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私享】南京农业大学黄明教授:基于AIE和ESIPT比例的荧光水凝胶传感器用于检测生物胺和鸡胸肉新鲜度》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4-07-19
  • 在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和内源酶产生的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会引起过敏反应,如低血压、皮肤刺激、头痛,甚至死亡。因此,探索准确、高效的新鲜度检测技术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BAs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碱性含氮化合物,是食品新鲜度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传统的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等。这些方法需要昂贵的仪器和专业技术操作,因此阻碍了实际应用。荧光传感器具有简单、快速和高灵敏度等突出优点。常用的荧光探针包括碳点、香豆素等,其作为荧光部分,均可用于检测肉类变质过程中的BAs。然而,由于荧光团的聚集猝灭(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现象,探针的传感能力通常局限于溶液状态,该局限性制约了这些探头在实时检测中的实际应用。而与ACQ不同的是,具有聚集诱导发射(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特性的探针在固态和聚集态均显示出强烈的荧光。这一特性使AIE活性探头成为实际应用中最常用的发光材料之一。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c4MTA4MQ==&mid=2247558012&idx=5&sn=bf569b8231e45444fbb367781f5809e0&chksm=ec6f484adb18c15c2e8a96d9050291ca66a27369b7cc069b8aa30e053bb56ca1fba0f2527a7c#rd
相关报告
  • 《荧光纳米传感器用于细菌检测》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2-01
    • 来自德国波鸿,哥廷根,杜伊斯堡和科隆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采用荧光纳米传感器检测细菌和感染的新方法,相比现有的方法,该方法能更快,更容易地追踪病原体。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图标:在无需取样的情况下检测病原体:由塞巴斯蒂安•克鲁斯教授(右)和罗伯特•尼斯特勒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的碳纳米管有可能实现这一点。 传染病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为了与这些疾病作斗争,需要对细菌等病原体进行快速,特异性的检测,这仍然是生物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最佳方法将是非侵入性的,并且无需大量的样本采集/处理。传统的细菌检测方法需要采集和分析组织样本。塞巴斯蒂安•克鲁斯(Sebastian Kru ß)和他的团队希望通过使用微小的光学传感器直接观察感染部位的病原体来消除取样的需要。他们开发了一套近红外(NIR)荧光纳米传感器,所采用的的碳纳米管在近红外光学组织透明窗口中发出荧光,可提供超低的背景和较高的组织穿透力,这将用于临床上重要细菌的远程指纹识别。 细菌分子存在时的荧光变化 纳米传感器基于直径小于1 nm单壁碳纳米管(SWCNT),如果采用可见光照射,它们发出的光在近红外范围内(波长1000 nm以上)是不可见的。当纳米管与环境中的某些分子碰撞时,荧光行为发生变化。由于细菌分泌一种特殊的分子混合物,基于SWCNT的传感器通过细菌分泌的代谢物来检测细菌,传感器发出的光可以指示某些病原体的存在。这种方法不同于检测基因信息(PCR)或细菌本身的化学成分(MS、拉曼光谱)的概念。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针对传感器还进行了光谱编码(900 nm,1000 nm,1250 nm),以区分两种主要病原体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并穿透组织(> 5 mm)。这种与近红外荧光纳米传感器的多路复用可实现对重要病原体的远程检测和鉴别,并有可能成为智能表面。 波鸿鲁尔大学功能接口和生物系统小组的负责人以及RESOLV (https://www.solvation.de/) 的成员Sebastian Kru ß说:“传感器在近红外范围内工作的事实与光学成像特别相关,因为在此范围内,破坏结果的背景信号要少得多。” 由于近红外比可见光的穿透能力强,因此即使伤口在包扎或者有植入物的情况下,该细菌传感器也能进行数据读取。 经过化学修饰,纳米传感器可检测主要的细菌毒性因子(脂多糖,铁载体),以及酶活性(DNases酶和蛋白酶)和一般代谢活性,并嵌入水凝胶中,在近红外光谱中进行远程成像。并通过9种不同的传感器整合到功能性水凝胶阵列中。这些水凝胶暴露于6种重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的临床分离株,远距离(≥25 cm)近红外成像可识别和区分细菌。 具体来说,研究采用的9个不同传感器的空间编码允许在24-72小时后在物种水平上对病原体进行指纹识别。另外43株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指纹图谱显示,即使是密切相关的细菌也可以被区分出来。 SWCNT的近红外荧光使这些纳米传感器成为非侵入性、快速和局部识别细菌感染和污染的理想工具。论文中,研究人员描述的这种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和区分与一些疾病相关的有害病原体,比如植入物的感染。 传感器阵列模式的分析可以通过更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来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如果进一步增加传感器的数量,这些概念将进一步改善和加速细菌污染物的精确分类和识别。与以前的方法相比,发达的传感器可以检测分泌的细菌基序,而不仅仅是标记。另外,这些传感器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其灵敏度/选择性可以通过改变表面化学性质(例如通过使用不同的DNA序列)来进行修改。因此,提升传感器数量仅受实际方面的限制,例如传感器阵列的横向尺寸。在这项工作中提出的细菌传感器的防区外成像不仅限于医疗工具、医院或植入物的智能表面,还可以扩展到检测降低农业产量的细菌感染(植物中)。 SWCNT功能化的模块化化学设计有助于创造更多的传感器,提高复用水平,从而提高传感器性能。在这种情况下,在不损害近红外荧光的情况下,具有生物分子的单壁碳纳米管共价功能化的出现将带来额外的可能性。 将来,这将成为光学检测智能植入物上感染奠定基础,因为不再需要取样。这可以迅速发现愈合过程或可能的感染,从而改善病人的护理。其潜在应用领域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败血症的情况下,改善血液培养的快速诊断也是可能的。 除了波鸿鲁尔大学物理化学II和哥廷根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外,这项研究还包括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医学微生物学小组,科隆大学医院和杜伊斯堡夫琅和费微电子电路和系统研究所。
  • 《【科学私享】南京农业大学肉品质量控制与新资源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周光宏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Q1,中国科学院1区Top,IF: 13.4)发表题为“Flexible electrochromic film for visualized meat freshness detection”的研究性论文。》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6-12
    • 2025年6月6日,南京农业大学肉品质量控制与新资源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周光宏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Q1,中国科学院1区Top,IF: 13.4)发表题为“Flexible electrochromic film for visualized meat freshness detection”的研究性论文。该文通讯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王洁副教授。 注:最近有小伙伴反映收不到推送,因为公众号改了推送算法,现在需要加星标,多点赞/点在看,才能准时收到推送。 研究背景 肉类富含营养,但贮藏中因酶解、氧化及微生物作用会产生有害物质并改变品质,故新鲜度检测对降低食源性疾病风险和经济损失至关重要。现有检测方法如分光光度法、色谱法虽准确,但存在破坏性、低效、耗时问题,难以大规模应用;非破坏性方法如计算机视觉、电子鼻、光谱技术则依赖专业设备或人员,检测门槛高。因此,亟需开发通用性强、门槛低的新方法。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柔性电子技术的肉类新鲜度可视化检测策略。柔性电子技术因其低成本、材料来源广、机械柔韧性与可重构性等优势,在环境与健康检测领域日益受关注,但用于肉类新鲜度检测尚少报道。为此,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柔性电子薄膜。该薄膜由姜黄素插层明胶水凝胶与铂电极组装而成,内含游离离子,故具有导电性和pH响应性。在直流电刺激下,薄膜内发生水电解反应,阴极区产生大量OH?离子,导致局部pH升高;当pH超过姜黄素阈值时,其颜色发生变化(阴极附近呈现红棕色线条)。电致变色响应受刺激时间、电压及薄膜初始pH环境共同影响,初始pH不同则响应不同。应用时,薄膜与肉类共封装,肉中渗出组织液浸润薄膜,其初始pH因肉的新鲜度而异。在直流电刺激下,新鲜肉对应的薄膜不显显著变色;而变质肉对应的薄膜阴极区颜色则由黄变红棕。这种显著的差异化响应使该薄膜能实现低门槛、高通用性的肉类新鲜度可视化检测。 成果介绍 肉类新鲜度检测在降低食源性疾病风险和经济损失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的肉类新鲜度检测策略普遍存在操作破坏性大、效率低且耗时的问题,或者需要依赖专业设备或操作人员,检测门槛较高。因此,该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柔性电子薄膜,用于肉类新鲜度的可视化检测。该柔性薄膜由姜黄素插层明胶水凝胶、游离离子和铂电极组成。在直流电刺激下,薄膜内会发生水电解反应,导致阴极附近pH值升高,并引发姜黄素的响应性颜色变化。该柔性薄膜的电致变色响应与刺激时间、电压以及薄膜的初始pH环境相关,这使得具有不同初始pH值的薄膜在适当的电流刺激下能够展现出不同的电致变色反应。当与肉类共同封装时,从肉中渗出的组织液能够浸润柔性薄膜,根据肉的新鲜程度为薄膜提供不同的初始pH环境。因此,在电流刺激下,与新鲜肉共同封装的薄膜不会显示显著的颜色变化;而当肉发生变质后,薄膜阴极附近的颜色则会由黄色变为红棕色。柔性薄膜呈现的这些显著差异化的电致变色响应,使得肉类新鲜度的可视化检测具有低门槛和良好的使用通用性。 图文赏析 柔性电致变色薄膜的电致变色原理示意图(a)和肉类新鲜度检测应用示意图(b)。 柔性电致变色薄膜在真空包装肉类新鲜度检测中的应用。(a) 可视化检测策略示意图。(b-c) 使用柔性电致变色薄膜在第 1 天和第 7 天进行可视化新鲜度检测。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6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