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流动保护区来保护公海生物多样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2-10
  • 在1月17日《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联合国将流动海洋保护区纳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海洋法公约》),该公约自1982年最后一次签署以来一直在更新。

    文章主要作者、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Sara Maxwell提到,动物显然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它们涉及的海洋区域非常大,而且这些区域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移动。如果把保护区边界定在原地点和原时间上,随着气候变化的发生,那些我们试图保护的动物很可能从原区域消失。因此,需要使用更具活力和创新性的管理工具。

    Maxwell利用放置在动物身上的卫星标签跟踪海龟、海鸟和其他海洋物种在时空中的运动——这项新技术刚刚开始应用于海洋物种的实时保护。在过去10到15年,各国才开始将这些工具纳入管理,将动物上的卫星标签、船舶的GPS跟踪和海洋建模结合起来,以制定适应新形势的规则,这种技术被称为动态管理。Maxwell认为,新技术正在使动态的海洋保护方法成为可能,同时气候变化也让它变得十分必要。

    在该文章中,作者鼓励国际社会采用这一新的管理战略,并敦促其在国际水域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国际水域覆盖了地球约三分之二的海洋面积。Maxwell提到,他们希望联合国条约中的措辞能够明确包括移动海洋保护区和动态管理,以便这些工具成为今后保护海洋最大区域的选择。

    (刘雪雁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washington.edu/news/2020/01/16/mobile-protected-areas-needed-to-protect-biodiversity-in-the-high-seas/
相关报告
  • 《联合国《公海生物多样性条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03
    • 经过十多年的谈判,3.4日联合国历史性的《公海生物多样性条约》(又称BBNJ协定、公海条约)获达成。据报道,《公海条约》的最终目标是到2030年将30%的海洋划入保护区,旨在保护和恢复海洋。新条约最重要方面之一是它将使各国能够在公海建立新的海洋保护区(Marine Protected Areas,MPAs),这是帮助各国实现《联合国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30*30全球保护目标的关键一步。《公海条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改进标准和统一各国衡量和管理人类活动对公海影响的方式的一致性,使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EIAs)现代化。此外,《公海条约》也给各国留下了很大的改进空间,同意那些现有机构如渔业、航运或深海采矿等可以不遵守条约规定的环境影响标准。然而,随着新公约的实施深入,后期条约新的环境影响评估规定将被融入各国新的改革和管理政策实施。同时,《公海条约》还规定允许签署国在特殊情况下选择退出根据协议建立的海洋保护区条款。鉴于海洋健康状况的恶化以及当前系统解决该问题的持续失败,这些豁免构成了一个主要漏洞。 大自然保护协会的海洋政策负责人安德烈亚斯汉森表示,新的《公海条约》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各国现在必须迅速通过和批准该条约,并利用其权力尽可能的实现人类共同的海洋利益。各国必须加紧行动使其与《巴黎协定》和《昆明 —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规定的国际义务保持一致。 海洋破坏性现状正在加剧我们面临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危机。有了新的《公海条约》和其他重要的联合国政策框架,各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对自然有利的时代,以促进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熊萍 编译)
  • 《首份保护公海生物多样性国际文书谈判进程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9-06
    • 旨在制定全球首份保护公海生物多样性国际文书的政府间大会,9月4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首次会议。与会代表表示,各国就此尽快达成一致、形成成果非常必要。   此次会议寻求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框架下,围绕在国家管辖范围外的海域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生物多样性等问题,启动制定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的谈判进程。   大会主席、来自新加坡的雷娜·李在会议开幕式上说,未来几天虽任务艰巨,但却是改变世界海洋管理方式的重要契机。她呼吁与会代表“抓住这一契机”,以合作、开放、透明和包容的精神讨论相关议题,包括海洋遗传资源及相关利益分享、环境影响评估和海洋技术转让等。   大会秘书长、联合国负责法律事务的副秘书长兼联合国法律顾问米格尔·塞尔帕·苏亚雷斯说,有充分证据表明,全球海洋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如置之不理,其累积效应将造成破坏性循环,届时海洋将无法提供人类和其他生命赖以生存的资源。   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马新民在会上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将继续以建设性和开放的态度同各方就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磋商。   他提出,国际文书谈判应以协商一致为原则,文书应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以维护共同利益为目标,其制度设计应以合理平衡为导向。   此次会议将延续至17日,是政府间大会系列会议的首次会议。大会第二次和第三次会议计划于2019年召开,第四次会议计划于2020年上半年召开。(记者:徐晓蕾) (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