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5 nm精度极紫外干涉技术,助力突破光刻衍射极限》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9-18
  • 极紫外(EUV)光刻技术是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量产中一种先进的技术,随着下一代高数值孔径(NA)EUV扫描仪的不断发展,EUV光刻技术正朝着特征尺寸低于10 nm的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基于透射光栅的EUV干涉光刻技术(EUV-IL)已经成为早期开发EUV光刻胶和相关工艺的图案化工具,在探索和推动光子光刻技术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由于衍射极限的限制,使用EUV-IL技术实现低于10 nm的特征尺寸仍存在挑战。
    瑞士Paul Scherrer研究所(PSI)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EUV-IL装置,该装置采用基于反射镜的技术,突破了传统基于光栅方法固有的衍射效率对衍射极限的限制,显著提高了光刻的分辨率,可用于制造更密集的电路模式,有望进一步推进计算机芯片的小型化。相关研究成果以“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 reaches 5 nm resolution”为题,发表在Nanoscale上。
    光刻技术演进,见证芯片的巨变
    目前微米级芯片的导电通道一般相隔12 nm,而PSI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制造出了5 nm间距的通道。这意味着采用该技术可以设计出比以前更紧凑的电路。Giannopoulos表示,“我们的工作展示了光刻的潜力,这对工业界和学术研究来说都是重要的一步。”
    1970年,一个微米级芯片上通常只能容纳大约1000个晶体管。而50多年后的今天,一个仅比指尖大一点的区域就可以容纳大约600亿个元件,这些元件都是用光刻技术制造的。制造流程可以简略概括为:1)在硅晶圆上旋涂上一层光刻胶来构成光敏层;2)将其暴露在与芯片版图相对应的光模式下,可以改变光刻胶的化学性质(溶解性);3)根据使用的正(负)胶,显影去除暴露(未暴露)的区域,在晶圆上留下导电通道,形成所需的布线图案。
    长期以来,工业界广泛使用波长为193 nm的深紫外(DUV)光刻技术。自2019年以来,制造商一直在量产中使用波长为13.5 nm的EUV光刻技术;更短波长的极紫外光可以曝光更精细的结构,分辨率低至10 nm或更小。最近在PSI,研究人员使用瑞士光源(SLS)照射并进行探究,最终将入射光波长调整为13.5 nm。

    图1 PSI的研究员Iason Giannopoulos手持用于在SLS进行EUV光刻实验的装置部件照片
    新一代极紫外光刻工具引领芯片制造革命
    PSI的研究人员通过间接暴露样品扩展了传统的EUV光刻技术。图2是研究人员开发的极紫外光反射镜干涉光刻技术(MIL)的原理示意图,两束相干光通过两个相同的反射镜反射到晶圆上,形成干涉图案,其周期取决于入射角和光的波长。为了评估MIL装置的性能,在高分辨率的HSQ(Hydrogen silsesquioxane,氢倍半硅氧烷)光刻胶上进行图案曝光。通过单次曝光,分别在掠射角(α)17°和21.2°下实现了特征尺寸6 nm和5 nm的干涉图案。

    图2 中:MIL原理示意图。极紫外光束被物理光子阻挡器分成两部分,在被特定倾斜角度的镜子反射后,两束相干光在光刻胶上发生干涉。左:曝光图案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特征尺寸6 nm。右:曝光图案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特征尺寸5 nm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导电通道具有高对比度和锋利的边缘。Kazazis表示,“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EUV光刻技术可以产生极高的分辨率,这意味着目前还没有可预见的根本局限性,这真的很令人兴奋,因为它扩展了我们对可能性的认知边界,并且可以为EUV光刻和光刻胶材料领域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目前,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工业界芯片生产,因为与工业标准相比,它的速度较慢,并且只能生产简单和周期性的结构,不能生产具有复杂结构的芯片。但是,它为未来芯片生产所需光刻胶的早期开发提供了一种方法,能实现目前工业界无法达到的分辨率。
    该团队表示,他们计划在SLS使用一种新的EUV工具继续他们的研究,该研究将持续到2025年底;新工具与目前正在升级的SLS 2.0相结合,预计将极大地改善性能和功能。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新型5nm高精度激光光刻加工方法,实现1/55衍射极限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7-10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子旸研究员,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前研究员合作,开发出新型 5 nm 超高精度激光光刻加工方法。 据了解,半导体光刻最重要的指标是光刻分辨率,它跟波长及数值孔径 NA 有关,波长越短、NA 越大,光刻精度就越高,EUV 光刻机就是从之前 193nm 波长变成了 13.5nm 波长的 EUV 极紫外光,而 NA 指标要看物镜系统,ASML 在这方面靠的是德国蔡司的 NA=0.33 的物镜,下一代才回到 NA=0.55 的水平。 亚 10nm 结构的应用领域和方向 中国科学院苏州所联合国家纳米中心开展的这项研究有所不同,在无机钛膜光刻胶上, 采用双激光束(波长为 405 nm)交叠技术,通过精确控制能量密度及步长,实现了 1/55 衍射极限的突破(NA=0.9),达到了最小 5 nm 的特征线宽。 从中可以看出, 国内研究的光刻技术使用的是 405nm 波长的激光就实现了 NA=0.9 的衍射突破 ,可以制备 5nm 线宽工艺,这是一项重大突破。 双束交叠加工技术示意图(左)和 5 nm 狭缝电极电镜图(右) (a)纳米 SERS 传感器的光学显微镜图;(b)一维线性扫描下拉曼信号谱;(c)不同宽度下拉曼信号谱;(d)不同外加电压下拉曼信号谱 实验室中取得的技术突破,并没有达到量产的程度,而且原文并没有特意强调是用来生产半导体芯片的,甚至一个字都没提到是光刻机,它更多地是用于快速制备纳米狭缝电极阵列结构。 该研究成果已在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超分辨率激光光刻技术制备 5nm 间隙电极和阵列》(5 nm Nanogap Electrodes and Arrays by a Super-resolution Laser Lithography)的研究论文。 目前,全球前道光刻机被 ASML、尼康、佳能完全垄断,CR3(业务规模前三名的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高达 99%。在当前局势下,实现光刻机的国产替代势在必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可以想象的是,未来中国科学院在光刻机方面,必定会有更多成果。尽管光刻机已经成为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但后起之秀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 《上海光源软X射线干涉光刻线站用户在02专项极紫外光刻胶项目中取得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6-27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作为责任单位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专项(简称 02 专项)项目“极紫外光刻胶材料与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02 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的验收。该 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我国极紫外光刻技术的相关研发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上海光源软 X 射线干涉光刻( XIL )线站作为极紫外光刻胶性能检测的一项关键手段,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02 专项项目 “ 极紫外光刻胶材料与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 ” 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科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经过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努力攻关,完成了 EUV 光刻胶关键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合成工艺研究、配方组成和光刻胶制备、实验室光刻胶性能的初步评价装备的研发,达到了任务书中规定的材料和装备的考核指标。项目共申请发明专利 15 项(包括国际专利授权 3 项)。 极紫外( Extreme Ultraviolet , EUV )光刻是一种采用波长 13.5nm 极紫外光为工作波长的投影光刻技术,是传统光刻技术向更短波长的合理延伸。作为下一代光刻技术,被行业赋予拯救摩尔定律的使命。极紫外光刻光学技术代表了当前应用光学发展最高水平,作为前瞻性 EUV 光刻关键技术研究,国外同类技术封锁严重,技术难度大、瓶颈多。极紫外光刻胶是极紫外光刻技术的核心子系统关键技术,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上海光源软 X 射线干涉光刻( XIL )线站建成于 2012 年。 X 射线干涉光刻( XIL )技术是利用两束或多束相干 X 光束的干涉条纹对光刻胶进行曝光的新型先进微、纳加工技术,可以开展几十甚至十几个纳米周期的纳米结构加工。与其他光刻等方法相比, XIL 技术具有分辨率高、无邻近效应、无污染、产出高等优点,可以更可靠地获得大面积、高质量的亚 50nm 的高密度周期性纳米结构。 X 射线干涉光刻技术应用于 EUV 光刻胶的检测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表征方法。杨国强课题组与上海光源团队通力合作,在原有干涉光刻实验站的基础上完成了光刻胶曝光检测装置和产气测试装置的共同研制,初步建立起 EUV 光刻胶敏感度、分辨率、边缘粗糙度及曝光产气等重要指标检测的完整 EUV 光刻胶评估检测平台。该平台将在我国今后的 EUV 光刻胶研究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