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首个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成立》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3-04
  • 3月1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绍兴市政府在绍兴市行政中心举行项目签约仪式,双方将联手共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杭电绍兴校区),构建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新型高等教育载体,打造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型新兴学院。这是全国高校为数不多的以“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命名的新兴学院,旨在培养国家急需的集成电路领域高端精英人才。

    去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设置集成电路一级学科。随后,全国多地成立集成电路相关学院(大学)。如北航微电子学院宣布更名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成立了南京集成电路大学。

    根据协议,杭电拟将王牌学院微电子学院主体搬迁至离本部下沙校区50公里之距的绍兴越城新校区,利用学校集成电路学科优势,根据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以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为主设置本科专业课程,聚焦集成电路、智能传感、新型半导体器件、装备电子、通信技术明确研究生研究方向,同时建设微纳加工、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三个科研共享平台,筹建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度,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奋力打造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据了解,杭电作为我国电子信息类四大名校之一,也是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的5所高校之一,其集成电路学科历史悠久、成就辉煌。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该校率先在全国高校成立集成电路CAD、CAE研究所,长期致力于集成电路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绍兴迎来了多重利好叠加的重要发展机遇期。该市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50余个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在此落地。绍兴正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集群智造跨越升级的样板城市,争创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

相关报告
  • 《“绿电码头”来了 浙江省首个低碳码头示范工程投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04
    • 日前,随着梅山港区5号风机安装完毕,浙江省首个低碳码头示范工程——国家电网宁波舟山港梅山风光储一体化项目顺利投运,意味着浙江建成首个“绿电码头”。 所谓“绿电码头”,即通过集成和应用风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依托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现清洁能源在港口码头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港口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2023年10月,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签署《共同推进浙江省港口绿色低碳建设合作协议》,宁波舟山港梅山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是该协议实施落地的标志性工程。 风光储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将风电、光伏和储能一起构建成一个巨大的绿色“充电宝”。在这里,风机、光伏板将港口的自然风能和光能转变成电能,为停泊的巨轮、忙碌的集卡和不停运转的龙门吊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不完的绿色电能将汇聚到储能设备里储存,以备港口用电高峰期使用,多余的绿色电能则并入国家电网。 该项目风电与光伏的年发电量约5917万千瓦时,应用储能充放电策略及能源管理,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万吨,相当于410万辆小汽车一天的碳排放量。 “风机的风叶有近百米长,每转动一圈就能产生9千瓦时的电能,扫过的面积相当于4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国网(宁波)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应肖磊介绍说,今年6月,集装箱船“宝城”轮靠泊梅山港区26小时,共使用岸基供电2.5万余千瓦时,而一台风机仅需运转一天即可满足其靠泊期间的用电需求。此外,储能项目充满电可储存2000千瓦时电能,足以提供一艘载箱量为5000标准箱的6万吨级货轮靠泊港口2小时所需的电量。 截至8月26日,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累计发电量已达1190万千瓦时,轻松满足港区岸电以及智能换电站等设备的用电需求。“该项目优化了港口能源供给结构,提高风电、光伏等绿色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为全国提供了一个可推广、可复制的‘低碳’港口建设标志性工程及典型能源低碳解决方案。”应肖磊说。(李华 吴晓鹏 单宋佳 洪宇翔)
  • 《复旦大学率先试点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2-03
    • 近日,复旦大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迈出重要一步。“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将于2020年试点建设,并启动博士研究生招生。 破解我国集成电路“卡脖子”问题:吸引人才、培养人才 集成电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拥有强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和领先的技术,已成为实现科技强国、产业强国的关键标志。过去十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显著提升,设计和制造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封装测试技术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但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集成电路技术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持续创新能力薄弱,高端芯片产品大量依赖进口,难以对构建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信息安全等形成有力支撑。 解决我国集成电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产业创新的第一要素。我国集成电路人才严重短缺,不仅缺少领军人才,也缺少复合型创新人才和骨干技术人才。集成电路技术在过去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何让学生掌握完整而系统的集成电路知识体系,培养满足集成电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一个关键环节,设立一级学科才能够把集成电路知识体系化和系统化,也才有利于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 “集成电路”在复旦:继承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复旦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集成电路技术研发的高校之一,近年来积极弘扬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勇攀高峰,在我国集成电路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中担负起重要使命,也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获批建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上海)基地”,2015年成为国家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之一,2018年牵头组建的“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2019年承担了“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教育部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 在此大背景下,复旦大学2018年已着手谋划“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2019年上半年开始组织专家学者,讨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建设方案,期间多次与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沟通,达成一级学科建设共识。2019年9月,复旦大学收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支持复旦大学开展“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的函》,随后组织专家论证会,对编制的方案进行了论证和完善。10月29日,复旦大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99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同意自主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该学位点建设方案随后得到了学校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的批准,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备案。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内容将紧扣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的主要任务,致力于解决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和工艺技术,以及集成电路封测各个环节的核心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它是一门以集成电路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半导体材料、器件,到芯片设计和制造工艺,再到封装、测试和系统应用的学科。它既是在物理、化学、数学、材料等基础学科上发展起来的应用为主的学科,更是以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等应用学科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学科。 集成电路人才强,集成电路产业才强。集成电路人才质量决定了集成电路产业在全球的地位。复旦大学试点实施“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将有利于聚集力量,实现产教融合,牵引集成电路技术源头创新,加速学科发展,促进集成电路领域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为破解我国集成电路“卡脖子”问题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