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洋底高原的形成机制》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彭皓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团队与合作者,在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西太平洋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揭示了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并同步在该期刊发表成果研究简报。
       洋底高原是海底大范围的地形隆起区,是大规模岩浆活动的产物,属于海洋里的大火成岩省,对地球气候演变、生物灭绝等事件具有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有关洋底高原的成因机制一直存在争议。”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林间表示,其争议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地幔柱模型”认为洋底高原由起源于地幔深部的高温地幔柱引起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二是“板块模型”则认为洋底高原是由板块扩张诱发的非均一地幔物质上涌减压熔融形成,无需明显温度异常。
    西太平洋的沙茨基海隆,位于洋中脊的交汇点,是研究洋底高原成因机制的理想区域。研究人员深入分析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并进行定量地球动力学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地幔柱”与“板块扩张”相互作用才能解释研究区的观测现象。
         结合沙茨基海隆的形成过程,研究人员揭示了洋底高原形成的两步曲模式。第一阶段,地幔柱头与周围地幔发生强烈混合,洋中脊处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如海隆西南端的大塔穆火山。第二阶段,地幔柱尾与周围地幔的混合作用减弱,洋中脊处仍能形成较厚的洋壳,但岩浆成分与深部富集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如海隆东北端的帕帕宁海岭,类似现象在地球上其他热点如冰岛、亚速尔和加拉帕戈斯也被发现。

相关报告
  • 《美国科学家揭示作物抗旱的关键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气候变化会使旱灾频发,威胁农作物的生长。保护农作物的一种潜在方法是通过对作物喷洒某种化合物,来提高作物的抗旱性。目前,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使作物减少水分流失的关键分子机理 ,该发现为科学家找到合适的作物抗旱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面对干旱的气候条件,植物的自然抵御力会增强。它们会产生植物激素——脱落酸(ABA)附着在一种称之为PYL受体的蛋白质上,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应,最终促使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关闭。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研究人员萨拉·沙卡拉(Saurabh Shukla)解释称:“这样一来,植物便可以减少甚至是完全不流失任何水分,从而可以保持水分,延长寿命。”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植物激素ABA,但由于ABA稳定性较弱且分子结构比较复杂,所以不能直接喷洒在农田里。不过,沙卡拉指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种植物激素的工作机理,就可以设计出一些具备相同机理的分子为我们服务。”科学家如果能找到一种既具备相同机理,又廉价、稳定且环保的激素,那么农民就可以利用它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 但是要弄清楚ABA的具体工作机理并非易事。诸如X射线衍射等实验室技术虽然能够记录下ABA附着到PYL受体前后的状态,但却无法捕捉到附着前后的瞬间。因此,沙卡拉和同事们通过使用分子动态模拟器,观察到了ABA是如何落在PYL受体的具体细节。模拟器一帧一帧地显示了ABA是在何处、以何种方式与蛋白质结合,使其改变形状,从而使序列当中的下一个蛋白质被激活,最终促使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关闭的全过程。最后几帧中ABA落到受体上,这与X射线衍射技术所预测的晶体结构完全一致,再次验证了模拟器的准确性。2017年2月11日至15日,在新奥尔良举办的第61届生物物理学学会会议上(the 61st Meeting of the Biophysical Society),该项目的研究团队展示了这项成果。 研究者称他们只模拟了两种特定类型的PYL受体,均是在拟南芥(A. thaliana)中发现的。沙卡拉称,由于绝大多数物种的PYL受体的结构都比较相似,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于已知晶体结构的PYL受体,它们同ABA结合的蛋白质部分相同,结合处周围的结构也相似,这样的相似性意味绝大多数植物中都有相同的结合机制。 沙卡拉指出,研究者们会继续在其他植物当中验证这种机制,例如,水稻的PYL受体结构是已知的,因此可以去探索水稻中类似ABA的激素。研究者需要进行严密的计算和基因研究来识别这种化合物,他们的目标是不需要依靠基因工程便可以找到一种适用于所有物种的化合物。但是要让这种化合物产品出现在市场上,至少还需要10年的时间。 (编译 李楠)
  • 《科学家揭示汉江流域降雨新机制》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08
    • 汉江上游地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文补给区,也是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补给区。这一地区的降雨变化与陕南的环境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也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水安全有重要影响。理解这一地区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降雨变化及机制,对于科学制定汉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规划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汉江上游地区全新世以来百年-十年尺度降雨变化的特征和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谭亮成联合国内外同行,以陕南祥龙洞的4根石笋为研究对象,重建了该地区过去6650年以来的高分辨率季风降雨变化历史。研究显示,该区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在轨道-亚轨道尺度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变化,而在百到十年尺度上代表当地季风降雨的变化。中全新世以来,伴随着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减弱,祥龙洞石笋δ18O有逐步增加趋势,这和季风区其他石笋记录一致,揭示东亚夏季风的逐渐衰弱。然而,石笋的δ13C记录显示当地的降雨量并没有长期下降趋势。在移除石笋δ18O的长期变化趋势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准千年-,准百年-,57年-,36年-,22年-的变化周期。汉江上游地区在6500-6100、4850-4650、4390-3800、3590-2960、2680-2450、2050-1670以及1110-790 a BP期间季风降雨增多,其中4390-3800 a BP、3590-2960 a BP、2050-1670 a BP以及1110-790 a BP的降雨增多导致汉江上游的4次特大洪水事件。 此外,汉江上游地区在5800-4900、4640-4400、2950-2680、1670-1120以及790-650 a BP期间季风降雨减少。其中5800-4900 a BP和2950-2680 a BP的降雨减少分别对应北半球高纬的5.0ka和2.8ka冷事件。这两次冷事件均伴随着中国季风区从南到北的显著干旱。北大西洋淡水的注入导致西风急流南移加强,加之亚洲夏季风的减弱,延迟了西风南支的北跳时间,从而推迟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梅雨季节的开始,导致整个中国季风区降雨在5.0ka和2.8ka事件期间的同步下降。相反,在4.2ka事件和小冰期期间,汉江上游地区相对湿润。这两个时期的湿润状况在我国中部和南方地区也广泛存在,而与北方所观察到的显著干旱气候相反。研究人员提出这可能是由于该时期西风急流强度没有显著增强,而同时夏季风较弱,使雨带长期停留在偏南的地区,导致我国北方降雨减少而中部和南方地区降雨增多。 研究工作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亚洲季风变异及突变事件”、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项目等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