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部中尺度涡对叶绿素分布影响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6-10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詹海刚研究团队在南海西部中尺度涡对叶绿素分布影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中尺度涡是海洋中普遍且重要的物理过程。它们的存在会显著影响海洋能量循环,物质输运,乃至生态环境。受地形、环流和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南海西部中尺度涡活动频繁,且其特征显著区别于南海北部和东部的涡旋。同时,南海西部生态环境特征也不同于其它海域。意味着该海域中尺度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存在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叶绿素浓度通常被作为衡量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指标,研究中尺度涡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对于揭示中尺度涡的生态效应有重要意义。

    利用多年积累的现场观测和卫星遥感数据,研究团队针对南海西部中尺度涡特征及其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该海域夏季反气旋涡的数量和强度均明显大于气旋涡。反气旋涡内强烈的辐聚下沉运动使真光层内营养盐浓度降低,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表层、次表层叶绿素浓度最大值层、乃至整个真光层内垂向积分的叶绿素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最高达54%)。该扰动幅度明显强于气旋涡内叶绿素浓度升高的幅度。两种涡旋活动的总效应是降低该海域叶绿素水平(约7%)。该现象显著区别于南海北部和东部中尺度涡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特征,意味着大尺度生态环境的差异会显著影响涡致叶绿素扰动。在未来评估中尺度涡生态效应的研究中需要充分考虑涡旋性质和背景环境的区域差异性。

    何庆友为论文第一作者、詹海刚为通信作者,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项目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19JC015371.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2006/t20200604_5602163.html
相关报告
  • 《海洋遥感揭示全球海洋涡旋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2-23
    • 海洋中叶绿素的含量和分布是影响大气-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和海洋碳储存的重要因素。卫星海洋遥感能够在全球尺度上揭示涡旋和叶绿素的分布,为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观测基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徐永生研究员团队近日在这方面研究中取得进展,在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海洋上层的营养盐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陆地,在远离陆地的大洋中心区域,同样存在着丰富的营养盐和海洋生态系统。徐永生团队通过对海洋涡旋的发源地、迁移轨迹和所携带叶绿素的分析发现,海洋中大量的涡旋发源于海盆东侧近岸海域,受到近岸上升流和径流所携带的陆源物质的影响,该区域的海水富含营养盐,形成了大量富含营养盐的涡旋。进一步,这些富养涡旋向西迁移到了开阔大洋,形成若干宜于叶绿素生长的小生态系统,因而使远离陆地的大洋中心区域叶绿素浓度得以显著提升。 当近岸生成的富养涡旋传播到深海大洋时,使营养盐(或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背景场,而不同极性涡旋之间叶绿素的含量差别其实相对并不大。与中高纬度的东向背景环流相反,这些西向传播的海洋涡旋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全球海洋的营养盐和叶绿素的输运和分布。特别是对于广阔的太平洋,如果没有西向涡旋的输运作用,太平洋中心大部分区域的叶绿素水平将与实际情况大不相同,表明了涡旋对海洋叶绿素的分布和营养盐的输运有重大影响。上述成果近日在国际知名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环境遥感》)发表,第一作者为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在读博士生赵丹丹,徐永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兼共同第一作者。 目前,针对海洋涡旋的识别主要依靠传统的卫星高度计。由于高度计载荷仪器噪音的限制,传统高度计的实际分辨率在100公里以上(分辨率在波数谱上定义为海洋信号大于误差信号的最小尺度),因此只能观测到中尺度(百公里尺度)以上的涡旋。海洋中存在数量众多的亚中尺度涡旋,当这些亚中尺度涡旋被观测到的时候,或许能够进一步更新人们对物理海洋过程与海洋生态关系的认识。 成果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34425720306180?via%3Dihub
  • 《季风对南海浮游生物群落影响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2-17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团队在季风对南海浮游生物生态学影响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个方面量化阐明了浮游生物群落对季风变化的响应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Monsoon‐Drive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uccession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和“Effects of Monsoon‐Driven Currents on Copepods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为题,近日发表于地学领域研究权威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22级博士研究生郭笳和柳原各自为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 季风是南海环流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全球变暖导致大部分海域的海洋环流加快,海洋环流的输运改变了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生物量和转换效率,从而导致浮游生物群落重组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浮游生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石,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能量传递中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其个体小、代谢快,随波逐流地生活,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可对海洋动力环境变化快速做出响应。南海地处东亚季风区,是研究浮游生物对季风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效应的理想区域。然而,目前关于南海浮游生物的研究多集中于特定季风时期,且主要依赖遥感和色素数据,对其群落演替和响应机制的深入探讨相对不足。 研究以浮游生物群落对象,发现不同季风时期浮游生物群落存在显著差异,浮游生物群落网络稳定性在东北季风期高于西南季风期;季风转换期较高的环境异质性导致浮游植物群落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固氮蓝藻束毛藻(Trichodesmium)在反气旋涡边缘维持高丰度;锥型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黄角光水蚤(Lucicutia flavicornis)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可作为南海东北部沿岸上升流、夏季黑潮入侵和冬季中国沿岸的有效指示物种。研究结果明确了不同季风时期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诊断出群落演替的优势种,并量化了关键种其对海流变化的指示作用,从而揭示浮游生物群落对季风驱动的海洋动力过程的响应机制。 该研究为在气候变化下背景下理解海洋浮游生物分布格局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监测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供新策略。 本研究得到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A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等共同资助完成。 论文信息:Guo,J.,Liu,J.*,Jing,Z.,Zhou,L.,Ke,Z.,Long,A.,Wang,J.,Ding,X,Tan,Y.*. (2025). Monsoon‐drive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uccession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130,e2024JC021698. Liu,Y.,Ren,Y.,Li,K.*,Tan,Y.,Liu,H.,Ke,Z.,Liu,J.,Li,G.,? Liang,J. (2025). Effects of Monsoon‐Driven Currents on Copepods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130(1),e2024JC021944.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4JC021698 https://doi.org/10.1029/2024JC02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