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电分离受政策支持 换电风口已至还是昙花一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12
  • 近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在《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推广新能源汽车电池租赁等车电分离消费方式,降低购车成本。借鉴公共服务领域换电模式和应用经验,鼓励企业研制充换电结合、电池配置灵活、续驶里程长短兼顾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一石激起千层浪,“车电分离”、“换电模式”等话题再次成为行业讨论的重点。一直以来,换电模式都不时地处于舆论漩涡的中心。此次这个非新生事物又被提及,是风口已至还是昙花一现?

    ♦ 换电模式蛰伏中迎来曙光

    2009年,“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刚刚启动。杭州率先推出了30辆纯电动运营出租车,国家电网基于当时纯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商业模式——换电为主、插电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原则,为其提供换电服务。不过,自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确立了以充电为主的电动汽车发展方向。行业风向转变,充电成为主流能源补充模式。此后,仍有包括车企在内的诸多公司探索换电模式,但都不甚了了。2013年,特斯拉发布换电技术时,马斯克表示:“我们认为消费者会更倾向于使用超级充电桩,但不完全确定。推出换电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消费者是否会选择这种方式。”

    显然,政策和市场当时都没有选择换电模式。在换电公司Better Place破产、国家电网和特斯拉尝试换电无果后,企业对换电模式的探索并没有就此终止。从2009年到2019年,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十年间,换电模式一直在曲折中前进,并且有一部分“换电模式”坚定的支持者走了下来。目前市场上采用换电模式的企业有北汽集团、时空电动、蔚来汽车、伯坦科技等企业。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已经突破100万台。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高速增长、充电桩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的时刻,行业内一场关于“换电”还是“充电”的讨论在悄然展开。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北京市更是计划2019~2020年新增和更新纯电动出租车约2万辆。为达成目标,相关部门强调,确立使用充换电兼容模式车辆为主的技术路线。一时间,行业内有不少人士认为换电模式迎来了曙光。

    作为充换电路线之争的见证者,汽车智能服务联会专家王伯川表示:“每隔一段时间,换电模式都会引起业内讨论。决定充电和换电是否占主流地位的因素是成本和效率。”他进一步解释,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不同时期,市场和消费者关注点都不一样。初期选择换电的原因在于效率高,能够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特别是在“十城千辆”阶段,行业内更关注效率。当时在小车换电、公交车换电等领域都做过尝试,当时换电成本太高时,行业又不约而同选择了充电。目前,在考虑成本、效率都能够满足的条件下,企业肯定会选择成本低的方式。

    ♦取消地补激发换电新机遇

    业内人士介绍,纯电动汽车换电模式是指通过集中型充电站对大量电池集中存储、集中充电、统一配送,并在电池配送站内对电动汽车进行电池更换服务。和充电模式相比,换电模式可以解决充电时间过长等痛点,缓解用户里程焦虑。在具有高频次、高充电量需求的出租车、公交车等公共用车领域,换电模式的优势不言而喻。

    不过,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目前换电模式再引热议似乎是必然趋势。“换电这条技术路线是基于‘车电分离’的顶层战略。车电分离在技术路径上选择了换电模式,而不是为了充电‘快’才选择了换电。”伯坦科技董事长聂亮介绍换电出现的逻辑,“纯电动汽车要想做到万亿元级的产业,走持续发展的路径,必须利用其可以循环使用的属性,通过梯次利用使得电池资产价值最大化。车电分离的商业化需求导致了换电。”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成本中有40%集中在动力电池上,这使得同级别纯电动汽车成本要比燃油车成本高出约30%。6月26日,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正式实施。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和规模调整,后补贴时代车企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也给换电模式的“重生”带来了新机遇,车电分离成为必然趋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表示:“前期由于有补贴,我们不能把电池从车里拿出来。现在补贴没有了,裸车就可以销售了。”

    车电分离可以将占据整车成本近一半的动力电池从购车成本中剔除,这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购车成本骤降。在这种消费模式下,车主只需像加油一样定时去“换电”即可。其实,车电分离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换电模式、电池租赁等。但在聂亮看来,换电是实现车电分离的最优方式,其核心在于将车和电池分开,即固定资产和能源分开,按需使用能源,使整个体系效率最高。

    不过,车电分离目前还面临着动力电池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即使是企业内部,不同产品的电池规格和标准都有差异,车企之间的电池规格更是相差甚远,要实现品牌间电池规格的统一,任务依然艰巨。换电模式发展的阻力,并不是来自技术,而是来自产品标准化以及商业模式不明晰。换电模式这一波的热议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7月31日,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罗俊杰带队在杭州实地考察了时空电动的旗舰换电站。据相关消息透露,换电企业、行业组织以及车企,已经对未来车电分离法规、电池标准统一趋势等实质性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充换电应形成互补

    对于运营出租车来说,换电模式拥有天然的优势。北京奥动副总经理卢毅表示,从用户端的角度来看,换电时间只有三分钟。对奥动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采用换电模式的出租车司机月收入要比充电模式的出租车司机月收入高1400~1500元。卢毅还透露,今年下半年奥动的设备可以提高到换电90秒,并且实验室里的速度还在不断提高。除了换电站技术上能够不断提升之外,从换电站的场站集约化程度上来讲,目前的场站面积还能不断做结构方面的优化。随着科技进步,换电站更可以从有人值守和双人值守逐步向无人值守的方向过渡,运营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随着换电技术的进步,未来是不是可以取代充电,根据运营实际的数据,答案是否定的。北京电满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满满”)共运营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2500辆,还包括800多根快充桩,两座换电站。采用换电模式较多的运营类的出租车,“快”通常被认为是其青睐换电模式的原因之一。“在场站里,驾驶员更愿意使用充电这种方式。”根据电满满的运营数据,在同时可以使用充电桩和换电站的情况下,出租车司机平时会更加倾向于充电,只有在着急拉顾客去机场这种紧急情况下才会选择换电。针对这种现象,电满满总经理张涛认为,“充电和换电并不矛盾。市场是由车主的需求和他所考虑的成本决定的。”

    在运营商实践中,充电和换电都是消费者在不同需求下采用的方式,并不存在对立。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罗俊杰提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换电有利于电池梯次利用、车端梯次利用,能有效提高整个社会综合经济效益,优势很多。充换电不是对立,而是互补。应以市场为导向,从经济性、便捷性的角度去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王伯川则认为:“采用车电分离的换电模式,电池依然需要充电。区别不过是在哪里充电,采用什么方式充电。”他也不认为存在充换电路线之争。

    充电和换电,各有优势和劣势。经过之前的摸爬滚打之后,充电目前已经有了统一的标准,且运营商也逐渐摸索出了清晰的盈利模式。对于主张换电的那一方来说,如何玩转属于重资产的换电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报告
  • 《越南风电繁荣昙花一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04
    • 越南的风电开发商一直苦苦等待政府公布2021年10月以后新建项目补贴机制的细节。政府显示延长了风电补贴政策有效期,并提高了电力开发计划草案中的发电量目标,给行业带来一丝希望。但政府最新公布的提案可能破坏越南风电的发展势头,让投资者大失所望。 需求增势强劲、补贴政策以及政府设下的可再生能源高目标共同推动下,越南风电市场大热,迎来一众东南亚风电开发商。仅仅两年内,申报并核准纳入电力发展计划的风电项目达到12GW。然而,其中近75%的项目预计无法在风电上网电价政策期限2021年11月1日前建成并网。 2020年10月28日,越南工贸部公布了风电上网电价新政策中的最新上网电价,并提出将截止期限延长到2023年底,但风电项目上网电价最大降幅达20%。如此一来,在建项目的商业可行性可能被削弱,行业发展恐陷入停滞,其中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受影响尤甚。 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和融资成本至关重要。就目前的成本而言,与目前的上网电价相比,开发商的无杠杆内部收益率降幅高达3.3个百分点。符合海上风电上网电价政策要求的潮间带风电项目受影响最小,因为这类项目上网电价较高和利用小时数较大,成本提高对收益的冲击小于陆上风电项目。 若政策提案落地,越南政府可能无法实现风电装机目标。此前推出的越南电力发展计划草案(PDP VIII)中,越南风电装机规模比重需从2020年的1%升至2040年的19%。2023年前的短期激励措施不足以提高市场信心。越南政府的目标、监管和政策框架需更明确、透明,以维持保持国内风电建设的增长势头,以实现风电装机目标。 一组数据 20% 陆上风电项目上网电价最大降幅 高达3.3% 项目内部收益率降幅预期 8.9GW 2021年11月1日补贴政策期限前无法完工并网的风电项目规模预期  
  • 《电池租赁免费换电 车电分离能否成新能源车企新法宝?》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04
    • 受政策扶持,可有效降低成本,车电分离模式能否成为新能源汽车后补贴时代的新法宝? 蔚来汽车8月24日宣布,购买蔚来ES8和蔚来ES6的首任车主,在享受终身免费质保的基础上,即日起可再享受终身免费换电。蔚来汽车也成为首家针对个人用户提供免费换电服务的车企。蔚来汽车表示,该服务不设置期限和里程限制,只要前往蔚来汽车换电体系内的全国任意换站点,即可享受该项服务。 在运营车辆领域,北汽新能源也在尝试推广换电模式。8月16日,北汽新能源向北京城区的出租车企业交付了2000辆换电出租车EU300;北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马仿列对新京报等媒体表示,“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是新能源汽车能源供应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对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值得行业的思考和探索。” 其实,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除了北汽新能源和蔚来汽车之外,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有意布局推广换电模式。不仅如此,国家也加大对换电模式的扶持力度。一时间,原本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的车电分离模式,或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车企布局换电模式 或存新商机 新能源汽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最大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充电和续航问题。马仿列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领域仍存在成本、安全、便捷等问题。他以国家监控中心发布的数据为例,根据过往在全国发生的电池包的过热数据统计,其中75%以上都是在充电模式下发生的,主要是快充模式造成的。 北汽新能源认为,换电模式拥有一定的生长空间,现有的快充和慢充模式难以满足运营时间长、行驶里程长的要求。马仿列表示,北汽新能源在运营车辆方面推进换电技术,推行换电模式,通过集中型充电站对大量电池集中存储、集中充电、统一配送,在电池配送站内实现集电池调配、更换及其他服务于一体。 从北汽新能源官方的数据显示,北汽新能源已经在全国累计建设充换电站148座。实际上,去年7月北汽新能源曾宣布在原有营运车辆换电服务的基础上,推出针对个人用户的车电价值分离换电模式,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购车时将不支付全部电池费用,电池产权将由电池管理公司回购后,消费者以租赁方式获得电池的使用权。但在个人用户换电服务上,北汽新能源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作为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在其首款量产车ES8的发布会上展示了三分钟换电服务,换电模式也成为蔚来汽车不断完善能源体系的关键一环。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蔚来汽车在全国9个城市部署了80座换电站,预计在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1100座换电站。 虽然布局换电站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撑,无论是对于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新能源汽车车企而言都并非易事。不过,在蔚来此前的规划中,换电服务本身是可以“造血”的。在其宣布免费之前,每次换电都收取费用。因此蔚来曾表示,从长远来看换电模式存在一定的商业价值。 换电模式迎曙光 今年7月31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在杭州召集伯坦科技、时空电动、奥动新能源、北汽新能源、蔚来汽车、奇瑞汽车、康迪电动等企业召开了“电动汽车换电模式座谈会”,并表态换电和充电不冲突,同时表示由市场导向、企业为主、需求引导,鼓励企业创新,车电分离降低购置门槛可以先行先试,政府层面要消除对于换电的政策障碍,政府也要创新、协同地处理好新业态带来的新问题。 实际上,今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多次提及车电分离。6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发布了《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指出借鉴公共服务领域换电模式和应用经验,鼓励企业研制充换电结合、电池配置灵活、续驶里程长短兼顾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换电模式并非是新兴产业,所谓换电模式也就是车电分离,车与电是完全独立的两部分,当车辆没有电的时候就可以去换电站换一块满电的电池。其实,2009年杭州市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就曾推出换电模式,但这一模式并没有得到推广。2012年,国家确定了以充电为主的电动汽车发展方向,充电成为主流模式。 “在行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车企会面临不同的需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高效率的换电模式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其接受度;在发展过程中,换电模式被认为成本过高,故而充电模式成为主流模式;而在补贴退坡后,一方面,充电模式可以解决充电时间长、缓解续航里程焦虑,另一方面电池与车身独立分开,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换电模式自燃又再次吸引业内的关注。” 规模化尚待时日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车电分离可以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实现高效利用资源,提升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从而降低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不过,想要大规模推广换电模式,难度依旧不小。 有专家表示,一方面,目前换电模式面临着动力电池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即便是车企内部,不同车型的电池规格和标准都不尽相同,车企之间的电池规格更是相差甚远。想要布局换电模式,或是说统一不同品牌的电池规格,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推动换电模式的实现,当前更重要的是出台动力电池的行业标准。 另一方面,换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进而可能导致换电服务的费用可能较高,这就失去吸引消费者的优势。汽车行业分析师梅松林表示,消费者相对更认可充电模式,随着私人充电桩的普及,消费者可轻松实现在家充电。换电模式或将更适合营运车辆,它可以节省营运车辆的时间成本。 无论是发展换电还是充电,都是新能源汽车探索发展的有益尝试,二者并不冲突,可互为补充。从能源体系发展来看,换电模式虽然优势可观,可以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但仍存在能否规模化的忧虑。不过,随着北汽新能源和蔚来等车企的不断试水,相应标准的陆续出台,车电分离模式或许有望成为香饽饽,吸引更多车企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