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聚乙烯纺织面料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18
  • 廉价的塑料也可以“变身”为可持续性面料吗?据英国《自然·可持续性》杂志16日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团队报告了一种新开发的、环境足迹低的聚乙烯纺织品面料。

      纺织服装行业的兴起,在经济与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现阶段,时尚产业(纺织服装行业)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污染行业,仅次于油气产业。这是因为纺织制造业会消耗大量的水,产生数以百万吨计的废弃物,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全球总量的5%到10%。纺织设备的维护通常会比制造环节消耗更多的能源和水。

      此次,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斯福特兰纳·波利斯基纳及其同事,利用标准的纺织业流程和设备,生产了聚乙烯(PE)制成的纤维、纱线和面料。这种聚乙烯完全可回收,是如今最常用的塑料之一。而研究团队发现,即使不经过任何化学处理,这些面料也具有耐污渍、吸水性好、快速干燥的特点。

      这种聚乙烯纱线可以使用环保技术进行上色,避免了传统工序产生的大量有毒废水。研究团队还发现,使用聚乙烯转化面料能显著减少以往使用环节产生的环境足迹。

      据稍早时间数据显示,纺织服装行业每年所产生的废水量占全球废水量20%左右,纺织服装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已经超过国际航班及海运的总排放量。而聚乙烯其实一直为人们所熟知,它本是乙烯经聚合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无臭无毒,手感似蜡,最大的特点是耐低温、电绝缘性优良、化学稳定性很好,能承受大多数酸碱的侵蚀(除了具有氧化性质的酸),因此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但还没有被利用到纺织行业作为面料。

      研究人员表示,最新由聚乙烯制成的面料在纺织制造等产业的一系列应用和消费市场中,将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总编辑圈点

      时尚产业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污染行业,它耗费水,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还排放温室气体。从布料到衣物,时尚产业创造着对美的需求,但也在损耗着自然之美。这次,科研人员生产出了一种聚乙烯制成的面料。这种常见的材料可以化身环境友好型面料,避免传统工序产生的大量毒废水。研究人员认为,它具有独特优势。但问题是,对环境友好,未必对消费者有吸引力。要想广大时装品牌和消费者愿意接受平平无奇的聚乙烯材料还把它穿上身,恐怕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3/17/content_464320.htm?div=-1
相关报告
  • 《光降解保鲜膜?《自然·通讯》 :?可光降解支化聚乙烯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0
    • 聚乙烯(PEs)是用途最广的合成聚合物,这种多功能性源于PEs可通过支化结构改变其机械性能和结晶度、化学惰性与疏水性;但它的优越性却成了难降解的理由,以至于走向“被禁”的结局。最近,康斯坦茨大学的Stefan Mecking等人受“链内酮基促进光降解”的启发,在碳酸二甲酯(DMC)有机溶剂中或水性条件、相对适度压力<350 atm下,共聚合成具有理想浓度的链内酮基PE,可得到热塑性可加工材料或连续的薄膜,并发现材料在阳光下会发生光降解。相关结果以“Photodegradable branched polyethylenes from carbon monoxide copolymerization under benign conditions”为题于2020年7月23日《Nature Communications》。 碳酸二甲酯有机溶液中的聚合反应 商业用乙烯聚合通常使用超临界乙烯作为反应溶剂,因此需要高温高压才能有效反应;而碳酸二甲酯为聚合反应提供更为容易的聚合环境:在300bar/100-160℃下共聚即可得到不同酮含量的PE;进一步发现,PE中酮含量与聚合温度以及CO分压相关。 以13CO作为共聚单体探究酮改性PE的微观结构。图1所示,聚合物中除直链酮外,还含有在羰基α位上带有分支的酮;与催化性CO-乙烯共聚相比,此研究的自由基共聚中,不存在交替共聚。除直链酮外,所得聚合物还主要含有在羰基的α位上带有分支的酮、还观察到大量带有两个或三个分支的酮。 图1 聚酮的13C核磁共振谱a)在水中聚合 b)在DMC中聚合 水性条件下的聚合反应 为尝试更安全、环境更友好的聚合过程,水成为第二种反应介质。乙烯和CO在水中进行共聚反应可得到直径约20nm的球形纳米粒子分散体,并且CO含量越高,均匀性越差(图2);水性聚合共聚物每1000个C原子具有27-20个支链,比有机溶液聚合高出5倍:例如120℃/1.5bar CO分压下的样品中,50%的支链位于酮的α位,并且α位还具有2或3个支链的酮,并且同样没有交替的聚酮链段。 图2 聚酮纳米颗粒的TEM图像 酮官能化聚乙烯薄膜 在室温下,在水分散体中产生具有链内酮基的聚乙烯连续膜,滴铸法制备的薄膜厚度为1-4μm,平均粗糙度为30-110 nm(图3);而垂直沉积法获得的薄膜厚度为100-600 nm,粗糙度为15-35 nm。具有低CO含量的聚酮薄膜坚硬而坚硬,而具有较高CO含量的聚酮则更软甚至具有粘性;并且发现,随着酮含量的上升,共聚物分解更快,与酮基团促进光降解一致。 图3 a)聚酮薄膜在条纹背景前的玻璃基材上的光学外观 b)由相同的聚酮分散体在硅基板上沉积的薄膜 材料特性 将聚合物通过注塑成型加工成样品进行拉伸测试。在温度为140℃和160℃下得到的材料其断裂伸长率为10%和15%;实验过程中发现,将乙烯和CO与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或己二酸二乙烯基酯(DVA)进行三聚反应可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对于含2%CO与1.2mol%EGDMA/0.3mol%DVA的三元共聚物,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分别高达28%和50%。 文章初步了解材料的海洋环境中的光降解性,将浸泡于水中的商用LDPE与样品暴露在模拟阳光下4个月,从图4a,b可以看出材料发生显著的重量变化;从TEM图像中也可以发现,与未功能化LDPE相比,酮改性聚合物的表面出现100-500μm深的裂纹,由于表面降解而变得不均匀,在轻微机械应力下即可崩解(图5)。 图4 商品LDPE、乙烯、CO和EGDMA(a)或DVA(b)三元共聚物试样和乙烯均聚物比较样品在紫外光照射下随时间的质量损失 图5 紫外线照射4个月前后样品表面的反射光显微镜图像 小结 在相对较低的压力下(<350 atm),具有链内酮基的聚乙烯材料可在碳酸二甲酯溶剂或水性条件下通过乙烯/一氧化碳共聚获得;酮含量具体取决于CO分压和温度,低CO含量便可使材料获得光降解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PE的特性,因此并不影响后续的加工。
  • 《抚顺石化成功开发大中空聚乙烯产品》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1-05-25
    • 5月5日,抚顺石化公司对大中空容器聚乙烯专用料新产品FHM8255A,开展用户数据收集、指标分析。这标志着这个公司一次开发成功钛系高端大中空容器聚乙烯专用料,同时成功完成国产自主知识产权钛系催化剂首次工业化应用试验,对填补国内催化剂空白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石油高密度聚乙烯高端化产品开发打开了通道。   近年来,随着国内、国际物流行业的技术升级,用于生产包装容器的聚乙烯树脂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而大于150升用于化学品、食品和药品等包装的大中空专用容器聚乙烯专用料,国内市场需求量每年在50万吨以上。但受催化剂和生产技术等因素限制,目前国内企业均利用外国相关专利技术和催化剂进行生产,尚未有企业能够使用国产钛系催化剂生产,特别是高洁净大中空容器聚乙烯专用树脂长期依赖进口。   正因如此,抚顺石化与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深度合作,对其开发的钛系催化剂——PLE-01在抚顺石化35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上进行工业化应用试验,生产大中空容器聚乙烯专用料FHM8255A,并一次获得成功。   由于公司35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第一次改变原有催化剂体系,使用聚合活性达到3万单位的钛系催化剂。为保证一次开发成功,该公司做足准备工作,成立攻关小组,从催化剂性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讨论分析影响转产的关键问题,与石化院共同确定生产方案。为保证生产平稳,针对反应无法有效控制等难点,制定了详细的退守方案,并利用检修前管材料生产末期转产FHM8255A新产品。   因催化剂活性高,对反应器出料稳定控制造成一定困难。试生产中,高密装置严格控制反应器温度等关键参数,实时调节生产指数,通过优化催化剂投料时间、精准调整聚合控制等措施减少过渡料的产生。经过70个小时的试生产,钛系PLE-01催化剂表现出了良好的工艺适用性,加料顺畅,活性释放过程平稳,粉料干燥过程良好,催化剂聚合活性达到预定的条件以上。   试产结束后,公司立即将FHM8255A产品送至华北某知名吹塑企业进行试用,用户对产品加工过程的顺畅性、单桶重量、壁厚均匀性和3.5米跌落试验指标均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