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个中深层地热示范项目落地 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万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8
  • 地下2745米热能将为副中心站枢纽供暖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难能可贵的是,这座“庞然大物”将尽可能多地应用本地可再生能源。记者从京投公司所属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枢纽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获悉,北京首个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试验井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验收,成功落地城市副中心站交通枢纽项目,验证了2745米深的地热井热泵系统为枢纽供暖的技术可行性,规模化应用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万吨。

    副中心站枢纽工程位于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设计之初就提出打造绿色生态体系标杆,建立一个可持续、高品质运行的综合枢纽。“传统绿色能源光伏、太阳能、浅层地热都需要足够的空间和空地,这对于高度集约化建设的枢纽工程来说,非常困难。”副中心枢纽公司运营设备部副部长刘立军告诉记者。

    在北京市发改委大力支持下,公司瞄准了北京尚未应用过的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热泵系统。“单口试验井占地只有两米乘两米,井内一根20厘米直径的钢管,钻进2745米深的地下,获得中深层地热能,为建筑提供供暖热源。”

    中深层地热井在深2000至3000米范围内,且项目处于地质断裂带,地质条件复杂突变,行业内尚无同类项目范例与精准数据。为此,副中心枢纽公司与北京市政总院、北咨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北京市政建设集团、陕西沣西能源公司等单位通力协作,在试验井施工过程中同步进行地质勘验,不仅穿越了多处严重失漏区和坚硬地层,还攻克了成井工艺、井下换热、井温全程监控、热泵系统配适等核心技术难题。

    惊喜接踵而至。“投入使用前,行业内普遍认为北京中深层地热单井输热能力不会超过500千瓦。但试验结果显示,稳定输热能力实现550千瓦,最高超过660千瓦!”副中心枢纽公司主管工程师段毅兴奋地说,以这样的输热能力,采暖季一口井就可解决不少于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供热需求。

    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实现了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热泵技术的供热能力突破,地下金属换热器与岩层“换热不碰水”,具有取热持续稳定、地温恢复快、环境无影响的特点,为北京市进一步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实施经验和坚实的数据支撑。

    从地下枢纽到地上建筑,副中心站枢纽工程搭建了一整套“绿色生态体系”。“光中深层地热项目,一个采暖季就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万吨。”刘立军介绍,通过搭配光伏、绿电等能源,将不断提高枢纽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同时,通过搭建智慧枢纽运营指挥平台,枢纽能源管理也将从人工调控升级至系统自动监测调控。

    按照计划,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将于2024年年底完工。届时,可实现15分钟直达首都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1小时直达雄安新区,对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4507.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工程投用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6-02
    • 记者从中国海油集团获悉,1日在距离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恩平15-1原油钻采平台,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远、在海床约800米底下的“穹顶”式地质构造中,实现长期稳定封存。 当日,中国海油集团宣布,我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工程投用,每年封存量达30万吨,总计超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这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实现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领域从无到有的重要突破。 恩平15-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钻采平台,所在海域平均水深约80米,同时开发恩平15-1、恩平10-2两个油田,高峰日产原油近5000吨。 中国海油恩平油田总经理万年辉说,此次和二氧化碳回注井同时投用的还有恩平15-1油田的高含二氧化碳原油生产井。这样的井在平台上共有4口,所产生伴生气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95%,若按常规模式开发,二氧化碳将随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面,造成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海油自主研发制造出我国海上首套二氧化碳封存装置,自主设计实施我国首口海上二氧化碳回注井,创新应用7项国内首创技术、取得发明专利6项,敲开了中国海洋碳封存宝库的大门。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邓常红表示,中国海域地壳稳定性好、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构造地层圈闭多,具备封存二氧化碳的良好地质条件,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 以此为基础,中国海油已经在广东惠州启动我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未来将捕集大亚湾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罐车、管道、船舶等方式,输送到珠江口盆地海域进行封存。
  • 《山西建龙5万吨二氧化碳捕集项目建成》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7-15
    • 山西建龙近日完成了年产5万吨二氧化碳捕集项目,标志着其在碳减排领域的重要突破。该项目利用企业自有锅炉烟气,通过化学吸收法实现高效二氧化碳捕集,解决了低浓度烟气捕集能耗高、设备腐蚀等问题。山西建龙与大连化工设计院、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的改良型胺法工艺相比传统PSA法显著节省了资源消耗。项目捕集效率超过90%,每年减少约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配套建设的提纯装置将产品纯度提升至99.5%以上。投运后,二氧化碳产品将用于炼钢工序,形成闭环产业链,预计年创经济效益900余万元,为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并带动周边二氧化碳深加工产业链的发展。未来,山西建龙将继续深化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