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打造高端战略创新平台体系 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筑基》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20-06-06
  • 广州市两会召开前,广州提出,将着力构建以明珠科学园为主阵地、以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4个省实验室为策源创新载体、以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的“1+4+4+N”高端战略创新平台体系。

    近年来,广州着力深耕科学领域,大手笔引进“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我们要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大平台集聚优势,加快完善基础研究战略布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基础研究环境。”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介绍了布局打造“1+4+4+N”平台体系的初衷。

    接下来,广州希望借助该平台,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实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0”到“1”的突破,积极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建成“上天入地下海”原始创新策源地

    “1+4+4+N”高端战略创新平台体系中,“1”是指明珠科学园。广州将以此为主阵地,建成空间布局相对集中、科研资源共建共享、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科研人才高度集聚的科教融合新区,打造上天(空间科技)、入地(地球科学)、下海(国际海洋科学)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支撑南沙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目前,已明确入驻明珠科学园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端研发及重大创新平台等共15个项目。明珠科学园一期土地平整已完工,当地正在推进一期首批项目相关建设工作。

    在此基础上,广州还将布局以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

    围绕深海、深地、深空等科技前沿领域,广州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启动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等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这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原始创新‘源头活水’,抢占深海生态领域、空天往返和临近空间技术领域国际领跑地位,开启极端环境下海洋科考新模式,推动细胞治疗新一代医疗技术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王桂林谈到。

    “原始创新主力军”打造国家实验室梯队

    坐落于广州的4个省实验室包括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接下来,广州将以4个省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打造国家实验室梯队。

    为此,广州出台了《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创新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实现经费使用、成果转化等制度创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牵头攻关的磷酸氯喹治疗纳入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指南第6、7版,AI辅助诊断系统已在国内7家医院及伊拉克、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并获省向联合国推荐全球推广。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多个单位参与建设,汇聚16个院士团队的47个高层次科研队伍,实现广州市科研经费首次跨境拨付香港。

    此外,第三批启动的两家省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省实验室,也已完成组织机构建设。

    “广州将围绕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学问题、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和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集聚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升级优化实验室体系。”王桂林表示。

    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带动战略级新兴产业发展

    广州现已成建制、成体系、机构化地引进了中国科学院系统高水平研究院、复旦大学等国家级大院大所和顶尖高校落户,积极推进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等10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

    “N”所指代的,即为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广州将以此为技术供给主平台,带动国家战略级新兴产业发展。

    其中,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广州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等6家已获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认定(占全省的75%)和定向支持,共获省财政资助2.38亿元。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研发非接触式多体征监测系统获科技部新应急专项支持、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检测试剂盒获国家药监局快速审批,均在武汉疫区定点收治医院开展临床应(试)用。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相关报告
  • 《粤港澳大湾区11城的产业状况 》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信息服务与监测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0-08-04
    • 导语 湾区经济主要特点为:一国两制、国家发展战略、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经济活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创新基因突出、人才供给充沛、领军企业逐渐增加。新技术为核心驱动增长,成为支撑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一任“主力担当”。 一、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2017年湾区创造GDP超10万亿元,增速超过7%。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由11个城市构成,包括广东省内分布在珠三角的9个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肇庆、江门以及两大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经济效益是地区产业经营成果的直观体现,2017年全国城市GDP排名前10中, 深圳、广州分列在上海、北京之后,成为全国GDP第三和第四的城市。11城总计创造GDP超过10万亿元,区域内城市总体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具体来看,澳门、珠海、深圳增幅最快,分别达到10%、9%、8.80%。   总体而言,粵港澳大湾区已经逐步过渡到服务经济,追求创新经济。 通常来说,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创新经济的演化过程中,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第一大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由工业拉动向服务业拉动转变。 二、城市群优势产业分析 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阶段差异大,优势不同。下图中香港—肇庆,第三产业占比依次降低,能看出第三产业占比与人均GDP 基本呈现正相关。从具体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A、以香港、澳门为代表,第三产业占到90%以上的纯服务型经济体; B、以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为代表,由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过渡,第三产业占比在50%以上; C、其余5个城市仍处在工业经济阶段,第二产业是GDP贡献的主力军。 粤港澳大湾区11城产业结构与人均GDP(2016年) 根据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结合各城市的统计数据,对粵港澳大湾区内11个城市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梳理,从中得到当地的优势基础产业。 1、香港:依旧是金融、服务业的天下 金融、专业服务和仓储物流是香港服务业GDP的主要贡献领域,自2010年起一直保持增长。根据2016年数据,三者合计占比36.42%。2017年前三季度,香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4%,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支撑服务业增长。 2、澳门:娱乐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交流中心 2016年数据显示博彩业仍处于相对的主导地位,金融服务的占比在逐渐增加,澳门的产业结构也在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变化。基于两大增长动力和葡语的独特优势,澳门产业未来发展依旧是继续建成以娱乐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交流中心。   澳门服务主要行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2016年) 3、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主导 根据2017年深圳市公布的数据,各产业GDP占比如下,工业贡献率最高,占到 38.8%,且已由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1.0%、65.6%。   深圳各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2017年) 4、广州: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先进制造三足鼎立 广州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健康行业迅猛发展,2017年工业投资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增长1.6倍,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23.1%。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提高到64%。富士康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思科智慧城、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通用电气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健康医疗中心产业基地、粵芯芯片等重大产业项目已动工建设,并将形成集聚。同时,辅助优势产业的相关服务业固定投资也在增加,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71.7%、23.3%、21.3%。 5、东莞:世界工厂 2017年东莞第二产业增加值和投资值增幅均高于第三产业,分别为9.2%和14.4%,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制造业产业体系齐全, 镇域间特色明显且产业集群化程度高,形成以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6、珠海:电子信息、医药是优势产业 传统意义上,电子信息产业是珠海的支柱产业之一,GDP所占比重超过1/4,知名企业包括金山、巨人、金碟、用友等。之后,医药产业也迅速抢占发展高点,形成以药品制造业为主体,医疗器械为支撑,保健品和化妆品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有丽珠、联邦、和佳、宝莱特、汤臣倍健等企业。作为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珠海还围绕海岸线优势而衍生出海洋工程与旅游等产业。 7、中山:九大产业平台引进先进制造业 根据2017年中山统计数据,在现代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10.17亿元, 增长11.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06.32亿元,增长3.2%,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 值385.62亿元,增长8.3%。 未来,中山已建成的九大产业平台将为制造业贡献更多增加值。截至2017年底, 九大产业平台在建项目共42个,投资额共约165.7亿元;签约项目61个,投资额共约639.8亿元;在谈项目85个,投资额共约882.9亿元。吸引了包括新松机器人、比亚迪、彩迅等先进制造业企业。 8、惠州:以电子信息和石油产业为主 根据2017年惠州统计数据,惠州第二产业占比54.8%处于主导地位,重工业占比超过78%,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产业是最为突出的两大支柱性产业;同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成为主导,且2017年外商经济投资持续增加,增长13.2%,达到210.60亿元。 9、佛山:五大传统产业支持 佛山的优势传统工业由以下构成:纺织服装业、食品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建筑材料、家用电力器具等,其中佛山家电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家电产值的15%以上,有美的、海信、容声、小熊在内的多家知名品牌。同时,佛山也是家具制造业的重地,大自然地板、东鹏瓷砖、华润漆、箭牌卫浴等知名企业均出自此。 在传统优势行业产能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新的产业也在逐渐发展,例如医药行业, 2017年佛山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 11.1%,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药器械增长2.1%。根据企查查显示,仅佛山地区注册的医疗仪器制造厂就有超过5000家。 10、江门、肇庆:重心是做好产业承接 江门和肇庆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一方面积极承接广州和深圳的产能转移,一方面立足自身优势鼓励创新发展优势产业,如江门,努力发展先进的交通运输业,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重卡和商用车产业集群,在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产业等领域有较好发展;肇庆积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型电子产业等。同时,两地都具有链接粵西的地理优势,可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枢纽门户城市的定位,打造宜居城市。 综上,粵港澳大湾区11城具有基础优势的产业如下:   三、城市群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湾区的发展路径通常是形成由核心城市为中心的类似于圆锥面的发展后,向卫星城市转移以达到均衡发展。粵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路径也遵循这一规律,传统工业制造业正在逐步向成本更低的湾区内城市转移,例如: 佛山的陶瓷业向肇庆转移,逐渐形成产业带; 惠州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电子器件、服装加工、新型建材产业; 江门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五金机械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型纤维材料纺织业; 肇庆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金属材料、电子产业(兼顾发展 生物医药和先进机械装备产业)。 较发达城市需利用资本、人才、科技优势在稳固基础之上快速发展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例如: 香港联合深圳共同发展金融科技; 深圳137个项目布局在38个“一带一路”国家,华为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形成与“一带一路”结合的科技合作“新常态”; 深圳市规划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 结合湾区各城市的现处阶段、主要优势产业及城市规划政策可知,粵港澳大湾区内金融、制造业、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是具备优势基础的支柱性产业,应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利用政策促进改革,创造更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 《粤港澳大湾区再成热点:推进部署“1+N”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3-19
    • 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也明确指出,将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因此,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城市格局优化、绿色城市、科创中心和人文宜居等领域的目标,多项具体措施加紧筹划,多家相关企业积极响应建设号召和规划,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加紧布局和落地,均将这一市场作为未来战略规划的重中之重。 眼下,正值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之时,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内容的讨论热度与日俱增。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表示,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递交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案已有158项被立案。 而在今年,目前已有多位代表委员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流、资金流、物流的互联互通。移动支付的金融布局、城际交通线路增加、网络流量费用优惠、人才引进的扶持政策等都成为会议热议焦点。可以预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经逐步走入细化实施的里程碑阶段,将会有一批批瞄准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宜居宜业宜游需求的应用服务落地。 就在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谈到,正在按照部署抓紧推进“1+N”规划体系、“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 具体来说,在创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在香港地区和、珠海市横琴地区和靠近深圳市的河套地区加速规划科技创新建设。同时支持中国科学院创办香港创新研究院,让三地密切配合,产生“1+1+1>3”的效果。 另一方面,为港澳居民进出内地和到内地发展提供车辆、人员、海关通关便利,鼓励创业就业,减少创新型企业的个人所得税纳税幅度。 在交通互联互通上,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3日透露,正研究制定《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发展,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打造多方式、多通道、复合型交通走廊,完善区域城际轨道网。 同时,推进粤港澳三地机场协同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建设世界级机场群。进一步提升客运服务、货运服务和创新型交通体系。我们相信,交通网络的完善和密集将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畅通流动,共享资源优势。 除了交通网络的建设外,移动支付也是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关键环节。在降低负税后,相信会不断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就业、安家,而现在依靠支付宝账户就可将日常生活和公共服务平台连通。比如,支付宝已于3月上线港版“支付宝”AlipayHK跨境线下支付新功能,率先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十万商铺用户。此外,餐饮、零售、景点、医疗等多种场景的移动支付智慧生活体验在粤港澳大湾区也日渐普及。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样板间”,具有长远示范意义。不论从基础设施、空间优化或是便民服务上,科技创新都始终贯彻其中。合理利用大湾区内资源优势,借助前沿科技手段挖掘资源的服务能力和价值,我们相信,在“1+N”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下,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我国新时代下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