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五轴超快激光加工系统在难加工材料可控锥度深小孔加工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6
  • 硬脆材料或高熔点难加工材料凭借优异的材料性能,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发动机、水刀等工业产品中的喷油嘴、水射流喷嘴的功能结构,都需要在硬脆性或高熔点的难加工材料上加工大深径比小孔(简称“深小孔”),常规的机械加工方法、电加工方法难以控制小孔加工锥度,很难在硬脆、绝缘材料上加工出孔径小于0.1mm的小孔。在实现正锥度、反锥度和零锥度等效果方面,激光加工方式具有显著优势。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所所属二级所先进制造所的激光与智能能量场团队采用皮秒激光器结合五轴运动系统解决了难加工材料可控锥度的深小孔加工难题。皮秒激光器输出Φ0.03~Φ0.05mm的光斑,功率密度可达1012W/cm2,能在陶瓷及高温合金材料上加工Φ0.05mm~Φ0.5mm可控锥度的深小孔。

      采用5+2轴激光加工系统(如图1)解决了工件上深小孔的空间定位、焦点校正及实时角度补偿等问题。五轴联动运动控制系统实现了工件在空间上的准确定位(精度小于3μm),焦点实时聚焦,保证了焦点定位准确;加工深小孔随深度增加,激光入射角相应增大,由于激光光斑能量的高斯分布特点和耦合效应,小孔材料内壁对能量吸收率降低,激光去除效率减弱,五轴联动运动系统通过角度补偿变换控制激光焦点与工件表面入射角θ,减小激光入射角θ,可增加材料单位面积能量吸收率,提高材料去除率(如图2)。经过理论分析和工艺策略优化调控,已可控加工出45°正锥沉孔、零锥度孔以及-11°倒锥小孔。

      团队利用该系统和方法开展了氧化锆陶瓷(Zirconia Ceramics)、某高温合金材料的深小孔加工试验。皮秒激光加工系统加工深小孔,利用焦点实时校正及角度变换补偿能获得Φ0.05mm~Φ0.5mm深小孔。通过工艺试验探索,在陶瓷、某高温合金等材料中加工深小孔,所实现深径比可以>15:1。部分实测数据如表1所示,图3为氧化锆陶瓷材料通过基恩士共聚焦显微镜实测数据,入口直径Φ0.302mm,出口直径Φ0.301mm,材料厚度4mm,锥度接近零度。这样的可控锥度深小孔可以在曲面工件上自动化加工出来。该技术为难加工材料可控锥度大深径比深小孔加工奠定了基础,对多类动力系统喷油嘴加工及拔丝孔加工等微小孔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www.nimte.ac.cn/news/progress/201811/t20181116_5179201.html
相关报告
  • 《利用原子尺度的材料加工来加速量子技术》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5-15
    • “量子技术”利用量子叠加和纠缠的独特现象来编码和处理信息,对从通信到传感和计算的各种信息技术具有潜在的深远益处。 然而,开发这些技术的一个主要挑战是量子现象非常脆弱,并且只有少数物理系统被确定,其中它们存活的时间足够长并且足够可控以使其有用。诸如金刚石之类的材料中的原子缺陷就是这样一种系统,但是缺乏在原子尺度上制造和设计晶体缺陷的技术迄今为止进展有限。 一组科学家在Optica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证明了新方法在钻石中产生特殊缺陷(称为氮空位(NV)色心)的成功。这些包括位于空晶格位置或空位附近的金刚石(碳)晶格中的氮杂质。通过将一系列超快激光脉冲聚焦到钻石中来创建NV中心,其中第一个具有足够高的能量以在激光焦点的中心产生空位,随后的脉冲以较低的能量动员空位直到一个它们与氮杂质结合并形成所需的络合物。 这项新研究由牛津大学材料系Jason Smith教授领导的团队和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Patrick Salter博士和Martin Booth博士与大学同事合作完成。沃里克它发生在英国量子技术计划的量子计算技术中心NQIT的研究计划中,得到了提供钻石样品的DeBeers UK的支持。 科学家的新方法涉及使用灵敏的荧光监测器来检测从聚焦区域发出的光,以便可以响应于观察到的信号主动控制该过程。通过结合本地控制和反馈,这种新方法有助于生成单个NV中心阵列,每个站点只有一个色彩中心 - 这是构建可扩展技术的关键能力。它还允许精确定位缺陷,这对于集成设备的工程设计非常重要。快速的单步流程很容易实现自动化,每个NV中心只需几秒钟即可创建。 Martin Booth教授说:“钻石中的色心为开发紧凑而强大的量子技术提供了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平台,而这一新工艺在所需材料的工程设计中可能会改变游戏规则。在优化流程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希望这一步将有助于加速这些技术的交付。 科学家认为,这种方法最终可能用于制造含有100,000或更多NV中心的厘米大小的钻石碎片,作为通向量子技术的“圣杯”的途径,这是一种通用的容错量子计算机。 杰森史密斯教授说:'第一批量子计算机现在开始出现,但这些机器虽然令人印象深刻,却只是划伤了可能实现的目标,而且所使用的平台可能无法充分扩展以实现量子计的全部功能。计算必须提供。通过将高密度的量子比特堆积到固态芯片上,钻石色心可以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固态芯片可以使用光学方法彼此缠结以形成量子计算机的核心。通过高度控制将NV中心写入钻石的能力是迈向这些和其他设备的重要的第一步。 ——文章发布于2019年5月14日
  • 《宁波材料所在高分子复合材料3D打印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10
    •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模拟制造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其中,熔融沉积技术具有设备简单、工艺洁净、运行成本低且不产生过多加工残留物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快速原型和教育等领域。但现有的熔融沉积材料主要以ABS和PLA等通用塑料为主,需要针对工业产品制造开发适合高强度工程塑料等材料的3D打印成型技术。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许高杰团队针对高性能工程塑料3D打印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选取了具有高坚韧度和抗疲劳特性的半晶态尼龙12和高强度聚醚酰亚胺作为基体,研究了熔体流变特性对熔融长丝烧结特性的影响,对高性能工程塑料的3D打印工艺参数、工业可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半结晶高分子具有较好的流变性能和快速烧结特性,在合适的打印条件下能够获得接近注塑件的力学性能。拓展了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在熔融沉积技术中的应用(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2017, 23(6), 973–982.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s, 2019, 31(1): 97-106.)。 由于熔融沉积层层叠加成型过程产生的空隙会不可避免地降低3D打印产品的机械强度,严重制约了熔融沉积技术的应用推广。研究人员在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尼龙12/氧化石墨烯、尼龙12/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发现两种填料在熔融沉积成型过程中可实现取向分布,不仅有效提高了产品的机械强度(GNPs 7%和CFs 251.1%),还能够对产品热导率(提高51.4%)进行灵活调控。(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7, 134(39), 45332.; Materials & Design, 2018, 139: 283-292.)。 最近,研究人员以聚乳酸(PLA)为基体,以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填料,通过熔融沉积技术的整个加工流程实现了弹性体TPU原位成纤,纤维状TPU的平均长度可以实现从67.24μm到103.72μm的精准调控。同时,TPU成纤有效改善了其与PLA基体的界面结合力。研究发现,3D打印形成的网格状TPU可有效补偿打印空隙对打印件力学强度的弱化效应,使产品的韧性达到甚至超过注塑水平。该熔融沉积原位纤维技术为制备高韧性聚乳酸复杂结构零件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9, 1900107)。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74331, 11674335)和宁波市科技局(2016B10005, 2018A610009)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