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脉红螺变态调控机制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28
  • 变态过程是海洋贝类从幼虫向成体转变的重要发育阶段。变态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贝类的存活,对自然海区中贝类的种群数量变动、分布和资源补充有重要影响和生态学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分析技术查明了脉红螺幼虫对其变态诱导物--牡蛎稚贝的响应特征,通过比较关键基因表达特征、微生物组成特征和代谢组响应特征,揭示了牡蛎稚贝对脉红螺幼虫变态的诱导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牡蛎稚贝诱导使脉红螺幼虫体内精氨酸和血清素等代谢水平及相关代谢通路受到显著影响,变态关键基因一氧化氮合成酶和5-羟色胺受体基因表达量显著变化;幼虫共生微生物组成、结构和功能变化显著,原有的优势菌被替换;幼虫体内动物性消化酶羧肽酶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而植食性消化酶纤维素酶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同时作为脉红螺幼虫食物来源和变态诱导物的牡蛎稚贝通过调控幼虫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幼虫体内共生微生物相互作用,促进脉红螺幼虫消化系统发育和消化酶的变化,诱导幼虫发生食性转换,进而完成变态过程。

    相关研究成果“Symbiotic microbiome and metabolism profiles reveal the effects of induction by oysters on the metamorphosis of the carnivorous gastropod Rapana venosa”发表于《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IF 7.271)上。博士后杨美洁为文章第一作者,张涛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贝类体系)等联合资助。

    杨美洁博士一直专注于贝类变态研究,从消化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揭示了脉红螺食性转换特征,初步提出了脉红螺食性转换与变态的调控机理模型,为阐明脉红螺自然种群变动规律和资源恢复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JCR一区5篇),参与出版专著1部,授权专利2项,研究生期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等奖项和荣誉称号15项。

    论文信息: Mei-Jie Yang, Hao Song, Jie Feng, Zheng-Lin Yu, Pu Shi, Jian Liang, Zhi Hu, Cong Zhou, Xiao-Lin Wang, Tao Zhang*, 2022. Symbiotic microbiome and metabolism profiles reveal the effects of induction by oysters on the metamorphosis of the carnivorous gastropod Rapana venosa. 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 1-14. DOI: https://doi.org/10.1016/j.csbj.2021.11.041.

    论文连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01037021005067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1/t20220125_6348127.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天然多糖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藻化学与海洋药物研究团队在天然多糖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成功从羽藻目绿藻强壮硬毛藻?Chaetomorpha valida?中提取出一种结构独特、富含阿拉伯糖的硫酸化杂多糖(CVP),该多糖可溶于水形成具备自修复与热响应特性的天然水凝胶(CVG)。该材料性能可调、来源天然,兼具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加工适应性,在食品、生物医药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以“A sulfated arabinose-rich polysaccharide hydrogel from Chaetomorpha valida: preparation,properties and mechanisms”为题,发表于国际生物高分子材料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CVP是首个发现的具有凝胶形成能力的富含阿拉伯糖的硫酸化多糖。该多糖具有“三重智能”凝胶行为。CVP水溶液在无需外加交联剂的条件下,仅凭分子间氢键和物理缠结作用,即可在室温下自组装形成稳定三维网络结构,形成自支撑水凝胶(CVG),展现出良好的热响应性和自修复能力。流变学表征,CVG经历高速剪切破坏后,能在10秒内迅速重组分子网络,恢复90%左右的储能模量,显示出优异的自愈性能。同时,细胞实验验证了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在医疗与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生物安全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水凝胶的机械强度与热稳定性以适应复杂应用场景,研究团队引入硼酸盐交联策略,成功制备出增强型水凝胶(CVBG)。通过调控硼酸盐浓度,材料的结构致密性、热稳定性及力学强度均实现显著提升。结构机制研究表明,CVG的稳定性主要来源于多糖链之间的氢键及潜在的三重螺旋结构协同作用;而在CVBG体系中,硼酸盐与多糖羟基间形成的B–O共价键是实现网络增强的关键。 该项研究不仅丰富了天然多糖水凝胶的结构与功能体系,也为其在多个领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未来,该材料有望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3D生物打印墨水、可注射组织工程支架、智能伤口敷料、化妆品保湿载体等方向。 本论文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冷月洋为第一作者,王晶研究员与张全斌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 相关论文: Yueyang Leng,Jing Wang*, Ning Wu, Yang Yue, Lihua Geng, Quanbin Zhang*. A novel sulfated arabinose-rich polysaccharide hydrogel from Chaetomorpha valida: preparation, properties and mechanis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5, 317: 144872.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5.144872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贝类基因组演化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26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杨红生课题组主导,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罗格斯大学、杜克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The hard clam genome reveals massive expans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inhibitors of apoptosis in Bivalvia”在生物学权威期刊《BMC Biology》在线发表。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全基因组精细参考图谱的绘制,揭示了双壳纲贝类凋亡抑制因子IAP基因大规模扩张与分化现象。 硬壳蛤,又称美洲帘蛤,自然栖息地位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具有肉质鲜美、生长快、抗逆性强等特点。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福绥院士等人于1997年首次将硬壳蛤从美国引入我国,率先系统研究了硬壳蛤基础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特征,建立了一套以“基础研究-高效育苗-池塘养殖”为主线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硬壳蛤规模化苗种繁育和池塘养殖技术工艺,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和产业链。经过20余年的研究和推广,硬壳蛤已成为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和辽宁等沿海池塘生态混养的重要经济贝类,养殖面积近百万亩,年产值数十亿元,已出口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我国新的贝类养殖产业。该研究利用Pacbio测序技术结合Hi-C技术成功绘制了首个硬壳蛤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精细图谱,基因组大小为1.79 Gb,contig N50达到1.77 Mb,scaffold N50达到91.38 M,共编码34,283个基因。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硬壳蛤基因组拥有极为显著的IAP基因家族大规模扩张现象,拥有159个拷贝,远超人类、模式动物的拷贝数(< 10 拷贝)。硬壳蛤IAP通过谱系特异性的串联重复和逆转录的方式发生扩张,并利用结构域的改组迅速发生结构和功能分化。通过重建IAP的进化历程,本研究发现IAP扩张是双壳纲贝类的一种共有现象,是双壳纲贝类独特的一种进化策略,其通过IAP扩张和分化实现对细胞凋亡更精密的调控,进而调节贝类的免疫和应激反应。 该研究成果为理解硬壳蛤的环境适应机制和适应性进化过程提供了新见解,为硬壳蛤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宋浩助理研究员、美国罗格斯大学郭希明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丽娜副研究员和北京诺禾致源公司王强辉技术员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涛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STS等项目联合资助。 文章链接:https://bmcbi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5-020-009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