初现成效,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效应逐渐凸显。 一是多领域的合作平台已搭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先后签署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南昌行动》等协议,咸(宁)岳(阳)九(江)小三角、九江与黄冈跨江跨区合作开发、新(余)宜(春)萍(乡)与长株潭合作等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以联席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政府间的合作交流平台已有数十个。 二是交通运输一体化率先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就高速公路、铁路、水运港口方面互联互通多次召开协商会,在共同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消除长江“肠梗阻”,推进多种运输方式联运,建立便捷、经济、可靠、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上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产业协同发展已在优势行业着手突破。以2012年湘鄂赣三省工信部门在武汉签署《湘鄂赣三省加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产业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为标志,开启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序幕。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旅游、装备制造业、农业、文化产业等行业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达成了发展共识。 四是市场一体化初显成效。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在合理促进市场流通环境一体化、共同打造市场主体准入环境一体化、努力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一体化、大力实施监管执法联动一体化、深入开展消费区域维权一体化、积极构建打击传销区域防控一体化、稳步构建区域工商信息化建设一体化、探索推动干部交流互动一体化等方面加强合作。 湖南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定位目标,以岳阳为桥头堡、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辐射带动全省四大板块全方位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在咸岳九“小三角”合作开发、湘赣边区合作示范区建设等多领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合作成效趋显。 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 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尽管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已初驶轨道,但对标长三角、京津冀快速推进的一体化战略和成效,长江中游城市群因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一体化发展明显滞后,尚存在诸多“梗阻”和瓶颈,其中一体化发展机制的缺失和体制障碍尤为凸显。在我国正致力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巨龙腾飞中的“龙腰”支撑作用,尤显迫切与重要。 作者 李琳 来源 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