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与气候部长:该国减排速度必须提高三倍》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3
  • 德国经济与气候部部长Robert Habeck当地时间11日在柏林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德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严重滞后,并希望立即采取全面措施。他表示,这对于展示德国在气候行动各领域的地位是必要的,这一点既适用于各个部门的气候目标,也适用于可再生能源的扩展和电网的扩展。

    “目前的气候保护措施在各个领域都不够,为此我们必须将减排的速度提高三倍,并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Habeck强调:“我们希望到2045年实现气候中和,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的份额提高80%。我们现在正在将优先法律、法令和措施放在轨道上——第一个气候保护方案将在4月底推出,第二个将在夏季到推出。”

    据悉,即将全面实施的措施的一项重点是可再生能源法的修改,将提高太阳能和风能的招标数量。凭借“陆上风电法”,Habeck希望将全国2%的土地合法地用于风力发电——这一规模远大于此前水平。Habeck还计划为氢能技术、“气候中和建筑战略”和“太阳能加速方案”提供额外的资助计划。

    Habeck还表示,政府将采取措施增加工程师等专家的移民,以确保德国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其能源目标。他将即将到来的变化描述为不仅是“挑战”,而且是确保德国经济保持“创新、竞争力和繁荣”的“机遇”。

    德国官方国际经济促进机构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强调,国际企业将能够从政府政策的重新调整中获利,尤其是在德国开展业务的情况下。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总经理Robert Hermann向中新财经记者表示:“德国政府如此批评统计数据以及具体说明将采取哪些措施来纠正这种情况是非常不寻常的。所有这些变化意味着敏捷和创新的德国与国际公司将迎来巨大的新机遇。这些公司可以为德国实现其气候目标做出贡献。”

    “气候保护计划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它给予能源经济的各个领域强大的市场推动。我们期待在太阳能与风能、氢能生产和能效领域内安装数量的急速增长。这涉及的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它为德国以及国际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德国发展创新和可持续性的产品,在这里生产并销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能源建筑和环保技术部门主管Thomas Grigoleit表示。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3089.html
相关报告
  • 《德国缩减气候雄心?》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2-19
    • 两年前,德国最大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公司(Thyssenkrupp)曾获得20亿欧元(约合21亿美元)的政府补贴,用于建造氢能炼钢炉。这一举措曾是德国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标志性承诺,然而如今,该计划已被搁置。 自2022年底德国政府内阁改组以来,多项关键能源转型项目的资金遭到冻结,主要政党纷纷将政策重心转向其他领域。 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曾承诺投入数百亿欧元补贴,力争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量削减三分之二的目标。但在全球气候危机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德国正逐步收缩其气候行动力度,甚至可能放弃其作为欧盟能源转型引领者的角色。 随着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期间退出《巴黎协定》,国际社会一度期待德国能填补全球气候领导力的空缺。但熟悉德国政情的人士指出,这一期待恐难实现。 现任总理朔尔茨领导的社会民主党与绿党、自由民主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因预算压力已难以兑现既有气候承诺。分析普遍认为,气候相关资金在2025年大选后或将面临进一步削减。 当前形势下,将气候政策全面纳入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德国政府气候顾问委员会主席汉斯-马丁·亨宁(Hans-Martin Henning)强调。 该机构最新报告指出,若想实现2030年气候目标,德国需在未来七年将减排速度提升至当前的两倍。与此同时,德国外交部与联邦情报局联合发布的年度风险评估报告,首次将气候危机列为国家安全五大威胁之一。 尽管保守派反对党与社会民主党均承诺坚守2045年碳中和目标,但此前在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欧盟能源价格高企以及移民问题激化的多重压力下,能源转型已退居德国国内议题的次要地位。 保守派领袖默茨(Friedrich Merz)明确表示将优先增加北约军费开支,同时严格遵守债务刹车财政规则,此举进一步压缩了气候投资的财政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保守派阵营对能源转型的模糊表态已引发行业担忧。默茨曾公开质疑风电设备的景观影响,称其破坏自然风貌,相关言论遭到可再生能源协会的强烈批评。其近期对绿色钢铁时间表的怀疑态度,更让钢铁行业陷入观望状态。 随着2月23日大选临近,降低能源价格成为各党派争夺选民的核心议题,但具体政策路径仍不明晰。 目前没有任何方案能说明资金从何而来,智库Agora Energiewende气候政策专家朱莉娅·梅茨(Julia Metz)指出。据该机构测算,为实现2030年气候目标,德国每年需投入930亿欧元,“若缺乏政府激励计划,碳中和承诺将沦为空中楼阁。 这种政策转向标志着德国气候战略的重大调整。 朔尔茨政府任内,德国曾大力推进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创历史新高,全长9000公里的国家氢能管网启动建设。国际评级机构标普(S&P Global Ratings)更将德国评为西欧氢能应用最成熟国家。然而,原定投资230亿欧元的工业脱碳计划在政府改组后陷入停滞,第二次项目招标至今未见踪影。 保守派提出的气候基金重组方案或将导致更多项目夭折。该方案计划将资金从工业减排项目转移至居民能源补贴,以缓解欧盟2027年碳关税政策带来的成本压力。 德国工业联合会警告,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可能重创产业链——以绿色供暖行业为例,政府热泵补贴政策催生的新兴市场正面临资金断供风险,而保守派主张废除的化石燃料锅炉禁令,更让行业前景雪上加霜。 企业层面的连锁反应已然显现。受美国关税壁垒和潜在对华贸易战影响,蒂森克虏伯公司宣布其价值20亿美元的氢能炼钢炉将改用天然气作为过渡燃料。尽管公司宣称最终仍会转向氢能,但发言人坦言技术转型时间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这种摇摆态度折射出德国工业界的普遍焦虑——当政策支持减弱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短期成本更低的传统技术路径。 观察人士指出,德国气候雄心的收缩或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作为欧盟经济引擎,其政策转向可能导致欧洲碳市场流动性下降,清洁技术研发投资萎缩,甚至影响《欧洲绿色协议》的整体推进。在气候危机日益迫近的当下,德国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转型,更将重塑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 《谷歌AI团队推出新型“流体标注”:标注速度提高三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8
    • 谷歌AI团队近日推出了一款新型图像标注方式——“流体标注”,即采用机器学习来注释分类标签并勾勒出图片中的每个对象和背景区域。谷歌官方表示其可将标记数据集的速度提高三倍。百度众测平台去年曾发布了5000万元的数据标注任务,而今年预计将达3亿元。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效率低、交付质量参差不齐的人工标注方式亟待改善。谷歌此次推出的“流体标注”如何为图像标注提速? 数据标注——机器感知世界的起点 “数据标注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是机器感知现实世界的起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经过标注的数据就是无用数据。”美国加州科技大学校长秦志刚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器识别事物主要通过物体的一些特征。被识别的物体还需要通过数据标注才能让机器知道这个物体是什么。 在机器的世界里,图像与语音、视频等一样,是数据的一个种类。近年来,随着数码产品以及存储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每天都可通过相机、可视电话、监控及医疗设备等制造大量图像。因此,现阶段图像已然成为标注产业发展的重点对象。 如果素材是一张人物图像,那么需要标注的信息往往是性别、面部朝向、人种、有无帽子眼镜等,也可以人为地将人物和背景的区域划分开来。将成千上万张经过标注的图片组成的数据集“投喂”给机器,它才能在一张全新的图像中分辨出人物在哪个区域、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对于人来说“小儿科”的思考历程,机器却需要大量的标记数据集进行训练。 机器学习——缓解人工标注的压力 提到人工智能产业,人们往往联想到繁华的城市和干练的IT精英,但实际上,支撑起人工智能的数据标注产业,却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百度搜索“数据标注”,会出现很多图片语音视频数据采集、标注公司。随机选择一个此类词条点进去,往往会看到“万人数据标注团队”等类似宣传语。可见人工标注是目前数据标注的主要方式。 “谷歌推出的流体标注模型主要利用人工智能学习的基础,对图像数据进行自动标注,对于标注不准确或者出现偏差的地方可以通过人工调整,从而提高标注效率。”秦志刚指出,即便该模型可借助机器学习提升标注速度,但最初还需进行人为地数据标注,为其提供初始训练数据集。事实也正是如此,为了标注图片,谷歌预先以约一千张具有分类标签和信任分数的图片训练了语意分割模型。 但该模型尚不完美,谷歌称,物体边界标记问题、界面操作速度以及类别扩展等仍需进一步研究或完善。 人工智能——致力于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虽然还有诸多难题尚待攻克,但以流体标注模型为代表的数据标注新方式无疑顺应着人工智能的大潮流。实际上,自人工智能逐渐走热以来,很多行业都想搭上这个热潮。然而,在灼热的潮流背后,掩藏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终将走向何方?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机器拥有‘学习’的能力,可想而知,人工智能可以极度缩短人类自身的学习时间,从而将人从大规模脑力学习活动中解放出来,去专注于更有价值的工作。”秦志刚表示,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终将到来,但现阶段人工智能产业仍在云端。目前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应用只能生存在高性能处理器的大型厂房中,就如同第一代通用计算机ENIAC一样“大而笨重”。“众所周知,随后的几十年内计算机飞速发展到小型的笔记本电脑,功能却比ENIAC更强大。人工智能也当如此”。 界面简单、功能友好、毫无相关知识基础的人都能使用并获得舒适感,这是秦志刚设想的人工智能时代。一枚小小的人工智能芯片,可以完成学习、训练、推理等一系列“思考”过程,而它的终端表现则或许只是人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简单应用。如下班回家,不需再拿出钥匙开门,智能门锁就像一位尽职的管家,会在第一时间感知你的到来,为你敞开家门。“十年之后,人工智能将会成为主流,潜移默化渗透到生活中的各种角落。别看是小事情,背后却是高密集的技术支撑。”秦志刚表示。 “愿景十分美好,但如何将人工智能落地和普及推广?这将是我们下一步亟待攻克的难题。”秦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