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研发的新工具》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防治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8-10-31
  • 人类埃博拉病毒病可由四种病毒引起:苏丹病毒,泰森林病毒,Bundibugyo病毒和埃博拉病毒(EBOV,物种扎伊尔埃博拉病毒)。 2014年西非EBOV爆发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利比里亚,几内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和马里,有超过28,000例病例和超过11,000例死亡。然而,在反应的后期阶段进行的研究性研究已经导致开发和使用生物和化学化合物治疗EBOV和埃博拉病毒病(EVD)的进展。国家科学院,工程学和医学院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以EVD蓝图的形式发布了研究疫苗和治疗方法并评估其在埃博拉应答背景下的益处的建议。

    2018年8月1日,刚果民主共和国(DRC)宣布该国第10次爆发EVD。这一消息是在Equateur省第9次EVD爆发后几天宣布结束的。该病毒序列由首批确诊病例之一鉴定,并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国家植物研究所(INRB)完成,确定EBOV是爆发的原因。

    在最新的埃博拉病毒爆发中,EVD反应保持不变:病例的早期识别,确认(或排除)病例的实验室检测,预防医疗环境中传播的感染控制措施,确诊病例患者的隔离和治疗为死于这种疾病的人提供安全和有尊严的葬礼。这种埋葬可以防止疾病通过传统的葬礼手段传播,包括清洗和操纵尸体。确定和追踪已确诊或可能的EVD患者的接触者为这些人提供预期指导,并促进疾病随后发展的患者的早期识别,隔离和治疗。社区参与活动和接触者追踪团队的日常存在可以促进与社区的定期互动,并可以促进公共卫生应对者和面对埃博拉病毒的社区之间的信任和接受。仔细执行接触者追踪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尼日利亚2014年在拉各斯输入EVD病例的经验表明,它可以减少人口稠密地区疾病传播的影响。此外,数据表明,病毒载量较低的患者,可能表明早期寻求治疗,对治疗有更好的反应。

相关报告
  •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组装新工具研发成功》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5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绿色轻简超级稻遗传解析与分子育种创新团队开发出一套新型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组装工具GSAT。该工具能够快速组装图形化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更好地评估其泛结构信息,为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和功能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信息学简报(Briefing in Bioinformatics)》上。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分子结构各异,包括环状、线状、分枝状等,然而现有工具往往只能生成一个或多个环状形式的组装结果,难以完整反映其原有结构信息。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图形化线粒体基因组的组装形式,并开发了相应的组装工具GSAT(下载地址:https://github.com/hwc2021/GSAT)。GSAT能够利用二、三代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数据,通过图形化比对策略快速组装获得植物的图形化线粒体基因组。 借助GSAT工具,研究人员组装得到水稻和拟南芥的线粒体基因组主图。基因组测序数据进一步支持了线粒体基因组主图中的多种主要结构,展示了线粒体DNA分子的结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GSAT有望成为植物图形化线粒体基因组组装的标准流程,为探明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变异和功能进化规律提供有力工具。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项目的支持。(通讯员  马昕怡)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93/bib/bbac522
  • 《广州生物院在新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研发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6-08
    • 埃博拉病毒可引发严重的出血热疾病,致死率极高。 2014 年非洲埃博拉疫情大爆发造成上万人死亡,今年 4 月以来刚果地区又爆发了埃博拉疫情,并有扩大传播的趋势,疫苗成为埃博拉疫情防控的最有效工具。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冯立强研究员的科研团队探索出一种利用 2 型腺病毒为载体的埃博拉病毒疫苗, 6 月 6 日,相关研究成果以 “ An adenovirus serotype 2 vectored ebolavirus vaccine generates robust antibody and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s in mice and rhesus macaques ” 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 NPG )学术期刊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上。   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迅速播散至全身组织器官,破坏结缔组织,造成严重的炎症因子风暴及免疫系统凋亡,最终感染者会因多器官衰竭及大面积出血而死亡。研究表明,人体在感染初期无法迅速产生高强度的免疫应答,导致机体无法有效控制病毒感染。疫苗则可诱导人体产生有效的抗埃博拉病毒免疫反应。我国科学家已研制出以 5 型腺病毒为载体的埃博拉疫苗,该疫苗可诱导高水平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其保护性已在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但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亟需研制多种候选疫苗,以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   人 2 型腺病毒与 5 型腺病毒同属腺病毒 C 亚群,作为疫苗载体同样具有免疫原性强、安全性高等优点,但是人 2 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还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复制缺陷型人 2 型腺病毒作为疫苗载体,制备了携带埃博拉病毒膜糖蛋白 GP 的候选疫苗。研究表明,在小鼠及猕猴模型,该候选疫苗均可迅速诱导高水平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这些免疫反应对其他流行株,如苏丹型埃博拉病毒(与埃博拉病毒同种属的另一高致死率病毒亚型),具有交叉反应活性。   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疫苗免疫原性不受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抗 5 型腺病毒中和抗体的影响,提示该疫苗可用于 5 型腺病毒抗体阳性人群 ,也可作为现有 以 5 型腺病毒为载体的 埃博拉病毒疫苗的加强苗,提供更有效的保护效果。   广州生物院博士研究生冯玉鹏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冯立强研究员和陈凌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