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植物中心揭示蓝光和环境温度通过CRY2-CIS1调控RNA选择性剪接及开花时间》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7
  •   11月18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刘宏涛研究组撰写的题为CRY2 interacts with CIS1 to regulate thermosensory flowering via FLM alternative splic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蓝光和环境温度通过CRY2-CIS1-FLM信号通路调节开花时间,同时,该全新开花调控信号通路将开花时间与光照和环境温度联系起来。

      光周期和温度是与植物繁殖时间密切相关的季节性信号。蓝光受体隐花素CRYs介导光周期调控开花时间,但目前尚不清楚CRYs是否以及如何参与温度调控开花。以往研究认为,CRY2主要参与光周期调控开花,只在长日照条件下调控开花时间,而短日照无功能。研究发现,CRY2在较低的环境温度(16°C)、短日照条件下也调节开花,说明CRY2不仅介导光周期调控开花时间,而且介导环境温度调节开花。

      该研究发现CRY2能直接结合一个功能未见报道的RNA结合蛋白,并将其命名为CIS1(CRY2 interacting splicing

    factor

    1)。CRYs通过调节多种转录因子的活性来调节转录,但它们是否以及如何影响mRNA加工未见报道。选择性剪接是一个关键的转录后事件,在不增加基因数量的情况下调节转录物丰度并扩大转录组多样性。CIS1和CRY2以蓝光依赖的方式相互作用,且CIS1在拟南芥的温度调控开花中发挥关键作用,而CIS1促进开花的功能完全依赖CRY2。蓝光和CRY2能够调节RNA选择性剪接,从而影响基因表达和植物发育。蓝光和CRY可以通过调控CIS1而调控大量基因的RNA选择性剪接,包括在温度调控开花中具有重要功能的FLM。FLM前体mRNA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选择性剪接变化。FLM

    β剪接形式在低温下积累从而抑制开花。CIS1与FLM前体mRNA结合以调节其选择性剪接,而CRY2调节CIS1的RNA结合活性。因此,蓝光通过CRY2-CIS1-FLM信号通路调节温度调控的开花,且该信号通路将开花反应与光照和环境温度联系起来。

      CIS1和隐花素CRYs一样,也在进化中保守。动物和人中均有CIS1同源蛋白。该研究进一步发现人的CIS1同源蛋白可直接结合人CRY蛋白,表明CRY通过结合RNA结合蛋白调控基因可变剪接这一新调控机制或在进化中保守存在。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211/t20221118_4855200.shtml
相关报告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新的脂肪酸水解酶协同调控水稻耐盐性与开花时间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7
    •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日趋加剧的土壤盐碱化制约农作物的生产。土壤中过多的盐分造成植物生长受限,并消耗大量的能量以适应渗透调节,最终导致产量损失。因而在遭受到环境胁迫时,植物演化出多种进化策略以整合外源盐信号和内源发育信号,从而平衡生长发育和盐胁迫耐受性。其中,改变开花时间是植物应对环境压力或刺激所采取的积极手段之一。尽管如此,鉴于不同性状之间的复杂关联,植物在盐胁迫响应应答的过程中如何协同调控盐胁迫信号并传递到开花途径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此外,尽管已有研究通过各种方法鉴定和克隆了一些水稻耐盐相关基因,但关于水稻抵抗盐胁迫的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深入挖掘水稻耐盐基因资源并解析相关调控机制,有助于剖析植物和环境的互作,且在生产应用上亦有重要价值。   10月27日,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林鸿宣研究组撰写的题为An α/β hydrolase family member negatively regulates salt tolerance but promotes flowering through three distinct functions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分离并克隆了来自非洲稻自然变异位点的一个关键耐盐调控因子,并揭示了水稻耐盐性和抽穗期协同调控的新机制,为作物遗传改良及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   研究组运用正向遗传学方法在非洲稻遗传资源中筛选、鉴定并定位克隆到一个新的控制水稻耐盐性状的关键QTL基因STH1,其编码一个α/β折叠结构域的水解酶,来源于非洲稻变异形式的STH1由于一个SNP的突变导致其翻译发生提前终止并丧失酶活。转基因遗传实验表明,STH1功能缺失与过量表达株系分别表现出盐胁迫耐受性的增加和降低,表明该基因是水稻耐盐性状的负调控因子。   研究发现,STH1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在叶片组织中呈现特异性高表达,并受盐处理下调其表达,参与多条盐胁迫响应应答途径。研究借助广泛靶向代谢组和体外酶活实验,证实了STH1行使脂肪酸水解酶的功能参与植株体内脂肪酸代谢,进而影响盐胁迫下质膜组分的完整性和流动性。此外,研究还发现STH1能够与F box蛋白D3以及耐盐关键调控因子OsHAL3发生两两相互作用,并在细胞核中形成蛋白复合体,从而加强D3介导的OsHAL3泛素化降解,影响其蛋白含量和稳定性。在水稻光周期介导的开花调控网络中,STH1同时扮演锌指蛋白Hd1转录共激活因子的角色,调节成花素基因Hd3a的表达水平,影响水稻的抽穗期和产量。导入非洲稻等位形式的STH1基因位点延迟水稻的抽穗时间,并能够明显提高水稻在正常田间环境和盐胁迫条件下的产量。在盐处理条件下,STH1会通过响应盐胁迫的方式下调自身表达水平,从而抑制Hd3a的转录激活和表达,以此推迟植株的成花转变,帮助植株保持在营养生长时期以抵御逆境。   作为整合盐胁迫耐受性和开花两种性状的分子枢纽,STH1发挥一因多效的作用,也就是说,既是调控水稻耐盐性的负向遗传因子,又作为一个正向调控因子,影响水稻的开花时间。STH1能够平衡正常和高盐环境下Hd3a的表达量以此协同调控水稻产量和耐盐性的关系。此外,来自非洲稻的STH1HP46等位基因有助于维持水稻在盐胁迫下的高产稳产(在高盐胁迫下使水稻产量比对照提高67.14%),因而在生产上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该研究阐释了水稻整合耐盐与开花性状的遗传和分子机理,拓宽了科学家对植物耐盐机制的认识,并为水稻高产、耐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研究工作得到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上海科技大学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多倍体杂草适应人类环境的快速进化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08
    • 杂草影响农业生产,因此探究杂草的起源以及如何适应农田环境对于杂草的科学治理必不可少。Grime提出的CSR生活史对策模型将植物分为竞争型(C)、耐受型(S)和杂草型(R)。为了适应农田、苗圃等低胁迫、高干扰的生活环境,抗干扰型杂草(Ruderal weeds)将能量主要分配给生殖生长,具有生命周期短、种子数量多等典型特征,但背后的遗传学基础目前尚不清楚。同时,“人类-作物-杂草”已成为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物种进化影响的重要系统。杂草快速进化、适应环境的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剖析新物种起源与进化的基本原理。   1月18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佳伟研究组撰写的题为Common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of short life-cycle in Brassicaceae ruderal weed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十字花科多倍体杂草碎米荠(Cardamine occulta)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因组组装、群体进化分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发现转录因子FLC(FLOWERING LOCUS C)的功能缺失以及蓝光受体CRY2(CRYPTOCHROME 2)的持续激活型突变是C.occulta生命周期缩短、适应高干扰环境的遗传学基础,并进一步在另一种杂草蔊菜(Rorippa palustris)中发现CRY2具有类似的突变,提出了以“FLC-CRY2”为核心、进化上保守的十字花科杂草进化路径。   该研究以非模式物种——十字花科的八倍体杂草C.occulta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因组进行从头组装和注释,并对采集自起源地的87个C.occulta样本进行重测序与群体进化分析,发现其中一个进化分支分布最为广泛,能够适应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并随人类活动扩散。该分支在分化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瓶颈效应,与近缘分支在开花调控途径上遗传分化显著,无法响应春化途径或光周期途径,在未经春化或者短日照条件下提前开花。研究通过遗传群体的BSA分析以及转基因植株的功能验证,定位并证实了FLC和CRY2是C.occulta无法响应春化途径和光周期途径的遗传学基础。其中,FLC发生了无义突变,翻译提前终止,形成了截短的无功能的蛋白;而CRY2发生了错义突变,形成了持续激活的CRY2蛋白。两者的相继突变使C.occulta开花提前进而生命周期缩短,形成了典型的杂草特征,得以在干扰前将种子散播出去,以此抵御干扰对繁殖后代的影响,适应人类活动频繁的环境。进一步,研究在另一种十字花科杂草R.palustris中发现CRY2也存在同样持续激活的类似突变,说明类似突变在杂草进化中具有保守性。该研究首次建立了抗高干扰型杂草模式物种,发现了FLC和CRY2突变是杂草相关性状演化的遗传学基础,提出了十字花科杂草的共同进化路径。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