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疲软 小尺寸OLED面板呈爆发式增长 》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7-11
  • 今年第一季度,中小型面板市场规模略高于1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127亿美元下滑9.8%,主要原因是智能市场需求的下滑。据IHS Markit最新数据显示,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停滞期,液晶面板销量额下降,OLED市场局面良好。

    如今,不管是电视还是手机,各种显示设备都开始流行全面屏,因此OLED面板需求也随之升高。据预测,2018年全球中小尺寸AMOLED面板产能可达1360万平方米,比去年大涨51%,预计2021年产能将攀升至2730万平方米,较2018年呈倍增态势。 在小尺寸面板市场,与去年同期相比,液晶面板销售额同比下滑22%至69亿美元,而OLED的销售额则上涨20.3%至43亿美元;液晶显示器市占比从一年前的69.6%下滑至今年的60.1%,而OLED显示器的市占比则从去年的28.5%增长至今年的38%。

相关报告
  • 《传感器市场爆发式增长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12-24
    • 随着物联网信息和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成为了现代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柱。在世界各国普遍的重视和投入开发下,全球的传感器市场在不断变化创新中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我国的传感器产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利好政策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多项战略性、指导性政策文件,推动我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向着融合化、创新化、生态化、集群化方向加快发展。   下游应用发展迅速,带动传感器需求:传感器应用范围涵盖工业、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物联网等多个领域,下游应用的蓬勃发展将提高对信息感知的需求,带动传感器的需求增加。   我国传感器朝着“四化”方向发展,有望实现弯道超车:传感器系统向着微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企业仍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产业集群化发展:我国传感器企业正努力追赶国外企业,并出现了区域性的传感器企业集群。当前传感器的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并逐渐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阳和西安等中心城市为主的区域空间布局。其中,主要传感器企业有接近一半的比例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其他依次为珠三角、京津地区、中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等。   其中,长三角区域逐渐形成了包括热敏、磁敏、图像、称重、光电、温度、气敏等较为完备的传感器生产体系及产业配套;珠三角区域形成了以热敏、磁敏、称重、超声波为主的传感器产业体系;东北地区主要生产MEMS力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京津区域及中部地区则以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模式发展,主要集中于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创新。   在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呈辐射状广泛渗透的当今社会,随着智能时代逐渐到来,作为现代科学“耳目”的传感器,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分析和利用有效信息的基础,传感器将变得愈加不可替代。   传感器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未来,在经济环境持续好转的大背景下,传感器市场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多,传感器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社会建设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未来几年全球传感器市场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自2014年以来,国家就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文件,有效推动了我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向着创新化、融合化、集群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智能传感器具备一定的通信功能,并且拥有采集、处理、交换信息的能力,可通过软件技术来实现高精度的信息采集。   物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离不开传感器设备的存在,传感器也将朝着可移动化、微型化、集成化以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在此环境下,本土企业一方面要面临传感器产业链薄弱、技术条件跟不上等挑战,但有望加大技术投资,攫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并在产业资源整合上做出行动,增强国内传感器产业竞争力。   传感器的MEMS制造工艺是未来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和可移动化的基础。目前,能够有能力在传感器芯片领域做到MEMS制造工艺的只有广州奥松电子有限公司,其3寸晶圆生产线以及在建的6寸晶圆生产线,从传感器芯片的设计、制造、封装和应用,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发展,打破国外同类企业的垄断地位,为国内的物联网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不会遭遇到“芯片”卡脖子的困境。
  • 《能源金融:"十三五"或呈爆发式增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7-09-11
    • “能源金融”,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它却是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过,当前能源金融虽然实践活跃,但在研究层面依然有所“缺课”。 “十三五”期间,能源产业尤其是清洁能源产业的投资需求,有望使能源金融总量实现爆发增长——日前,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能源金融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能源行业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6万亿元左右,中国清洁能源(含核电,不含新能源汽车产业)总投资需求将达到3.1万亿元左右。 能源金融研究虽“缺课”实践却活跃 能源产业的金融需求、以及金融产业对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需求催生了能源金融的产生和发展。 尤其在2012年之后,在利用金融手段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政府的战略和政策开始出现两个明显趋势: 一是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能源产业建设和发展。二是除了传统的信贷优惠和财政补贴外,还寻求通过绿色信贷、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能源期货、绿色担保、新能源产权交易、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以及环境权益交易等绿色金融手段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以推动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