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旧口罩可制造经济型电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10
  • 俄罗斯国立研究型技术大学开发出一项新技术,利用旧口罩生产经济型电池,而电池外壳由废旧的药品包装制造。相关研究发表在《能源储存》杂志上。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新技术可获得既薄又灵活的廉价电池,由于其成本低,这些电池也可以是一次性的。与传统的同类产品相比,新电池具有高密度的存储能量和电容。其制造步骤如下:首先,用超声波对口罩进行消毒,再浸入石墨烯“墨水”中,然后将材料在压力下压制,加热到140℃,最后在两个由新材料制成的电极之间放置一个具有绝缘性能的垫片(也由口罩材料制成)。

    以前使用类似技术生产的扣式电池的容量为每1千克10瓦时,新电池提高到每千克98瓦时。当研究人员在这种电池的电极中加入CaCoO系无机钙钛矿纳米颗粒时,其能量容量又增加了一倍,实现了每克1706法拉的高电容,这明显高于未添加石墨烯的最佳碳化电极的电容(每克1000法拉)。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3574.html
相关报告
  • 《青海锂占全球储量六成 大容量电池制造将要提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4
    • 到2025年,青海省碳酸锂生产规模达到每年17万吨,锂电池电芯产能达到每年60Gwh。其中,动力电池产能达到每年25Gwh、3C及储能电池产能达到每年35Gwh。   青海盐湖   随着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兴起,锂资源开发开始备受关注,而青海盐湖锂资源占到世界储备量的60%以上,面对这一优势资源,青海该如何走好自己的“锂路”?近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青海省锂电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给出了答案。   青海锂占全球储量六成   据2017年9月19日发布的《青海锂产业专利导航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已查明的锂资源储量为3400万吨,青海盐湖锂资源占全球锂储量的60%以上。   那么,如何利用锂资源,如何发展锂资源产业链也成了我省迫在眉睫的问题。对此,我省将在国家战略指引下,结合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规模、3C产品以及储能应用市场需求,加大锂电产业链新工艺、新技术及前瞻性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完善以盐湖高效提锂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体系,加速构建上下游产能匹配、产业配套齐全的锂电全产业链。   到2025年,青海省碳酸锂生产规模达到每年17万吨,锂电池电芯产能达到每年60Gwh。其中,动力电池产能达到每年25Gwh、3C及储能电池产能达到每年35Gwh。   据介绍,根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方案》《青海省新材料产业2025发展规划》要求,为推动青海盐湖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促进锂电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我省将立足盐湖锂资源优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托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有序推进青海锂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锂资源集约开发和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一体的产业基地,以此“叩开”新材料产业的大门。   大容量电池制造将要提速   怎么才能完成我省制定的2025年目标?指导意见提出,首先要强化创新驱动,促进资源利用,在现有盐湖提锂技术基础上,重点研究完善离心萃取法、箱式萃取法、膜吸附法等盐湖提锂工艺,突破盐湖高镁锂比限制,提升锂的综合收率。加强富锂盐湖中老卤提锂基础工艺研究及产业化技术研发,以及深层卤水提锂工艺与其他元素协同开发技术研究,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盐湖提锂及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同时,加强技术改造,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我省锂电及配套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水平。围绕绿色、品种、质量、效益和安全生产,根据不同盐湖资源特点,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对现有碳酸锂盐田及碳酸锂生产装置的技术改造力度,将碳酸锂综合收率提高到50%以上、大幅提升电子级碳酸锂产品等级品率。加大对现有正负极材料、电芯生产装置和工艺的技术研发改造力度,重点突破锂电池生产成本、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充放电次数等技术“瓶颈”。强化锂电产业绿色安全技术应用及改造,推广废旧锂电池回收及利用,促进清洁生产。   此外,超前谋划项目,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镍酸锂、钴酸锂、锰酸锂及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渗碳负极材料、正负极材料纳米化、大容量电池制造工艺、智能电池管理系统、锂电池高效梯次回收利用等核心工艺技术研究。提前开展锂在其他领域应用的前瞻性技术研究。其中,锂合金重点发展锂、铝、镁二元合金和三元合金;无机盐重点发展电子级碳酸锂,氯化锂、溴化锂、锂6、锂7、硫酸锂、氢氧化锂等精细化工产品,着力提升盐湖资源高值化利用水平。   青海要做全国锂电“领头羊”   据了解,我省还将完善标准体系,推进储能应用,加大适应新能源电站应用的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固态电池等新体系电池和燃料电池的研发。积极开展储能电池在新能源储能应用标准体系的研究,确定储能标准体系层次划分,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储能标准体系。   同时,建立研发平台,提供发展动力,加快建立青海省锂电产业技术研究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使其成为全国锂电技术研发的“领头羊”,成立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青海分中心,为实现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中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过每公斤300瓦时、系统成本降至每瓦时1元以下等指标,推动我省形成上下游产能匹配的完整锂电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撑。   我省将为锂产业资金铺路   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据悉,为实现我省2025年目标,全省各部门将提供全方位保障措施,对全省锂电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由省新能源新材料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为促进行业内良性发展,研究建立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共同参与的卤水定价机制。围绕提高锂的全流程回收率,优化提高技术标准,完善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锂资源开发技术准入条件。支持配备储能装置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站项目优先用地、优先并网。   同时,用好财政资金和税费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大力推进碳酸锂在我省就地加工转化。发挥市场价格对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引导作用,按照“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原则,科学设计和完善生态补偿价格和收费机制,对碳酸锂产品出省的企业,相应提高生态补偿费征收标准,并且该企业不再享受省级财政资金补助和省内其他优惠政策。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指导符合条件的锂电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和再融资;支持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在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升级、产业链重点项目等提供创新型金融服务。   发挥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撬动作用,在青海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下研究设立锂电产业发展子基金,坚持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锂电产业创新发展。   此外,我省还将大力培养本土人才,依托国家和省上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集聚、培养、吸引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课程设置,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省内人才培育力度,着力打造本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四个坚持”增加锂产业发展后劲   发展固然重要,而可持续发展则更加重要。为此,我省为锂产业发展制定了四个坚持的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突出创新前瞻性、先导性和引领性,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加快形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互促进、相互衔接的创新链。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循环发展,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强化锂电产业在研发、制备、使用和回收全过程的生态保护。积极推进盐湖钾、钠、镁、锂、硼等资源协同提取和高效利用,延长盐湖服务年限,降低盐湖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坚持合理有序,实现持续发展,结合锂资源状况、产业现状、人力资源、技术水平等因素,统筹安排锂资源储备和研发,科学规划锂电产业发展规模及速度,实现盐湖锂资源有序开发和循环利用。   坚持政策引导,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盐湖锂资源开发的技术准入门槛,提升碳酸锂在青海省内就地加工转化能力,推动优势资源向产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 《中国制造?》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5-05-15
    • 中国制造? 亚洲仍将占据制造业的领导地位,其他国家面临发展困境。 中国通过本土生产、产销外国的方式改变自身经济的同时,也改变了全球的经济。1990年,中国只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不到3%的比重;现在这一数字上升到将近25%。中国生产了全球80%的空调、70%的手机和60%的鞋子。中国崛起的白热化趋势进一步促使供应链向东南亚深入扩展。“亚洲工厂”如今生产了将近一半的全球商品。 中国一直紧跟着“亚洲四小龙”如韩国和台湾的步伐。许多人推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造业的指挥棒将会指向世界其他地方,使这些国家或地区也能依靠制造业繁荣起来。但是中国不仅没有因薪酬上升而产业遇冷,反而抓紧了对市场的掌控。低成本工作的确从中国转移到了东南亚,这一结果更是增强了“亚洲工厂”的主导地位。这一局面为中国轨道之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制造了难题。从印度到非洲再到南美,变幻莫测的富裕之路变得愈发艰难了。 怠工 中国经济不如以往强劲了。房地产市场因供应过剩面临危机。日益增加的债务成为负担。本月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宣布今年的经济增长指标为7%,这也是二十多年来最低的目标。而本周的数据显示,即使是7%的增长目标也并不容易实现。然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仍具有三大优势,并将有利于总体经济的发展。 首先,中国在发展高端市场,进行高产值研发的同时,也仍紧抓低成本制造业。中国在全球服装出口产业的份额增加了,从2011年的42.6%到2013年的43.1%。中国也正在尝试用更少的原材料制造更多的产品。世界银行发现,中国进口原材料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巅峰时期的60%下降到了如今的35%。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拥有其他国家争相模仿的有效的供货商集群。中国有优秀的、改良的生产结构。中国计划到2020年建设10座机场。根据中国政府最新的“2025中国制造”政策的指导,中国公司正在利用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率,以弥补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的第二大优势就是“亚洲工厂”本身。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低成本工厂确实正在离开中国。其中大多数都转移到了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东南亚地区。这一过程却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去年,一个NGO组织发现,马来西亚电子产业大约30%的工人都属于强迫性劳工。但是,在三星、微软、丰田和其他跨国公司削减中国地区产量、转向缅甸和菲律宾的同时,他们也强化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供应链。 中国的第三大优势在于,中国正迅速发展为重要的需求市场。中国消费阶层日益增长,亚洲工厂正在占据更高份额的高利润市场和服务业。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强化了亚洲供应链。在中国市场竞争问题上,本土商人比远距离的竞争者更有优势。 灵活的政策能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东盟有能力抢占低端制造业市场。中国占美国鞋业进口市场的份额从2009年的87%下降到了去年的79%。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分走了其他份额。但是,东盟可以进行更多努力,来创造一个致力于复杂商品和服务的专门市场。区域贸易,当然最好是全球贸易将使制造业网络从中国覆盖到周边其他国家的过程更加顺利摆脱外国对零件的限制后,泰国在汽车制造业方面的实力证明,正确的政策是如何使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机器制造业对接的。 不幸的是,其他新兴经济体却高兴不起来。他们缺少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来担任区域组织的核心。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墨西哥的公司纳入了纵贯北美的供应链之中,但是却没有包括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沉重的贸易壁垒使西欧将不会像帮助中欧和东欧一样帮助北非国家。 即使当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从亚洲工厂手中分走了部分产量,另一个问题仍然存在。制造业可能不会再创造曾经可观的就业局面和经济收入了。过去,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使大量劳动力从田野进入了工厂,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现在的科技进步减少了工厂的劳动力需求。中国与其邻国可能是最后搭上廉价劳动力顺风车的国家。 出口无疑是新兴市场获得成功的最可靠途径。在全球市场内竞争是最有效的提高生产率的方式。但是亚洲工厂之外的其他政府必须依靠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式——不仅仅是制造业,还有农业和服务业。印度IT产业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这仅仅是高技能人员的产业,这个国家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促进政策实施 如今的发展模式需要更多的政策制定者制定更有效的政策,而不仅仅是在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的竞争。全球贸易服务进一步自由化将有利于南美洲和非洲。基础设施花费除了集中于港口和道路建设外,还要注重光导纤维电缆建造。教育是关键,要想进入全球市场,高技能劳动力必不可少。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些建议可能较难实施。但是,想要靠中国不再廉价的劳动力分到一杯羹,结果只能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