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揭示H3K9me3在DNA复制时的分配机制和生物学意义》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13
  • 本文内容转载自“生物世界”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C1FjlY3ggePy3Y2rSGwkfA

    2023年11月8日,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张志国课题组(李治明和段守富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Asymmetric distribution of parental H3K9me3 in S phase silences L1 element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H3K9me3在DNA复制时的分配机制和生物学意义。

    H3K9me3作为真核细胞内最重要的抑制性组蛋白修饰,对于抑制基因组内广泛存在的重复序列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DNA复制时其在新合成DNA链的分配模式及遗传机制则尚不清楚。

    该研究揭示了H3K9me3在DNA复制时的分配机制和全新的L1调控机制。这一机制可能是细胞为应对复制时H3K9me3受新合成组蛋白的掺入而被稀释的临时应对方法,最大程度地利用了H3K9me3的抑制功能,使得复制期本就易受损伤的染色质受到保护,属于重大概念性突破。然而,这一模型仍有一些疑问。如不对称性分布的H3K9me3如何抑制L1的表达,其链特异性如何实现,这些都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索。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调控iNKT细胞分化终末成熟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9月24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小龙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Regulation of the terminal maturation of iNKT cells by mediator complex subunit 23”,首次揭示了调控iNKT细胞分化终末成熟的分子机制。   iNKT细胞是一类特殊的T细胞亚群,表达特定的T细胞受体(TCR)和NK细胞表面受体(NK1.1)。iNKT细胞不同于经典的T细胞,能够识别MHC-I分子类似物CD1d分子递呈的糖脂类抗原,在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从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在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部分iNKT细胞由双阳性胸腺细胞(CD4+CD8+)分化而来, 其分化成熟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阶段0-阶段3)。阶段0到阶段1,iNKT细胞进入快速增殖期;阶段1到阶段2上调CD44表达,获得效应记忆性;阶段2到阶段3,上调NK1.1表达,成为功能成熟的iNKT细胞。其中阶段2到阶段3是iNKT细胞分化的最后阶段,对于建立iNKT细胞特定的免疫功能十分关键,然而调控该分化阶段的分子机制一直不清楚。   刘小龙研究组的工作揭示,在小鼠T细胞中特异敲除转录中介体亚基Med23后,iNKT细胞的分化完全停滞在阶段2,这为研究iNKT细胞终末分化成熟提供全新模型。对野生型阶段2和阶段3的iNKT细胞转录组进行比较,发现阶段2和阶段3的iNKT细胞具有不同的转录调控以及免疫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进一步的功能分析表明,相较于阶段2的细胞,阶段3的iNKT细胞不仅可以上调一系列NK细胞相关的表面受体;在受到抗原刺激后,还具有快速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能力。然而,Med23缺失的iNKT细胞功能受损,甚至不能达到野生型阶段2的iNKT细胞的功能水平,表现出抗原应答不敏感,丧失免疫细胞招募能力,最终导致iNKT细胞清除肿瘤的能力受损。他们的研究还进一步揭示,在Med23缺失的iNKT细胞中过表达AP-1家族转录因子c-Jun能够部分拯救iNKT细胞的分化缺陷。该研究深入探讨了iNKT细胞从阶段2到阶段3过程中免疫功能建立的机理,揭示了Med23调控iNKT细胞分化终末成熟的作用与机制。   在读博士生徐昱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员刘小龙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研究员吴立刚及其学生李荣红、张宏道在转录组测序方面的大力帮助。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经费资助,同时获生化与细胞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动物实验技术平台、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的技术支持。
  • 《生物物理所揭示绿藻光系统I高效捕获及传递光能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06
    • 3月8日,Nature Plant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与章新政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Antenna arrangement and energy transfer pathways of a green algal photosystem I-LHCI supercomplex,该项工作首次报道了莱茵衣藻光系统I-捕光复合物I(PSI-LHCI)超级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提供了精确的衣藻PSI-LHCI结构模型,展示了其各亚基的组装和色素排布方式,揭示了其高效的光能捕获和能量传递的分子机制。   放氧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产生氧气及碳水化合物,为地球上几乎全部生物提供生存的基础。放氧光合生物(包括植物、真核藻类和蓝藻)有两个光系统,分别是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植物和藻类中的光系统I是由核心复合物和外周的捕光蛋白复合物(LHCI)组成的多亚基膜蛋白-色素复合物,其通过外周天线吸收光能,传递到核心,驱动电子传递,并最终将电子提供给ferredoxin生成NADPH。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的PSI核心是相对保守的,但外周捕光天线系统差异很大,尤其是绿藻的光系统I的外周天线系统更为多变。对绿藻模式生物莱茵衣藻的研究表明,其光系统I的天线系统相比于其它真核藻类和植物来说更大也更为复杂,可能结合多达10个捕光天线蛋白,而高等植物的光系统I核心只稳定结合4个LHCI,低等红藻光系统I中也只有3或5个天线蛋白。研究表明,虽然衣藻PSI-LHCI的捕光天线系统更为庞大,但它与植物PSI-LHCI具有相似的平均荧光寿命,表明衣藻PSI-LHCI中捕光天线向核心的激发能传递效率更高。到目前为止,来源于红藻及高等植物的PSI-LHCI复合物都已经有高分辨率的结构,但尚缺乏来源于绿藻的PSI-LHCI的高分辨率结构信息,对衣藻PSI-LHCI复合物的结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其高效捕获和传递能量的途径和机制。   生物物理所研究团队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来源于衣藻的两种不同的PSI-LHCI超级复合物的精细结构,结构中PSI核心分别结合8个或10个捕光天线蛋白,其分辨率分别达到2.9埃 (PSI-8LHCI)和3.3埃(PSI-10LHCI)。两种类型的复合物均在核心复合物的一侧结合有8个捕光天线蛋白,分为两层排列,该工作通过结构生物学手段,首次直接确认了这8个捕光天线蛋白的身份及定位,并指认了18个蛋白亚基,216个叶绿素,48个类胡萝卜素及其他一些辅因子。在PSI-10LHCI结构中,核心复合物的另一侧还结合了两个捕光天线,结构中共构建了23个蛋白亚基,这也是迄今为止解析的最大的PSI-LHCI(约750kDa)结构。结构分析表明,相比于植物PSI,衣藻PSI的每个捕光天线结合更多的叶绿素,且色素分子间形成更多的能量传递通路,因而更有利于光能的捕获和激发能的快速传递。上述研究结果对于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光系统I超级复合物中的光能捕获和传递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李梅和章新政为该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副研究员苏小东、马军和潘晓伟为该项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常文瑞、研究员柳振峰和赵学琳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该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青年相关人才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共同资助。数据收集和样品分析等工作得到生物物理所“生物成像中心”和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等有关工作人员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