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向航空脱碳迈出重要一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0-16
  • 据欧盟理事会官网消息,欧洲议会近日通过一项航空运输业新规:所有从欧盟机场起飞的航班,无论其目的地是在欧盟内部还是外部,都必须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与煤油混合的燃料。分析人士认为,该法通过是欧盟向航空脱碳迈出的重要一步。

    以产业政策为重点

    据路透社报道,该航空运输业新规要求:到2025年,欧盟机场起飞的飞机所用可持续航空燃料需占总燃料的2%,到2030年占比需达6%,到2035年占比需达20%,到2050年占比需达70%。欧盟理事会称,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是航空脱碳的关键举措之一,新规旨在推动航空运输业达成欧盟2030年减排目标和2050年碳中和目标。

    欧委会近日表示,为再次统一欧洲绿色发展的步伐,欧洲“绿色新政”正在进入一个以产业政策为重点的新阶段,支持每个行业为工业脱碳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2019年12月,欧委会发布《欧洲绿色新政》(简称“绿色新政”),被视为欧盟针对气候变化、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制定的纲领性政策文件。根据文件,欧盟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争取减少55%(以1990年为基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此后,欧盟在立法保障、政策规划、资金支持方面出台系列措施,推动落实“绿色新政”。2021年7月,欧委会通过“减碳55%”一揽子立法提案,推动欧盟经济、社会和工业领域的绿色转型,计划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向欧盟进口高碳产品征税。2023年8月,《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欧盟加强电池和废旧电池管理。此次航运业新规是欧盟推进产业政策调整的举措之一。

    符合核心利益

    “航空运输业作为碳密集型产业,一直是欧洲‘绿色新政’与碳交易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欧盟在航空运输业使用可持续燃料,并逐年调整可持续燃料在总燃料中的占比,能够适应欧洲能源安全现状与能源转型需要,同时具备持续实施的可操作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王朔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分析。

    欧委会表示,欧洲拥有成为未来净零技术市场领头羊的要素,包括立法所设立的长期目标,拥有高素质劳动力和一流的基础设施等。

    “欧盟‘绿色新政’进入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阶段,符合欧盟在绿色发展领域的核心利益。”王朔分析,一方面,近年来,受俄乌冲突、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欧盟当前能源转型任务艰巨。与去年相比,今年秋冬能源储备更加紧缺。欧盟将“绿色新政”的重心向产业政策倾斜,是欧盟应对当前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欧盟绿色产业起步早、经验丰富,同时享有规则主导权,发展绿色产业是重振欧盟经济的良好渠道。这符合欧盟推动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满足其保障能源安全的需求,更是欧盟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绿色发展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方式。

    仍面临不小挑战

    据法国《20分钟报》报道,绿党欧洲议会议员卡兰·库夫虽然对该法规的通过表示赞同,但也提醒道:“要使飞行成为一种更加绿色的旅行选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绿色非政府组织“运输与环境”航空经理马特奥·米罗也表示,稳定的可持续航空燃料供应还有待保障:“按照预测,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将是巨大的,而目前绿色燃料的产能远远不足以满足所有航班的需求。”

    “欧盟航空运输业新规落实仍面临不小挑战:其一,当前,可再生能源的供应量暂不能完全满足航空运输业的需要;其二,在全球航空业不景气的背景下,能源转型增加的成本能否为行业和消费者所接受,还有待观察;其三,该新规可能推高欧盟航空运输业成本,同时对全球航空运输业带来一定影响,其他国家和相关利益方可能对此表示异议。”王朔认为,“可以预见,为应对能源危机、促进经济增长,欧盟还将出台一系列后续措施,相关产业政策调整动向值得持续关注。”

相关报告
  • 《氢能冶金示范项目在中国迈出坚实一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17
    • 近期,氢能在我国工业化利用领域迈入了实质性的阶段。 在“碳中和成功实现的关键: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这篇文章中,我们说在碳中和背景下,氢能在工业领域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钢铁是工业碳排放大户,从全球统计来看,钢铁工业碳排放占全球排放的5%左右,约占工业领域碳排放的15-20%,仅仅低于化工行业。钢铁行业不仅碳排放量大而且减排困难,如何解决钢铁行业的碳排放也是各个国家面临的难题。 钢铁行业的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冶金技术的选择对降低碳排放至关重要。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味着未来碳排放量比目前还要降低90%,如果没有冶金上的技术革命,钢铁行业大幅削减碳排放将是一句空话。 目前,钢铁行业的碳排放已经找到了解决的“金钥匙”,那就是氢能。近二十年来,世界其他产钢大国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氢能冶金”方面的探索,如瑞典钢铁HYBRIT项目、德国蒂森克虏伯高炉喷氢项目、日本COURSE50技术、韩国的全氢高炉等,但都还未进入工业化实施。 全球首例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落户中国 全球钢铁生产中75%采用高炉工艺,在传统的“长流程”生产方式中,都是用焦炭还原铁矿石,还原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占到钢铁生产碳排放总量的90%。目前,以氢代碳已经成为低碳冶金的新路线。氢冶金的主要矛盾在于氢能的成本,如何找到低成本可用的“氢能”,才是氢能冶金的关键。 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光伏、风电、核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接用于制氢冶金,则成本太高,其价格是煤制氢成本的两倍以上(煤制氢成本约为15-16元/kg,电解水制氢成本达30元/kg以上),其中电价会占到制氢成本的70%以上,完全无法供应8-9亿吨钢铁的产量。 据2018年氢能源研究报告统计,我国工业副产氢气约800万吨以上(合880亿立方),如果能深挖这部分氢能的利用价值,那么用于氢冶金的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 近日,经过招标比选和公示,中冶京诚牵头成立的“中冶京诚-唐钢国际”联合体以第一名的成绩被确定为河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工厂设计的中标单位。 河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是富氢气体直接还原示范工程,预计2020-2021建成。 该项目从分布式绿色能源利用、低成本制氢、气体净化、氢气直接还原、二氧化碳脱除和深加工、水处理等全流程和全过程进行创新研发。这个项目的实施,用氢能源代替传统的碳能源,将大幅降低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 中冶京诚一直致力于低碳冶金的研究,并提出了氢冶金分两步走:第一步实现富氢冶金,第二步实现“全氢”冶金。 2008-2013年,中冶京诚研究重点在如何降低炼铁过程中消耗的碳,先后完成了非高炉炼铁、超高富氧制气炉的试验及新型煤制气工艺技术的研究。 2014-2018年,中冶京诚在重新认识富氢气体和直接还原工艺后,调整了研究方向,对新型还原炉冶炼系统及装备进行了研究,对基于DRI的电炉工艺及装备进行了技术研发,并在海外总包建成了基于全DRI冶炼的电炉炼钢工程。 2019-2020年,中冶京诚完成了基于干法的煤气精制技术研究,并成功的实现了世界首套装置,同时掌握了吸收CO2的工艺技术,同期联手河钢集团、tenova公司、唐钢国际一起完成了基于富氢气体的直接还原铁工艺技术的开发。 至此,中冶京诚已贯通了氢冶金的关键工序。氢能直接还原是中冶京诚技术战略布局的一个环节,基于氢冶金的钢铁制造短流程研究是这一战略部局的系统工程。用绿色化短流程替代传统长流程,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和中长期社会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了解更多:河钢集团布局氢能冶金 河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是河钢集团为打造“未来工厂”,践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工程。近年来,河钢集团不断布局低碳冶金革命的示范工程,率先开启了富氢气体直接还原模式。 今年11月23日,河钢集团与全球著名矿业冶金领域巨头意大利特诺恩集团(tenova)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就氢能源开发和利用达成合作,并建设一座年产60万吨的直接还原厂,并计划于2021年底投产。 这座使用富氢气体直接还原铁的工厂,应用了特诺恩最先进和最环保的ENERGIRON技术,搭配了设备和冶金行为预测的数字化模型。ENERGIRON技术由特诺恩和达涅利共同开发,实现了极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是目前最可行的高浓度氢基直接还原系统。 特诺恩是世界知名的工业炉品牌,拥有近百年的历史,是世界最大的工业炉制造商之一。特诺恩的工业炉产品在钢铁、有色金属、机械、汽车、轻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特诺恩的工业炉设备就已进入中国市场。 当直接还原厂建成后,河钢集团的将使用含氢量为70%的补充气源,使每吨直接还原铁仅产生250kg的二氧化碳,同时搭载二氧化碳选择性回收技术,每吨钢铁产品产生的净排放仅约为125kg二氧化碳,成为全球最绿色的直接还原厂。 当前,在气候问题和减排压力下,全球钢铁行业正在寻找新技术来减少其碳排放。在炼钢全流程工艺中,氢正被用作煤和焦炭的替代品,作为铁矿石的还原剂。而氢还原炼铁在钢业工业减碳技术中,属于绝对前沿的领域。 河钢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也在探寻中国的钢铁工业也正在向高质量、绿色方向发展之路。 此前在2019年3月21日,河钢集团曾与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中国钢研、东北大学四方联合共建“氢能技术与产业创新中心”,并由河钢集团主要负责氢能应用落地,着力建设制氢、加氢、材料、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富氢冶金等全产业链示范运行及产业化基地。 2019年11月26日,河钢集团与意大利特诺恩集团签署谅解备忘录(MOU),商定双方在氢冶金技术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利用世界最先进的制氢和氢还原技术,并联手中冶京诚共同研发、建设全球首例120万吨规模的氢冶金示范工程。
  • 《中国研究团队开发出可交互式人工神经元,向化学脑机接口迈出重要一步》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2-10-19
    • 据DeepTech深科技公众号9月20日消息,南京邮电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化学神经递质介导的人工神经元,以实现脑机接口之间模态匹配的双向交互,可解读神经递质中的化学信息,并能自适应地定量释放神经递质(多巴胺)。该神经元由多巴胺电化学传感器、用于信号处理并模拟突触可塑性的忆阻器以及多巴胺释放器三部分构成,可将生物神经元的多巴胺化学信号转化为电流信号传递给临近神经元,进行化学信息的双向交互。该研究实现了脑机接口之间模态匹配的双向交互,为与生物神经元之间的化学通讯开辟了新途径。未来人工神经元网络或能复刻生物系统,从而构建微型智能机器人、意识控制和神经形态计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Electronicse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