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海航行状况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6-25
  • 由上海海事大学和中国航海学会共同发起的“全球航行状况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原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右)与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为研究中心揭牌。

      上海海事大学6月20日发布消息称,由中国航海学会和上海海事大学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的《2017年南海航行状况研究报告》在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正式发布。

      据介绍,中国航海学会和上海海事大学专家学者连续2年就南海水域船舶航行安全实际状况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与论证。课题组通过梳理南海水域岛礁分布、海峡水道、航行规则、天气系统以及推荐航路,分析和归纳了南海水域航海安全保障能力现状,基于对卫星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大数据采集、统计与分析,获取了南海水域船舶交通流量等基础数据,并比对南海航路分布及习惯航行方法等资料,得出的结论有力地证明了“南海水域航行的商船不分国籍和区域,航速稳定、航行顺畅,过往全程未受任何影响;商船航路选择是自由的,航行是安全的。”

      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表示,一年多来,作为报告的主要编制单位和学术支持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的专家学者与中国航海学会依据英国航海权威资料《世界大洋航路》和航海实践,研究南海水域的推荐航路及其分布,开展南海水域船舶流量卫星AIS数据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并依据上述基础数据研究南海水域航行安全与航海保障。

      研究表明,除渔业活动外,南海水域内推荐航路主要适用于通往中国沿海、日韩、东南亚各国港口之间以及欧美等的商船,航路以西南/东北向为主,总体上根据季节可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其中中线是主要航路。“在上述三类商船推荐航线中,不同季节的航线选择与分布,均远离岛礁区或与岛礁区保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黄有方说。

      船位数据统计与分析表明,2017年3月和6月南海水域的船舶总数分别为7909艘次和7502艘次,以大于3万吨级的船舶为主,月船舶数量与2016年基本保持平衡。除天气(热带风暴)影响和节能控速外,船舶在该水域航行是自由、顺畅的。南海水域商船推荐航路被过往船舶反复自由选用,水域中船舶的流量、船长、船宽和吃水总体上较大,船舶平均航速稳定;过往南海船舶的船籍港遍布世界近70个主要航运国家或地区,航经南海的国家或地区的船舶总运力匹配全球189个国家或地区前50船队总吨位的92%以上。

      研究还表明,近十年来南海水域航行安全事故发生率极低,船舶保安事件(海盗袭击和船舶武装抢劫)在南海周边水域时有发生,但主体不在南海核心水域。南海北部水域的船舶通航保障设施分布趋于完善。南海水域的灯塔和岛礁等重要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南海通航保障与服务能力,中国对南海水域的定期巡航和长期管理保障了该水域的安全。

      “目前南海海域形势正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王志明教授认为,专家学者通过严谨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充分地佐证了南海水域的航路分布是科学的,航路选择是自由的,船舶航行是顺畅、安全的,中国对南海水域提供的安全保障是必要的、可靠的。中国作为航运大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携手合作,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愿与南海地区国家以国际法和规则为基础,将南海打造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据悉,由上海海事大学和中国航海学会共同发起的“全球航行状况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国际海事组织首届海事大使徐祖远和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共同为中心揭牌。

      全球航行状况研究中心将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海洋主权挑战,突出专业领域学术团体第三方评估的科学、客观、公正视角,将更好地促进对全球热点水域航行状况的研究和研判,更好地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作者:许婧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6-22/51075.html
相关报告
  • 《《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研究报告(2017)》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6-13
    • 5月31日,由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编制的《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研究报告(2017)》(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各省(区、市)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63.71,总体看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仍然偏低,但相较2016年(60.02)有明显提升,近八成省份达到“及格线”,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工作成效显现。   《报告》在2016年研究基础上,优化了国民海洋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和线下调查数据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海洋意识发展情况进行了跟踪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北京位居榜首,上海、海南分别位列第二、三位;内陆省份陕西表现突出,位居第九位。课题组专家表示,我国国民海洋意识仍有巨大的提升潜力,我国海洋意识发展指数总体上仍呈现由沿海到内陆依次递减的趋势。   从各数据源来看,不同省份民众海洋意识表现渠道上存在一定差异。如研究的三级指标中,天津“海洋产业”排名第一位,海南“生态破坏与保护”排名第一位。问卷调查中,上海“国家管辖海域”“海洋灾害状况”“矿产资源开发与海洋工程技术”排名第一位;山东高中生海洋意识排名全国首位,反映了海洋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广东民众的海洋灾害意识突出,在互联网中民众对“风暴潮”关注度排名全国首位。西部地区民众对海洋信息的需求较为强烈,互联网涉海信息搜索得分相对突出。   就国民海洋意识提升工作,《报告》建议,要丰富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具箱”,为不同梯队制定相应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海洋意识建设与国家和区域的总体发展相结合,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精准度。
  • 《欧盟发布《2024年能源联盟状况报告》》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赵卫华
    • 发布时间:2024-10-18
    • 2024年9月11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能源联盟状况报告》,该报告描述了欧盟在本届委员会任期内如何应对能源政策领域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欧盟推行清洁能源转型提供了监管框架,为恢复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过去几年来,欧盟成功抵御了能源供应安全方面的重大风险,重新稳定了能源市场和价格,并加快了向气候中和的转型步伐: 1.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创下新的历史记录。2024 年上半年,欧盟一半的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 2.截至2024年6月,俄罗斯天然气在欧盟天然气进口总量中的份额从2021年的45%下降到了18%,而来自挪威和美国等伙伴国家的天然气进口则有所增加。 3. 2022年8月至2024年5月期间,欧盟削减了1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需求。 4.欧盟已于2024 年8月19日提前实现了冬季储气90%的目标,远早于11月1日的目标期限。 5.能源价格更加稳定,仍远低于2022年能源危机时的峰值水平。 6.1990年至2022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32.5%,而经济却增长了约67%。 7.在国际层面,欧盟在COP28会议上牵头提出了将可再生能源容量增至三倍并将能源效率提高一倍的全球目标倡议,作为摆脱化石燃料努力的一部分,得到了国际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欧盟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风电取代天然气成为欧盟的第二大电力来源,仅次于核能。2024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欧盟发电量的50%。 2022年,欧盟一次能源消费再次呈现下降趋势,下降了4.1%。尽管如此,欧盟仍需进一步加大能效提升力度,以实现到2030年终端能源消费减少11.7%的目标。尤其是在全面实现供暖电气化和加快建筑物的翻新改造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 此外,欧盟还需加大力度应对高企的能源价格。这是提高欧盟工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加快欧洲综合基础设施网络投资的关键,这对于欧洲经济的电气化至关重要。 报告还提醒欧盟成员国应尽快提交其更新后的国家能源和气候计划的最终版本,以确保共同实现2030年能源和气候目标。对2023年12月公布的各国国家能源和气候计划更新草案的评估表明,欧盟成员国已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这仍不足以实现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减少至少55%,成员国需要考虑委员会对最终计划给出的建议。欧盟委员会此次还同时发布了一份关于《能源联盟和气候行动治理条例》实施情况的研究报告,调查显示,该法规使各国的规划和报告更加连贯、简化且更加综合完善,在确保欧盟实现其2030年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欧盟未来需要应对一系列新的和正在出现的挑战,例如目前在实现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的雄心目标方面仍存在差距、能源贫困增加、能源价格与其他全球竞争对手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以及新的战略领域存在关键依赖风险。因此,需要采取果断的政策应对措施,并通过加强协调、市场一体化和联合行动,在欧盟和成员国层面上逐步做出调整。 欧盟将继续支持乌克兰应对俄罗斯对其能源系统的持续攻击。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电网与欧洲大陆电网实现同步有助于维护乌克兰电力系统的稳定,商业电力交易的电力交换能力已达到1.7GW,这也使乌克兰能够从紧急电力进口中受益。截至2024 年7月31日,欧盟成员国全部捐款的40%以上都用于支持乌能源部门,欧盟民事保护机制的总捐款估计超过9亿欧元。乌克兰能源支持基金 (UESF) 也在2024年6月前筹集了超过5亿欧元。此外,欧盟500亿欧元的乌克兰基金(Ukraine Facility)也将在2027年前继续提供资金支持,以帮助乌克兰实现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