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生物院在新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研发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6-08
  • 埃博拉病毒可引发严重的出血热疾病,致死率极高。 2014 年非洲埃博拉疫情大爆发造成上万人死亡,今年 4 月以来刚果地区又爆发了埃博拉疫情,并有扩大传播的趋势,疫苗成为埃博拉疫情防控的最有效工具。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冯立强研究员的科研团队探索出一种利用 2 型腺病毒为载体的埃博拉病毒疫苗, 6 月 6 日,相关研究成果以 “ An adenovirus serotype 2 vectored ebolavirus vaccine generates robust antibody and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s in mice and rhesus macaques ” 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 NPG )学术期刊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上。

      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迅速播散至全身组织器官,破坏结缔组织,造成严重的炎症因子风暴及免疫系统凋亡,最终感染者会因多器官衰竭及大面积出血而死亡。研究表明,人体在感染初期无法迅速产生高强度的免疫应答,导致机体无法有效控制病毒感染。疫苗则可诱导人体产生有效的抗埃博拉病毒免疫反应。我国科学家已研制出以 5 型腺病毒为载体的埃博拉疫苗,该疫苗可诱导高水平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其保护性已在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但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亟需研制多种候选疫苗,以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

      人 2 型腺病毒与 5 型腺病毒同属腺病毒 C 亚群,作为疫苗载体同样具有免疫原性强、安全性高等优点,但是人 2 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还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复制缺陷型人 2 型腺病毒作为疫苗载体,制备了携带埃博拉病毒膜糖蛋白 GP 的候选疫苗。研究表明,在小鼠及猕猴模型,该候选疫苗均可迅速诱导高水平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这些免疫反应对其他流行株,如苏丹型埃博拉病毒(与埃博拉病毒同种属的另一高致死率病毒亚型),具有交叉反应活性。

      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疫苗免疫原性不受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抗 5 型腺病毒中和抗体的影响,提示该疫苗可用于 5 型腺病毒抗体阳性人群 ,也可作为现有 以 5 型腺病毒为载体的 埃博拉病毒疫苗的加强苗,提供更有效的保护效果。

      广州生物院博士研究生冯玉鹏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冯立强研究员和陈凌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

相关报告
  • 《黑猩猩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防治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7-11-16
    • 2014年史无前例的埃博拉病毒病疫情(EVD)促使国际应对措施加速预防性疫苗的供应。一种编码来自扎伊尔和苏丹种的糖蛋白复制缺陷的重组黑猩猩腺病毒3型载体埃博拉病毒疫苗(cAd3-EBO),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提供保护,迅速进入1期临床评估。研究人员进行了cAd3-EBO的第一阶段剂量递增开放试验。 20名健康成人按顺序分组,每组10只,肌肉注射2×1010粒子单位或2×1011粒子单位。在接种后的前8周内评估与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相关的主要和次要终点,此外,疫苗接种后48周评估长期疫苗耐久性。在这个小型的研究中,没有发现安全问题。然而,在接受2×1011颗粒单位剂量的两名参与者中,在接种疫苗后1天内出现短暂的发热。在所有20名参与者中诱导了糖蛋白特异性抗体;在接受2×1011颗粒单位剂量的组中的滴度大于接受2×1010颗粒单位剂量的组中的滴度(在第4周针对扎伊尔抗原的几何平均滴度,2037对331; P =.001)。在接受2x1011颗粒单位剂量的那些患者中糖蛋白特异性T细胞应答比在接受2x1010颗粒单位剂量的那些患者中更频繁,在10位参与者中的10位相对于10位参与者中的3位参与了CD4应答(P =.004),CD8反应在10个参与者中的7个与在第4周的10个参与者中的2个(P =.07)之间。评估抗体应答的持久性表明在48周时滴度维持高,最高滴度那些接受2×1011颗粒单位剂量的患者。对cAd3-EBO疫苗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反应是剂量依赖性的。在2×1011颗粒单位剂量下,在涉及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攻击研究中,报道的糖蛋白扎伊尔特异性抗体应答与疫苗诱导的保护性免疫有关,并且应答持续至第48周。第2阶段研究和效力评估cAd3-EBO的试验正在进行中。
  • 《广州生物院等在艾滋病疫苗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11-12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在艾滋病预防性疫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Immune protection of SIV challenge by PD-1 blockade during vaccination in rhesus monkeys”为题发表在国际免疫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   基于PD-1信号通路阻断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如火如荼,但其在传染病防控领域中的应用还未深入开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已被发现三十余年,如今仍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四大病因。虽然药物疗法可控制艾滋病病情,但无法根治,病人需终生服药。对于控制和消除艾滋病疫情而言,研发有效的预防性疫苗被普遍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策略。   HIV/SIV特异性CD8+ T细胞在清除和控制HIV/SIV感染中起到关键作用,若能够充分诱发出持久高水平的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将有助于控制和清除HIV/SIV对靶细胞的感染。研究人员利用猕猴/SIV感染模型,探索了基于腺病毒载体的艾滋病疫苗与PD-1抗体联合应用的免疫策略。结果表明在疫苗接种期间同时使用PD-1抗体可有效降低T细胞的功能性耗竭,并诱发出更有效、广谱和持久的杀伤性CD8+T细胞免疫应答,而且还可有效预防猴艾滋病毒SIVmac239的多次高剂量感染。该研究为研发有效的预防性艾滋病疫苗提供了新的策略。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生潘恩祥、冯凤玲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凌教授和已加盟中山大学的孙彩军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计划、广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