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立法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3-29
  • 河北立法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来源:人民网 ???? 2024/3/29 11:55:42 ?? 我要投稿 ??
    关键词: 电力市场电网建设供电企业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3月28日,河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河北省电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去年中央深改委作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部署后,全国首部进行全面修订的地方性电力法规。
    《条例》共七章六十五条,围绕电力规划与建设、电力生产与运行、电力供应与使用、电力设施保护、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范。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刘汉春介绍:“立法过程中,我们聚焦实现‘双碳’目标,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牢牢抓住绿色低碳发展有利机遇,以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为依托,以常规能源发电为重要组成,以坚强智能电网为平台,以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和多能互补为重要支撑,积极推进能源转型,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建设新型能源强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的法治支撑。”
    全面体现“双碳”导向是条例的一大特色亮点。《条例》明确,电力事业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安全高效、绿色低碳、适度超前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发电,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新型能源强省建设,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条例》创新规定了新能源发展的激励机制,规定编制全省电力发展规划、电力专项规划应当与新能源发展等专项规划协调衔接;明确 供电企业 应当加大 电网建设 改造力度,增强对新能源发电的接入能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接入和消纳新能源发电,提供并网服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健全多能源发电协同调度机制,统筹优化调峰电源运行,保障新能源发电合理利用率;供电企业应当优先调度新能源发电;鼓励新能源发电、储能参与 电力市场 交易。
    近年来,随着装机规模的扩展,以及大规模新能源发电装机持续接入电网,部分地区新能源消纳压力也进一步凸显。新能源消纳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源网荷储各个环节协同发力予以解决。为此,《条例》推动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夯实保供基础。要求加强电源侧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开发电源,构建多元协同发展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合理确定煤电布局、发展规模、建设节奏,积极发展新能源发电;加强电力配套建设,明确供电企业应当加强电源项目、储能项目的配套电网工程建设,不得指定或者变相指定设计、施工和设备材料供应单位;加强负荷管理,通过电力需求响应机制,采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用户主动增加或者减少用电负荷,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加强储能建设,合理布局抽水蓄能电站和各类新型储能项目,引导储能安全、有序、市场化发展。
    长远来看,电力保供还要用“市场的手”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当前河北省电力市场建设仍存在经营主体单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条例》明确省人民政府及其电力管理部门应当构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提升电力市场对高比例新能源的适应性,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鼓励新能源发电、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近年来,受极端高温影响,河北局部地区曾出现用电供需紧张情况。为预防大面积停电事件的发生,《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大面积停电事件应对工作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指挥协调应对工作,以及电力企业应对大面积停电事件的相应义务。针对供电安全和用电安全,条例明确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规定电力企业应当对其负有安全责任的电力设施定期检修或者试验,及时消除电力运行安全隐患和电能质量问题,确保安全平稳供电。
    《条例》多项规定惠及居民和小微企业,最大程度维护电力用户权益,着力提升电力营商环境。要求严格规范中断供电的情形和程序;明确电力用户对中断供电有异议的,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管理等部门或者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投诉,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处理;规定电力用户申请新装用电、临时用电、增加用电容量、变更用电和终止用电的,供电企业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同时缩短办理用电期限和供电企业处理投诉期限。
    此外,为强化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加大对电力设施保护区、电力设施、密集输电通道的保障力度,列举了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两侧、地下电缆保护区内的禁止行为,并设置相应法律责任。(吴桐、杨延娜、梅晓)
    分享到: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smartgrid.com.cn/news/20240329/653542.shtml
相关报告
  • 《从“远方来”到“身边取” 河南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6-19
    •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 河南 在电力领域迎来重要举措。近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工业企业、增量配电网、农村地区3类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细则。这标志着河南省迈出了能源从“远方来”到“身边取”转变的关键一步。 源网荷储一体化,是指电源、电网、负荷、储能整体解决方案的运营模式。河南为何要出台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的系列政策?政策聚焦哪些重点领域?围绕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河南省能源规划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夏兴。 【政策背景】构建以 新能源 为主体的 新型电力系统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环节。 2023年9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一系列文件,对能源领域改革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作出了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围绕增强能耗总量管理弹性、鼓励发展新能源、优化电网的运行体制机制等方面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 “当前,电力系统是以适应煤电、水电和核电等稳定电源为基础的运行系统。”夏兴介绍,在“双碳”目标要求下,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但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传统电力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河南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2023年,全省能源生产总量约1亿吨标煤,原煤约1亿吨,原油约200万吨,天然气约2亿方。截至2023年底,全省电力总装机1.39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8.2%,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 2023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约2.45亿吨标煤,居全国第8、中部六省第1。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为63.0%、15.6%、6.4%和16.0%。全社会用电量409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7、中部六省第1,第一、二、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量分别占1.9%、55.7%、20.7%和21.7%。 对标“双碳”目标任务,河南能源发展还存在一些挑战,比较突出的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够优化,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应对这些挑战,就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但是现有电力系统难以满足大规模接入新能源的要求,并网难、消纳难问题日益凸显。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方式,做好源网荷储不同环节间的协调互动,将新能源发电的不连续性和用电负荷的稳定性要求匹配起来,推动传统“源随荷动”的供电模式,向“源—网—荷—储”各环节高效协同的一体化模式转变,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聚焦领域】首选工业企业、增量配电网、农村地区三类场景先行先试 如何在能源领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可行出路。 为此,河南加快落地一批可推广、可检验的应用场景,拟在工业企业、增量配电网、农村地区三类场景先行先试。 兰考县是我国首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为农村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创新能源安全保障方式到减少交叉补贴,再到有力带动乡村振兴,在兰考试点的基础上,全省推进农村源网荷储一体化,深化农村能源革命,意义重大。 村集体可以通过开发资源获得收入,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在具体实施中,要求一体化项目的建设过程应当与美丽乡村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与建筑风格相协调的新型能源景观。 在工业企业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鼓励企业多用自发绿电。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同时,工业企业用电量大,应用场景多,提高工业企业的绿电使用比例,最大程度消纳绿电,可以有效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 目前,增量配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电源点不足。针对这一问题,中央已经做了明确的安排,放开配电领域投资和市场准入,放开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市场准入,增加可接入电源点的类型。按照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模式对增量配电网有关要素进行完善,更好发挥增量配电网服务工业园区发展的作用。 【细则要求】河南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有哪些重点任务? 河南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有哪些重点任务?具体如何做? 《河南省工业企业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细则(暂行)》共六章23条,明确了项目建设模式、电源和储能设施规模、消纳运行和安全、并网时间和接入要求。并从源、网、荷、储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范。 用电量较大的工业企业,结合自身用电特性,充分发挥负荷调节能力、合理利用20公里范围内新能源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或分散式风电,适当配置储能设施,提升绿电使用比例和系统运行效率,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行。 《河南省农村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细则(暂行)》共六章27条,明确相应的建设主体、建设模式、电量消纳、支持政策等内容,对家庭作坊、生产企业、整村开发作出针对性规定。 其中,家庭作坊可以利用自有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执行现行自发自用政策。该“实施细则(暂行)”明确,电网企业要积极支持光伏自发电量同时用于作坊生产和生活,做好接入工作。 《河南省增量配电网类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细则(暂行)》共五章24条,明确了一体化项目的建设时序与规模、电源建设类型、储能配建规模、调度运行、市场交易、结算方式等内容。 增量配电网类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是指依托批准的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就近接入清洁能源,匹配用户负荷,建设储能设施,以消纳绿色电力为主,与公共电网友好互动的发配储用系统。
  • 《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8
    • 8月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公布。《行动方案》提出,在2024—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一方面,电力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愈发突出,对人民群众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保障作用愈发凸显;另一方面,分布式新能源规模化接入配电网,新型用能形式不断涌现,新业态蓬勃发展,多元主体灵活互动、与电网友好交互需求日益高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王成山分析,这些都要求持续提高配电网供电充裕度及可靠性,加快提高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 “新形势下,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意义重大,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是长远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应对好电力转型挑战的有效举措。”国家能源局电力司主要负责人表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时间跨度长、涵盖领域广、涉及方面多,各发展阶段侧重点不同,需统筹推进实施。 《行动方案》提出,2024—2027年重点开展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行动、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行动、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行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拓展行动、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行动9项专项行动。 对于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上述负责人解释,目前,在运跨省区输电通道主要输送煤电、水电等传统电力,新能源电量占比较低。随着“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水风光综合基地的有序建设,新能源外送消纳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需要,《行动方案》提出,提高在运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开展新增输电通道先进技术应用,依托先进的发电、调节、控制技术,实现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 围绕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行动,《行动方案》要求,加强智慧化调度体系总体设计。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和新型主体对电力调度的新要求,全面推进调度方式、机制和管理的优化调整。 “目前,风电在电力规划中参与平衡的比例较低,负荷晚高峰时段光伏参与平衡的比例基本为零,新能源可靠出力水平亟待提升。” 上述负责人表示。对此,《行动方案》明确,开展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一批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实现新能源置信出力提升至10%以上;探索实施一批算力与电力协同项目,提高数据中心绿电占比;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智能微电网项目,提升新能源发电自发自用比例。 “配电网高质量发展需要有利的政策环境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王成山建议,一方面需要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新元素与配电网协调发展,支持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储能、电动汽车和微电网等新兴经营主体独立平等参与电力交易;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电价机制,通过优化完善终端用户分时电价、灵活性调节电源电价以及输配电价等电价制度,调动各方投资建设新型储能、充电设施、虚拟电厂等新业态的积极性并取得合理收益,进一步推动新型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