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科学家构筑出基于纳米石墨烯的自旋-1/2反铁磁海森堡链》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3-14
  • 石墨烯纳米结构中未配对的p电子产生的π磁性具有弱自旋轨道耦合、长自旋相干时间和相干长度等特点,在自旋电子学和量子计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原子级精准设计调控纳米石墨烯链中自旋耦合的强度和方式,能够实现多种磁基态构筑。通常,纳米石墨烯的π磁性通过锯齿型边界等非凯库勒结构产生,其反应活性高,合成难度大。2021年,基于三角烯的自旋-1反铁磁链通过表面在位化学反应方法合成。但是,由于缺乏合适的构筑单元及高效的聚合反应策略,其他磁基态的纳米石墨烯链的合成仍面临挑战。其中,自旋-1/2反铁磁海森堡链作为最基础的磁相互作用量子模型,其实验构筑有望为量子模拟与量子计算等研究提供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高鸿钧带领的联合研究团队,对自旋-1/2反铁磁海森堡链构筑及其自旋态调控开展了研究。该研究发展了全新的表面合成策略,利用氮杂原子邻位碳氢活化反应构筑出纳米石墨烯链状聚合物。研究运用化学键分辨的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对这一聚合物链的化学结构进行成像,并结合其端基结构阐明了反应机制。该聚合物各单元中心的二氮掺杂与基底间发生电荷转移,生成S=1/2净自旋。这些自旋相互耦合表现出与链长奇偶性相关的磁基态。研究通过测量非弹性隧穿谱,在具有偶数个单元的聚合物链上发现了自旋激发,而在具有奇数个单元的聚合物链上发现了强度调制的近藤共振。基于自旋-1/2反铁磁海森堡模型的计算模拟显示,偶数聚合物链的磁基态为自旋单重态,其费米面附近表现为相对于零偏压对称的自旋激发信号,而奇数聚合物链的磁基态为自旋双重态,其净自旋主要分布在聚合物的奇数单元上,因此,其奇数单元上出现近藤共振,而偶数单元仅表现为自旋激发。随着链长增加,实验观测到的自旋激发能隙呈指数级衰减。这一现象与理论模型中无限长链上的零能隙自旋激发相吻合。

    上述研究创造性地利用碳氢活化反应构筑出纳米石墨烯聚合物链,通过氮掺杂引入π磁性发现其自旋量子态的奇偶效应以及可能存在的零能隙自旋激发。这是在国际上首次构筑出基于纳米石墨烯的自旋-1/2反铁磁海森堡链,为未来有机纳米自旋电子学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为量子模拟和量子计算等研究提供了平台。

    基于氮掺杂纳米石墨烯的自旋-1/2反铁磁海森堡链的构筑及其自旋态调控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160-025-00743-5
相关报告
  • 《化学家和纳米科学家查德·米尔金(Chad Mirkin)获得2020 AAAS菲利普·海格·阿伯森(Philip Hauge Abelson)奖》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4-09
    • 西北大学国际纳米技术研究所所长乍得·米尔金(Chad Mirkin)是2020年菲利普·海格·阿贝尔森奖(Philip Hauge Abelson Prize)的获得者,该奖项由美国科学促进会颁发给为这项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或公务员在美国的科学。 犹他大学化学教授彼得·斯唐(Peter Stang)在提名信中说:“乍得都是独一无二的,乍得都是他的贡献,他的贡献涵盖了研究,创新,企业家精神,教育,公众理解以及国家服务和公共政策。” Mirkin是化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医学的教授,因在化学和纳米科学领域的多项贡献而倍受荣誉。 Mirkin是世界上最常被引用的化学家之一,他发现并开发了球形核酸(SNA),该结构是通过将紧密堆积的,高度定向的DNA链围绕纳米粒子核心化学排列而制成的。 SNA具有不同于线性对应物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例如,它们被积极地转运到活细胞中,并且可以催化常规核酸无法实现的化学转化,这些特性已导致诊断工具和药物的发展。 Mirkin还发明并开发了一系列基于扫描探针的工具和技术,使研究人员可以出于多种目的对纳米结构进行图案化。这些印刷技术包括浸笔式纳米光刻(DPN),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改变世界的100项科学发现之一。 DPN将扫描探针工具从成像技术转变为化学合成工具,并允许研究人员使用原子力显微镜尖端(将分子“墨水”转移到表面)来制造微型化的化学和生物结构。 Mirkin的聚合物笔光刻技术建立在DPN之上,并使用数百万个聚合物笔尖以高通量方式在更大的表面积上转移分子。 他拥有1,200多项专利申请(已发布350多项专利),并创立了8家生物技术和纳米制造公司,这些公司已将2,000多种产品商业化,其中包括Verigene系统,这是一种能够快速测试多种细菌的低成本医疗诊断工具。和病毒。它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中得到广泛使用。 Stang说:“米尔金博士的化学发现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它们对社会和人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该奖项还表彰了Mirkin对科学界的服务;他是《美国化学学会杂志》的副编辑,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他还为政策领域带来了科学建议,在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的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任职八年。 Stang指出,米尔金致力于指导和培养下一代科学家的承诺丰富了化学领域的多样性-他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受训者是科学界代表性不足的成员。 Mirkin已培训和教授了27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员以及数千名本科生。 作为西北大学国际纳米技术研究所的创始人兼所长,他帮助开发了将纳米科学更广泛地介绍给公众的教育工具,包括在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的纳米科学展览,这是针对高中生的学习模块以及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本科期刊,Nanoscape。 他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所有三个分支(科学,工程和医学)的研究员,这是难得的荣誉。他是Lemelson-MIT奖,Kabiller纳米医学奖,美国化学家协会金奖,Dan David奖和美国国家科学院Sackler融合研究奖的获得者,还有许多其他奖项和荣誉。 自1985年以来,每年的Philip Hauge Abelson奖就表彰了为美国科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该奖项以纪念Abelson的名字命名,Abelson在科学界60年的职业生涯中曾担任《科学》杂志的编辑和AAAS的长期顾问。 获奖者可以是为科学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公务员,也可以是其职业以科学成就和对科学界的服务而著称的科学家。 Mirkin将于2月13日在西雅图AAAS年会的开幕总统致辞中获奖。 西北大学国际纳米技术研究所是一个伞形组织,代表并联合了超过10亿美元的纳米技术研究,教育和支持基础设施。
  • 《世界首次 我科学家制备出单层石墨烯纳米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8
    • 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通过含氟自由基切割单壁碳纳米管,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制备出单层石墨烯纳米带,所申请的国际专利也于近日获得授权。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通过一步法获得单层石墨烯纳米带,其作为原电池正极材料能量密度较进口产品可提升30%。 氟化碳是目前世界上理论能量密度最高的原电池固态正极材料。封伟告诉记者,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将高能量氟化碳制备视为核心技术,严禁技术输出和公开交流。“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氟化碳材料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 不过,受自身结构限制,当前国际主流的氟化碳材料也有痛点——它难以实现“能量密度高”和“功率密度高”的兼顾。2008年,封伟团队率先提出开发具有独特结构的新型氟化碳材料,以实现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双高”。历经十余年攻关,团队颠覆了现有的基于石墨烯六元环结构的共价型氟碳结构,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兼具高电压和高容量的结构型氟化碳材料。经实验室实测,这一新材料能量密度达到2738Wh/kg,比国外同类产品高3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它能在超大放电电流条件下稳定工作。据测算,其成本相比进口材料能大幅度降低。“这标志着我们突破了发达国家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封锁。”封伟说。 目前,团队已经实现了新型氟化碳材料的稳定小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