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动脉调控造血干细胞首次进入胚胎骨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3-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在实验动物研究中发现,造血干细胞发育过程中,动脉血管调控造血干细胞首次进入胚胎期骨髓。相关成果以“A specialized 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 for fetal haematopoiesis”为题于2022年3月1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具有分化为几乎所有血液细胞的多能分化潜能,因此在放化疗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血液疾病的治疗。对造血干细胞植入骨髓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效率。

      在成年哺乳动物体内,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维持、静息和增殖等行为受到其微环境的调控。成年动物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已被较深入研究。但胚胎期骨髓微环境如何调控造血干细胞的行为仍不清楚。

      这项研究利用遗传操作小鼠通过单细胞测序对比分析发现,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在胚胎期与成年期差异巨大,动脉血管在胚胎骨髓中非常重要。在小鼠胚胎发育第16.5天,绝大多数造血干/祖细胞都位于动脉血管旁。研究者发现此时的骨髓动脉可以释放Wnt2,动脉来源的Wnt信号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而利用重组蛋白Wnt2在体外处理造血干/祖细胞,可以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增强造血干/祖细胞形成体外克隆的能力。

      该工作由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分子生物医学研究所,与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和广州健康院合作完成。广州健康院细胞谱系与发育研究中心陈奇研究员是本项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这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再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等方面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gibh.cas.cn/xwdt/kydt/202203/t20220315_6398591.html;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775-x
相关报告
  • 《骨髓脂肪细胞促进放疗后造血干细胞再生》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7-08-17
    •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波研究组和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Sean J. Morrison研究组联合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Bone marrow adipocytes promote the regeneration of stem cells and haematopoiesis by secreting SCF”,并被评为当期封面文章。 研究工作揭示了骨髓脂肪细胞对造血干细胞放化疗后再生的正调控作用,颠覆了过去脂肪细胞作为造血抑制物的经典认识。 一直以来,脂肪细胞抑制骨髓造血被作为教科书般的常识。周波等人的工作发现,骨髓脂肪细胞能够通过分泌造血干细胞必需生长因子SCF促进放化疗后造血干细胞的再生。利用条件性敲除技术将Scf从骨髓脂肪细胞中敲除,会导致放化疗后造血干细胞再生的缺陷,进而降低小鼠的血氧水平和生存率。 他们发现放疗或化疗后生理性的造血干细胞巢(内皮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会受到暂时性的破坏。为了维持骨髓内的SCF的水平,骨髓内的间充质干细胞紧急启动成脂分化,分化出大量脂肪细胞。新生成的脂肪细胞成为临时的造血干细胞巢,通过分泌SCF等干细胞因子维持机体基本的造血功能。待到骨髓重建之后,“脂肪巢”又被生理性的干细胞巢逐步取代。因此,这项工作揭示了应激条件下造血干细胞巢的动态变化。 (马丽丽 编辑)
  • 《上海科学家揭示造血干细胞调控激素 或可干预白血病》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27
    •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5日发布消息称,该所的周波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的郑俊克研究组合作研究,首度揭示了促黄体生成素在维持造血干细胞数量稳定中的重要调控功能,目前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The EMBO Journal(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杂志)。 促黄体生成素是人类青春期开始分泌的脑垂体激素,它的“本职工作”是参与调控生殖系统的成熟,但在本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促黄体生成素的另一项功能——调节青春期小鼠造血干细胞数量。一旦造血干细胞失去对促黄体生成素的“感应”,它们会在青春期不断扩增,最终导致骨髓过度造血和白细胞增多症,随之而来的是白血病进程的加速。 随后的动物实验表明,如果通过基因改造让小鼠的造血干细胞无法“感应”到青春期的促黄体生成素,小鼠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将过度扩增,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增多,这证明,阻断促黄体生成素的信号,将加速白血病的发病速度。 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是负责生成人体所有血液细胞的“始祖细胞”,在出生后高速扩增,到青春期后增长“刹车”,数量逐步达到稳定。研究人员指出,这项工作揭示了机体内存在一个隐藏的“生物钟”,造血干细胞一旦进入青春期就会被“紧急制动”,如果“刹车片”坏了,就会引发血液疾病甚至白血病;而如何利用促黄体生成素干预或防止白血病进程,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