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建龙5万吨二氧化碳捕集项目建成》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7-15
  • 山西建龙近日完成了年产5万吨二氧化碳捕集项目,标志着其在碳减排领域的重要突破。该项目利用企业自有锅炉烟气,通过化学吸收法实现高效二氧化碳捕集,解决了低浓度烟气捕集能耗高、设备腐蚀等问题。山西建龙与大连化工设计院、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的改良型胺法工艺相比传统PSA法显著节省了资源消耗。项目捕集效率超过90%,每年减少约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配套建设的提纯装置将产品纯度提升至99.5%以上。投运后,二氧化碳产品将用于炼钢工序,形成闭环产业链,预计年创经济效益900余万元,为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并带动周边二氧化碳深加工产业链的发展。未来,山西建龙将继续深化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50714/1451010.s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工程投用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6-02
    • 记者从中国海油集团获悉,1日在距离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恩平15-1原油钻采平台,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远、在海床约800米底下的“穹顶”式地质构造中,实现长期稳定封存。 当日,中国海油集团宣布,我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工程投用,每年封存量达30万吨,总计超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这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实现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领域从无到有的重要突破。 恩平15-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钻采平台,所在海域平均水深约80米,同时开发恩平15-1、恩平10-2两个油田,高峰日产原油近5000吨。 中国海油恩平油田总经理万年辉说,此次和二氧化碳回注井同时投用的还有恩平15-1油田的高含二氧化碳原油生产井。这样的井在平台上共有4口,所产生伴生气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95%,若按常规模式开发,二氧化碳将随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面,造成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海油自主研发制造出我国海上首套二氧化碳封存装置,自主设计实施我国首口海上二氧化碳回注井,创新应用7项国内首创技术、取得发明专利6项,敲开了中国海洋碳封存宝库的大门。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邓常红表示,中国海域地壳稳定性好、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构造地层圈闭多,具备封存二氧化碳的良好地质条件,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 以此为基础,中国海油已经在广东惠州启动我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未来将捕集大亚湾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罐车、管道、船舶等方式,输送到珠江口盆地海域进行封存。
  • 《海上风电场将有助于从大气中捕集二氧化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5
    • 近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和纽约州沿海,开发商正准备建造美国首批获得联邦政府批准的公用事业规模海上风力发电场,该风电场共74台涡轮机,可为47万户家庭供电。此外,美国东海岸还有10多个海上风电项目正在等待审批。 美国政府的目标是,到2030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吉瓦,足以为1000多万户家庭供电。 用风能等清洁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对阻止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但这种转变发生的速度还不够快,不足以阻止全球变暖。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注入了大量二氧化碳,因此还必须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并永久封存。海上风电场具有独特的优势,既能做到这两点,又能省钱。 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将风力涡轮机与直接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并将其封存在海底天然储存库的技术相结合的可能性。这些技术的结合,可以降低碳捕集的能源成本,把对陆上管道的需求降至最低,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几家研究团队和科技初创企业正在测试直接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直接空气捕集装置。这些装置使用过滤器或溶液,从吹过的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过滤器一旦装满,就需要用电力和热来释放二氧化碳并重新开始捕集循环。这一过程要想实现净负排放,能源必须是零碳的。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主动式直接空气捕集厂通过使用废热和可再生能源来捕集二氧化碳。该厂位于冰岛,能将从空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的玄武岩中,在地下,二氧化碳与玄武岩发生反应并钙化,变成固体矿物。而类似的碳捕集过程也可以在海上风力涡轮机上实现。 如果把直接空气捕集系统与海上风力涡轮机结合起来,它们将直接从多余的风能获得清洁能源,并可将捕集的二氧化碳直接输送至海底储存,从而减少大规模管道系统建设成本。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直接空气捕集系统在海洋条件下如何运转。直接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的技术在陆地上的应用才刚刚开始,这项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以适应比陆地条件更加“恶劣”的海洋环境。但是现在就应该开始规划海上风电场碳捕集项目,以使风电场定位为碳封存的场所,并设计建设可共享平台、海底基础设施和电缆的网络。 风能是间歇式能源。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当风力发电能力大于需求时,生产就会减少,可以使用的电力就会流失。利用风力发电的多余电力来捕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封存,提高了风能利用率。 例如,纽约州的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9吉瓦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预计每年可提供27.5太瓦时的电力。根据美国此前的弃风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扩建海上风力发电厂,预计到时每年将有825兆瓦时的电力盈余。假定直接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的效率继续提高并可以实现商业目标,这些多余的能源可用于每年捕集和封存超过50万吨二氧化碳。 仅仅使用多余的风能,就已能捕集超过50万吨二氧化碳,如果风电场碳捕集系统可以使用更多风能,其碳捕集和封存的潜力都会增大。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计,为把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低1.5摄氏度以内,本世纪必须从大气中捕集1000亿~1万亿吨二氧化碳。 研究人员估计,美国东海岸计划开发的海上风力发电项目附近的海底地质构造能够封存超过5000亿吨二氧化碳。玄武岩很可能也存在于该地区一连串被掩埋的盆地中,这可以进一步增强封存能力,使二氧化碳与玄武岩发生反应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固化,但地质勘探尚未对这些沉积物进行测试。同时规划发展风力发电和碳捕集,既能节约时间,又能降低成本。 新建具有直接空气捕集能力的海上风电场,既可向电网输送可再生能源,又可为碳捕集和封存提供多余的电力,从而优化大规模海上风电项目投资,实现直接的气候效益。 但这需要在施工前很早就开始进行规划,启动风电与碳捕集并举的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环境监测和审批流程,以节省建设时间、改善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