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经“中间走廊”抵达土耳其用时缩短至15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07
  • 土耳其交通和基础设施部副部长恩维尔·厄斯库尔特4日说,中欧班列经“中间走廊”从中国出境到入境土耳其用时已缩短至15天。当天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举行的一场发车仪式上,两列从中国抵达土耳其的中欧班列从伊斯坦布尔出发,分别开往波兰罗兹市、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厄斯库尔特介绍说,其中一列发自成都,运载508吨货物,从新疆阿拉山口,经“中间走廊”,抵达土耳其东部边城卡尔斯,用时缩短至15天。

    据了解,受通关效率、里海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中欧班列从中国出境经“中间走廊”入境土耳其,以往用时经常超过20天。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间走廊”货运时效逐步提高。

    厄斯库尔特告诉新华社记者,中欧班列经“中间走廊”抵达土耳其用时缩短,对中国、土耳其和欧洲来说,都是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他说,未来目标是将阿拉山口至卡尔斯段用时缩短至10天。

    “中间走廊”也称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是一条多式联运路线,起自中国,经哈萨克斯坦、里海水域、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并延伸至土耳其和欧洲国家。中土两国2015年签署关于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间走廊”计划的谅解备忘录。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16318.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电投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21
    • 土耳其当地时间2022年6月18日8点17分,国家电投上海电力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以下简称“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1号机组首次满负荷660兆瓦,经过土耳其能源与自然资源部及土耳其输电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验收委员会确认,该项目1号机组已通过商业运行前的各项考核试验,自当日12时起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位于土耳其阿达纳省尤穆尔塔勒克市,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土耳其“中间走廊”战略相对接的重点项目,是中土两国建交以来中资企业在土耳其金额最大的直接投资项目。项目建设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32万千瓦,采用多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一体化建设脱硝、除尘、脱硫系统,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均符合或优于环评及欧盟要求,切实做到对周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此次投入商业运行的1号机组,装机容量66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约42.9亿千瓦时。 此外,项目积极雇佣当地员工,土耳其籍员工始终维持在600至850人之间。目前,已有250余名土耳其电力人才在中方的培养下走上了电力运维岗位。两台机组全部投产以后,可常年为当地提供超过500个直接就业岗位。另外,项目施工过程中大量采购当地原材料。截至目前,已经本地化采购近130万吨各类建设材料。通过当地安保、差旅交通、后勤物业等服务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和就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18年7月,场平开工; 2019年9月,浇筑主厂房第一罐混凝土; 2021年4月29日,主厂房封闭止水; 2022年5月15日,1号锅炉点火冲管; 2022年6月13日,1号机组首次并网一次成功; 2022年6月18日,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真信 真干 真成 攻克“融资”关 项目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作为牵头行的银团提供融资支持。在融资上开拓新的思路与方法,结合土耳其电力市场的特点,创新了信用结构,构建了适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创新融资架构。 项目总融资额为13.81亿美元,银团参与行有中资银行和土耳其当地银行。该项目的融资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买方信贷融资,融资架构充分遵循国际惯例,在像土耳其这样无购电协议(PPA)的类似欧洲地区自由竞争电力市场,在“无追索/有限追索”项目融资和公司融资模式之间,探索了一种新型融资信用结构。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海外投资保险,以循环备用信用证融资方式安排项目融资。 传统的电力项目融资都需要PPA,但本项目没有PPA,银行基于土耳其的电力市场情况,以及项目自身的综合经济性判断,认为项目具备可融资性,风险可控,给予了大额融资,这是一个新的突破。和有所在国财政担保的项目相比,本项目更具备项目融资的特点。 真信 真干 真成 攻克“疫情”关 项目刚开工几个月,就遇到新冠疫情,给工程带来了种种困难。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受当地疫情影响全体员工面对参建人员无法到位、物流和材料价格飞涨、回国难造成的维稳压力大、工代厂代无法来项目指导工作等困难,顽强拼搏、无私奉献,艰难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工程节点。 2020年上半年,为防止疫情输出到国外,中国与土耳其的国际航班中断了几个月,国内技术及管理人员无法来到项目现场。此时工程刚全面铺开,正是需要大量人员的时候。由于大型火电建设技术含量高,当地人员无法胜任,项目组积极与其他在土耳其中资企业联系,寻找其他项目已完工的中方施工队伍补充进来。根据现有人员实际情况,调整有关工序,尽一切力量艰难地把工程往前推。同时,积极联系大使馆、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投总部和参建单位等,极力促成包机事宜。在八月初,包机成行,加上商业航班,共为项目补充了450多人。 2021下半年,由于全球疫情,从土耳其回国的航班极少,机票价畸高,项目又面临着大量已完工人员无法回国的问题。大量人员长期滞留,给项目的稳定工作带来极大压力。项目再次联系各方,极力促成包机回国。截至目前,已经三架包机成行,将550多名参建单位人员送回国内,后续的包机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真信 真干 真成 攻克“燃煤”关 土耳其高热值动力煤采购主要依靠国外进口。随着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其价格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一起快速上涨并屡创新高。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引发欧洲能源危机,导致价格再次暴涨。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及时调整采购策略,一方面集中当地资源,成功说服土耳其褐煤管理局,在本就紧张的产能下向项目提供高热值低价本地褐煤。另一方面,了解到土耳其未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俄罗斯主要矿商在土耳其的销售有一定议价空间。经过多轮谈判,最终以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价格,基本完成了当年电厂所需燃料采购工作。 真信 真干 真成 攻克“环保”关 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充分重视环保,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脱硫、脱硝、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码头海龟保护钢桁架桥等方面的投资超过7亿元人民币。 项目坐落在地中海岸边,为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项目一体化建设脱硝、除尘、脱硫系统,不断优化设计和工艺,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量。将项目一次循环冷却水方案优化为“烟塔合一”二次循环冷却水方案。烟气物通过冷却塔热力抬升后排放,使烟气在高空中得到了充分的扩散和稀释,大大降低落地浓度。排水量大幅降低为一次循环方案的1.7%,海水取水点大幅后退了1000米,排水温升由原来的7℃降到小于1℃,这些都大大减小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优化卸煤设备,运用链斗式卸船机方案,从根本上杜绝了原煤污染海水的现象。通过加装覆盖胶带、安装防护罩等方式,有效防止了粉尘的扩散和污染。原煤储存采用欧罗仓,相较传统露天和仓储煤场,欧罗仓全封闭、无扬尘。 项目旁是濒危动物绿海龟的产卵地。每年5到9月份,绿海龟来到这里的沙滩上产卵。为了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不影响其产卵,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员工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在海龟产卵期码头工程停止施工;二是设计了跨海龟产卵地大桥;三是在产卵区附近采用长波长光源,控制亮度和散射;四是不定期组织志愿者清理沙滩上的杂物,为小海龟返回大海提供便利。项目的这一系列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工程期间,海龟产卵量没有受到影响,得到了海龟专家的高度认可。 工程期间,土耳其国家广播电视台两次将焦点投向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报道肯定了项目在生态环保方面作出的努力,对项目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表示赞赏。报道进一步增强了土耳其民众对项目的认识和理解。 再接再厉 谱写国际化发展新篇 十年磨一剑,四年铸辉煌。物换星移,沧桑巨变,一片荒山上已建起现代化的大型火电厂,地中海岸边多了一颗璀璨耀眼的工业明珠。宏伟的蓝图已变为现实,多少开拓者、建设者的付出和心血此刻得到了回报。 项目还将利用厂区屋顶、空地、边坡以及周边丘陵地带建设新能源项目,将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转型为混合电站。在全球能源结构进行“低碳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电厂增加清洁能源发电,能够有效降低厂用电率,提升电厂的经济性和竞争力,增加电厂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电厂在土耳其树立低碳、清洁的品牌形象,有利于上海电力在土耳其的深耕发展。 根据土耳其能监会的混合电厂政策,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最多可获得100兆瓦可再生能源容量额度。截至2022年6月,已获得47.9兆瓦可再生容量的接入许可,已获得80.73兆瓦环评许可证书,计划2022年建设47.9兆瓦光伏电站。 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建设的步伐还在继续,该电厂将继续以胡努特鲁混合电站为依托,继续在土耳其并辐射周边国家开发新能源项目,增加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当好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的“排头兵”,为上海电力能源转型作出应有的贡献。将继续以安全、环保、节能、高效为建设目标,确保项目稳步推进,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将继续深化中土交流合作,共同书写“一带一路”共赢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将继续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绘就中土文化相融、民心相通的新画卷。
  • 《寒冬将至,土耳其能为欧洲“续气”吗?》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21
    • 当地时间19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称,他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就在土建设天然气枢纽事宜达成一致,欧洲可通过土耳其使用俄罗斯的天然气。 近期在俄乌局势中“左右逢源”的土耳其,能否如愿取代德国成为下一个欧洲能源枢纽?面对土耳其的二手天然气,陷入能源危机的欧洲是否“买账”?俄罗斯又能否在当前能源制裁中成功解局? 土耳其,下一个欧洲能源枢纽? 乌克兰危机以来,欧洲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努力实现能源“去俄化”,使俄天然气出口格局面临变化,被迫拓宽新市场。 俄罗斯对欧输气管道主要有四大管线。经波罗的海向德国输气的“北溪”管道,是俄唯一一条直通欧洲的管道;通过乌克兰的管道输送量已锐减,短期之内难再扩大输气;经白俄罗斯、波兰中转的管道,由于波兰拒绝以卢布支付管道天然气已遭停运;剩下的管道则是通过黑海的“土耳其溪”。 9月底,“北溪”两条管道遭蓄意破坏出现泄漏,断送了俄短期内通过北溪管线恢复向欧洲供气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俄乌局势近期又因克里米亚大桥爆炸和基辅遭空袭急转直下。在此背景下,“土耳其溪”管道被认为是弥补“北溪”缺额、甚至取代乌克兰管线的第一选项。 普京近日转向土耳其市场寻求突破的举动,也被认为是情理之中。 他不仅提议俄罗斯通过土耳其向欧洲供气,还建议在土耳其建设欧洲最大的天然气枢纽。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随后也积极回应,称已指示土相关部门与俄合作,开展建设新供气枢纽的工作。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还表示,俄气已准备好在黑海海底修建更多通往土耳其的天然气管道。他建议在欧盟-土耳其边境建立一个交易中心,以销售天然气。 “不排除建成土耳其天然气枢纽后,新枢纽将承接‘北溪’管道的全部输气量。”他表示。 俄土的盘算,欧洲的博弈 未来,土耳其真能取代德国,成为新能源枢纽吗? 前景并没有那么乐观。 首先,通过土耳其向欧洲输气的战略重要性很可能被高估了。德国国际政治与安全事务研究所称,2020年,欧盟天然气消费量达到3940亿立方米。但通过土耳其管道运输至欧洲市场的仅有50亿立方米,占总量的1.2%。这意味着,未来可能的运输规模有限。 其次,在成为天然气枢纽方面,土耳其面临很多挑战。“土耳其溪”管道缺乏向欧输气的地理优势,俄气绕远取道土耳其会增加成本,新建天然气基础设施造价也十分高昂。正如土能源和自然资源部长登梅兹所说,“技术上可行,但还要多方面评估和研究”。 此外,欧洲会不会“买账”也是大问题。法国总统马克龙日前就称,俄土共建天然气枢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欧盟根本不会增加进口。 欧洲智库布鲁盖尔高级研究员西蒙娜•塔利亚皮特拉分析称,许多因素将决定土耳其是否会在2025年后成为区域天然气枢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潜力不会来自供给端,而是来自需求端。 然而,欧盟目前正在寻求天然气供应多元化,努力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据美国《华盛顿邮报》8日报道,挪威已取代俄罗斯成为欧盟最大天然气供应国。 尽管普京的这一提议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但在土耳其这一相对安全与独立的能源运输市场寻求突破,仍被看作是普京为解局迈出的有远见的一步。 至于土耳其,也有自己的盘算。在通过能源枢纽获益的道路上,土耳其必须谨慎行事,“做出微妙的平衡,既要避免增加对俄罗斯的依赖,又要避免损害与西方的关系。”英国伦敦能源俱乐部主席梅赫迈特•奥古特库指出。 实际上,土耳其能否成为欧洲能源枢纽,其走向并非俄罗斯一方能定,俄乌局势进展、欧洲能源“去俄化”的决心、土耳其的合作诚意,恐怕都会是决定结果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