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李自超教授团队克隆水稻根系发育基因提高水稻抗旱性》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20
  • 2023年3月2日,New Phytologist 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李自超团队题为 "RRS1 shapes robust root system to enhance drought resistance in rice" 的研究论文。本论文利用稻种资源通过正向遗传学方法,在自然群体中克隆到一个根系发育的负调控因子RRS1(图1)。通过多种生物遗传学方法证实,RRS1可直接与OsIAA3启动子上的AC-II基序相结合,通过直接激活OsIAA3的表达参与生长素信号通路调控水稻根系的发育;位于RRS1蛋白转录激活结构域的非同义 SNP 影响了RRS1的转录激活活性,包含 RRS1T (Hap5) 的种质材料具有较长根长,可能是RRS1减弱了对下游基因OsIAA3的转录激活作用(图2)。通过对苗期及田间全生育期进行抗旱鉴定,证实了敲除RRS1增强了水稻的抗旱性(图3)。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三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所李自超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后孙兴明为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生高捷和已毕业博士生赵勇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61143007)、三亚崖州湾科技城2020年研究计划(SYND-2022-16)和中国海南崖州湾种子实验室项目(B21HJ0508; B23YQ1517; B23CQ15HP)的资助。

    植物根系在水分及养分吸收以及在土壤固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植物从土壤中吸取更多的水分和养分,能够在相关土壤胁迫条件下促进植物良好生长,从而提高产量。因此,克隆与根系发育相关的基因,对于改善根系结构、促进农作物适应逆境、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在水稻中,利用种质资源通过正向遗传学途径克隆的根系基因相对较少,根系发育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尚不完全清楚,更没有在水稻遗传改良中得以有效利用。本研究结果证实,RRS1敲除突变体不仅提高了水田条件下的单株产量,还大幅度提高了旱地条件下的单株产量,表现出巨大的育种利用价值。该基因的克隆,为改良根系结构,培育水稻抗旱新品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 原文来源:https://cab.cau.edu.cn/art/2023/3/10/art_24507_901616.html
相关报告
  • 《水稻所发现水稻抗旱耐盐生理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12-25
    • 近期,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组模块创制创新团队揭示了水稻高亲和钾离子转运蛋白参与水稻抗旱、耐盐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植物科学前沿》和《环境和实验植物学》。 干旱、高盐等环境胁迫显著抑制水稻的正常生长并导致减产,水稻缺钾会引起植株矮缩、茎秆细弱,严重的产生近似火烧状的“铁锈稻”等,水稻缺钾还会进一步降低其对逆境胁迫的耐受性。研究发现OsHAK1(超表达转基因材料)在根系和地上部均受干旱、高盐诱导上调表达;oshak1突变体在营养和生殖生长期均表现对干旱、盐胁迫敏感,而过量表达OsHAK1可以促进活性氧的清除、增强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水稻的抗旱、耐盐性;OsHAK1的表达量与籼稻和粳稻品种间耐盐性的差异成正相关;通过干旱诱导启动子(OsHAK1pro)特异启动根发育相关基因OsRAA1的表达,获得在干旱逆境下根系生长、钾积累、单株产量和抗旱性均显著提高的转基因水稻。研究结果可为培育抗旱、耐盐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资金项目的资助。水稻所陈光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钱前研究员和南京农业大学徐国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 《农学院吴殿星、舒小丽教授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PNAS发布水稻抗性淀粉形成机制研究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5-24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课题组与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吴殿星、舒小丽教授课题组合作,续2016年PNAS发文(Critical roles of soluble starch synthase SSIIIa and 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 Waxy in synthesizing resistant starch in rice)后,在水稻抗性淀粉形成机制方面又取得新进展。     以诱发创制米饭中RS含量高达10.8%的突变体rs4为材料,遗传研究表明,功能丧失的SSIIIb和SSIIIa以及背景中的强Wx等位基因共同促成了rs4突变体的高RS表型。ssIIIa和ssIIIa-ssIIIb突变体中RS含量的增加与直链淀粉和脂质含量的增加有关。SSIIIb和SSIIIa蛋白在功能上是多余的,而SSIIIb主要在叶中起作用,SSIIIa主要在胚乳中起作用,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另外,研究也发现SSIII在不同的谷物中经历了重复,其中一个SSIII旁系同源物主要在叶中表达,另一个在胚乳中表达。SSII但不是SSIV显示出与SSIII类似的进化模式。与测试双子叶植物中的低淀粉含量和高RS水平相比,胚乳表达的SSIII和SSII的拷贝与测试谷物种子中的高总淀粉含量和低RS水平相关。这些结果为高RS水稻育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这些基因的进化特征可能有助于在不同谷物中产生高RS品种。     上述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5月2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10.1073/pnas.2220622120),李家洋、吴殿星和余泓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和浙江省尖兵计划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22062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