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部中尺度涡对叶绿素分布影响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6-10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詹海刚研究团队在南海西部中尺度涡对叶绿素分布影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中尺度涡是海洋中普遍且重要的物理过程。它们的存在会显著影响海洋能量循环,物质输运,乃至生态环境。受地形、环流和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南海西部中尺度涡活动频繁,且其特征显著区别于南海北部和东部的涡旋。同时,南海西部生态环境特征也不同于其它海域。意味着该海域中尺度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存在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叶绿素浓度通常被作为衡量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指标,研究中尺度涡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对于揭示中尺度涡的生态效应有重要意义。

    利用多年积累的现场观测和卫星遥感数据,研究团队针对南海西部中尺度涡特征及其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该海域夏季反气旋涡的数量和强度均明显大于气旋涡。反气旋涡内强烈的辐聚下沉运动使真光层内营养盐浓度降低,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表层、次表层叶绿素浓度最大值层、乃至整个真光层内垂向积分的叶绿素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最高达54%)。该扰动幅度明显强于气旋涡内叶绿素浓度升高的幅度。两种涡旋活动的总效应是降低该海域叶绿素水平(约7%)。该现象显著区别于南海北部和东部中尺度涡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特征,意味着大尺度生态环境的差异会显著影响涡致叶绿素扰动。在未来评估中尺度涡生态效应的研究中需要充分考虑涡旋性质和背景环境的区域差异性。

    何庆友为论文第一作者、詹海刚为通信作者,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项目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19JC015371.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2006/t20200604_5602163.html
相关报告
  • 《海洋遥感揭示全球海洋涡旋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2-23
    • 海洋中叶绿素的含量和分布是影响大气-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和海洋碳储存的重要因素。卫星海洋遥感能够在全球尺度上揭示涡旋和叶绿素的分布,为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观测基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徐永生研究员团队近日在这方面研究中取得进展,在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海洋上层的营养盐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陆地,在远离陆地的大洋中心区域,同样存在着丰富的营养盐和海洋生态系统。徐永生团队通过对海洋涡旋的发源地、迁移轨迹和所携带叶绿素的分析发现,海洋中大量的涡旋发源于海盆东侧近岸海域,受到近岸上升流和径流所携带的陆源物质的影响,该区域的海水富含营养盐,形成了大量富含营养盐的涡旋。进一步,这些富养涡旋向西迁移到了开阔大洋,形成若干宜于叶绿素生长的小生态系统,因而使远离陆地的大洋中心区域叶绿素浓度得以显著提升。 当近岸生成的富养涡旋传播到深海大洋时,使营养盐(或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背景场,而不同极性涡旋之间叶绿素的含量差别其实相对并不大。与中高纬度的东向背景环流相反,这些西向传播的海洋涡旋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全球海洋的营养盐和叶绿素的输运和分布。特别是对于广阔的太平洋,如果没有西向涡旋的输运作用,太平洋中心大部分区域的叶绿素水平将与实际情况大不相同,表明了涡旋对海洋叶绿素的分布和营养盐的输运有重大影响。上述成果近日在国际知名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环境遥感》)发表,第一作者为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在读博士生赵丹丹,徐永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兼共同第一作者。 目前,针对海洋涡旋的识别主要依靠传统的卫星高度计。由于高度计载荷仪器噪音的限制,传统高度计的实际分辨率在100公里以上(分辨率在波数谱上定义为海洋信号大于误差信号的最小尺度),因此只能观测到中尺度(百公里尺度)以上的涡旋。海洋中存在数量众多的亚中尺度涡旋,当这些亚中尺度涡旋被观测到的时候,或许能够进一步更新人们对物理海洋过程与海洋生态关系的认识。 成果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34425720306180?via%3Dihub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中尺度涡旋对浮游动物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8-3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浮游生物与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组在南海浮游动物生态过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中尺度涡旋对浮游动物能量传递效率、昼夜垂直迁移行为及其介导的活性碳通量的综合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和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浮游动物是连接初级生产者和更高营养级间能量传递的重要环节,其昼夜垂直迁移介导的活性碳通量亦是海洋生物碳泵重要组成部分。中尺度涡旋作为海洋中普遍存在的动力过程,可改变营养物质从深层到真光层的富集速率,进而影响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空间分布及群落结构。然而,关于不同类型涡旋对浮游动物能量传递效率、昼夜垂直迁移及其介导的活性碳通量的综合对比研究仍较匮乏。 研究团队于2023年4月在南海典型冷涡与暖涡海域开展了综合观测,利用多联网采样结合ZooScan图像技术,获取浮游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体型分布等数据。同时,计算了昼夜垂直迁移幅度、活性碳通量、标准化生物量谱、粒径多样性、平均体型大小及营养结构等生态功能指标,并结合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浓度和叶绿素a浓度等环境要素,综合分析了中尺度涡旋对南海浮游动物生态功能的调控机制。 研究发现,在上层300 m水体内,南海冷涡中浮游动物丰度、体积生物量和碳生物量均高于暖涡,且标准化生物量斜率更为平缓、体型多样性更高,表明其向高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更高。而在0–25 m表层,暖涡中标准化生物量斜率更平缓且体型多样性高于冷涡,反映了表层捕食压力与资源利用模式的差异。垂向上,浮游动物能量传递效率呈波动变化,并在深层出现回升趋势。 此外,南海不同类型涡旋中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及其垂直分布模式在昼夜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冷涡中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幅度(ΔDVM=16.8 m)高于暖涡(9.7 m),其介导的活性碳通量(4.59 mg C/m2·d)也显著高于暖涡(1.47 mg C/m2·d)。 研究揭示了南海中尺度涡旋通过调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体型特征和垂直迁移行为,协同影响其能量传递效率与活性碳通量,为深入理解海洋动力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耦合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铄,通讯作者为张芳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1.?Wang, S., Zhang, F.*, Chi, X., Li, Q., Zang, W., & Sun, S. (2025). Zooplankton size structure and energy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soscale eddi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uring spring: Insights from ZooScan imaging.?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130(8), e2025JC022560. 2.?Wang, S., Zhang, F.*, Li, Q., Zang, W., Chi, X., Tao, Z., & Sun, S. (2025). Zooplankton diel vertical migration and its mediated active carbon flux in the South China Se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soscale eddies.?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47(4), fbaf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