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 粤港澳大湾区会成下一个“硅谷”吗》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6-27
  •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落地,金融界信心如何?南方都市报金融研究所6月22日展开调研,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融发展信心指数为183.31,处于“非常景气”区间。表明各机构对湾区当前的金融发展情况总体满意,对未来的发展十分乐观。

      日前,在由腾讯公司、香港科技园公司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论坛上,如何让三地的资金流、技术流、人流真正转起来,共建世界级金融科技湾区,成为与会嘉宾们热议的焦点。

      世界最复杂的湾区经济体

      目前,世界著名湾区有美国的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在这些湾区中,旧金山以高科技企业闻名,纽约湾以金融闻名,东京湾以消费电子和高端制造闻名。

      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囊括广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9座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澳门统计局、日本内阁府等官方数据,列出了这四大湾区的对比图。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在面积、人口、基础设施、GDP规模上均有较大的优势,但在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世界最复杂、也是最有潜力的湾区经济体。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使得其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经济体。与此同时,由于三地经济、法律和行政体系的差异,跨境区域协调,也成为当务之急。

      当领头羊与独角兽联合发力

      长久以来,粤港澳三地的优势产业,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为金融科技及业务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试验田,一直充当我国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领头羊”,拥有较强的金融科技创新实力;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全球优质金融资源和较强科研实力;而澳门与葡语系国家保持着传统而广泛的联系,是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此前表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拥有高度发达的资讯及通讯科技产业,是结合创科和金融的理想地方。作为湾区内另一大超级城市,深圳这些年除了涌现出以腾讯、华为为代表的顶尖信息技术企业,以平安集团、招商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集团外,还培育出微众银行、财付通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深圳的移动支付、智能投资顾问、数字货币、区块链等金融科技产业正不断提升区内金融机构及工商业的营运效率。腾讯作为独角兽科技企业,也通过移动支付、跨境数字身份互认等进入香港市场,日前还宣布成立腾讯金融学院(香港)与腾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打造湾区内金融科技产业新优势。

      对标世界级金融科技湾区

      “金融合作是推动粤港澳在‘一国两制’下互联互通的关键环节,而金融科技可以有效地消除地域之间资金流通的障碍,同时保证金融安全。”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局主席罗范椒芬说。在鼓励金融科技创新方面,香港金管局正在推出FPS和引入虚拟银行;在跨境合作方面,HKMA与深圳金融发展开发处正在合作探索分散式账本技术;针对跨境人才的签证问题,特区政府推出了适用于科学园和数码港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何晓军介绍,深圳市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已经与香港金管局签订谅解备忘录,加强金融科技合作。

      共建世界级金融科技湾区是众望所归,然而罗马并非一天能建成。“要秉持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超越区域界限,突破旧有障碍。”何晓军以新加坡为例,建议成立跨区域合作小组,统一管理协调大湾区事务。“金融科技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和基础设施。”腾讯集团副总裁赖智明表示,对标“世界级”,需要让粤港澳大湾区的资金流、物流、人流真正转起来,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经济效益、释放更强功能,从而实现一个有粤港澳特色的世界级大湾区。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6-26/51161.html
相关报告
  •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信息监测与服务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0-11-18
    • 9月24日-26日,2020年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举行。本届海丝博览会以“高水平开放 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展会设5大展区,其中,国际品牌展区、国际文化旅游展区2大综合展区为今年首次设立。2020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及4个平行分论坛同期举办。博览会邀请了51个国家和地区前来参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新冠疫情令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在此背景下,中国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9月24日举行的“2020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上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可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从而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合作中的话语权、影响力,有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中国商务部9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8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8亿美元,同比增长31.5%,占同期总额的17.2%,较上年提升4.8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729.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60.2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的54%和57.9%。   今年以来,广州有力地应对了疫情冲击。根据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在论坛上透露的数据,1月至8月,广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达1644.7亿元,逆势增长11.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穗投资4.73亿美元,同比增长70.9%。   “当前,美国对我国经济、技术进行打压封锁,对中国制造和‘一带一路’合围打击。我们不仅要及时揭穿,而且要沉着应对。”李毅中说,“我们还要看到国际产能合作竞争是日趋激烈的,一些国家对我国产能合作还存在一些疑虑或是误解,我们要做好防范和化解。我国企业国际化运营经验还不足,有成功也有失误,监管体制机制还不适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加速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战略地位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发挥制造业的带动作用   在2020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上,李毅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有特殊的区位优势,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更是一个中心枢纽,向西、向东、向南都可到达世界重要的经济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粤港澳三地优势特色明显,互补性强。香港金融、商贸、海运、航空、科技等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澳门旅游业、会展经济发达,港澳长期形成了与世界经济密切相连的网络。而珠三角工业、制造业优势明显,是整个大湾区制造业的主体。   “纽约、旧金山、东京等世界著名湾区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发达的制造业。”李毅中称,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相当,是旧金山湾区的两倍;其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为21%,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湾区(约11%-16%),并且工业增加值总量远大于其他三个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球吞吐量第三大的深圳港、第五大的香港港和第七大的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和航空市场规模领先。   由于受发展阶段和历史积淀等因素所限,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仍有一定差距。去年,中央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均强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那么,广东省应如何建成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李毅中建议,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制造业对大湾区的支撑带动作用;继续优化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提升改造具有广东特色的基建、汽车、石化、电子制造、家电等,培育发展能带动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始终保持科技创新活力和实力;坚持扩大对外开放。   李毅中指出,在“一带一路”合作中,要注意先进产能、先进技术的合作,将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相结合。合作双方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建立工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迫切,而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具有工业化的经验,双方可互补;一些发达国家正在重振制造业,进行再工业化和结构调整,而我国一些行业已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双向投资和先进技术的交流,可开拓市场,促进双方的产业升级。   应推进体制创新   “过去,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高收入,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而这种负效应今天仍然在不断显现。比如,我们热衷于简单的加工贸易,而轻视以自主知识产权作支撑的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培育,热衷于拿来主义,而一定程度地放松甚至放弃了对许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在论坛上称。   他说,这导致了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增长很快,并且已稳居世界第二,但总体质量不高;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全球创新指数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但不少关键核心技术短缺,一些关键的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靠进口。   在当今世界单边主义、霸凌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环境下,国内一些产业遭遇“卡脖子”的困境,加快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范恒山指出,作为我国经济基础最好、开放程度最高、体制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应发挥带头作用,成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示范区。   “粤港澳大湾区推进高质量发展,首要的是实现思想创新。尽管粤港澳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但一直存在着行政分割、市场不畅、同质竞争、资源错配等问题。”范恒山说。   他建议,大湾区要着重推进制度创新,探索将三地规则制度中可接轨、可打通的方面形成通行体制;全面清理一切不利于协同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做法,破除阻碍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建立具有约束力的、类法律的行为规制,约束各地区的相互封锁和不良竞争行为。   现代服务业全球化加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论坛上表示,当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正在收缩,全球贸易投资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正在收缩,同时可以看到一个新的趋势——现代服务业的全球化加速前行,以及数字化转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全球加速前行。   2012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年均增长7.8%,高出全球增速约3.7个百分点。2019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54153亿元人民币,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我国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以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总额比重自2015年的27.3%提升至2019年的34.7%。   数字“一带一路”建设也收获了新成效。中国-东盟信息港、中国-阿拉伯国家网上丝路的建设全面推进。到去年年底,中国已经与137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22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文件。网络互通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建成跨境陆缆和国际海缆。   张燕生指出,中国提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推动研发服务、技术服务、设计服务、资讯服务、人才服务、专业服务快速发展,也就是要推动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互联互通。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30年,需求增长最快的将是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型服务、生活型服务、公共型服务。   他进一步指出,目前服务贸易逆差增长最快的三大领域为:留学和境外旅游,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其他商务服务和跨境运输。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将会对全球的教育市场、旅游市场、知识产权市场、跨境运输市场和电子商务市场产生长期、巨大、可持续的需求,粤港澳大湾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将因此迎来不一样的前景和机遇。
  • 《粤港澳大湾区11城的产业状况 》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信息服务与监测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0-08-04
    • 导语 湾区经济主要特点为:一国两制、国家发展战略、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经济活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创新基因突出、人才供给充沛、领军企业逐渐增加。新技术为核心驱动增长,成为支撑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一任“主力担当”。 一、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2017年湾区创造GDP超10万亿元,增速超过7%。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由11个城市构成,包括广东省内分布在珠三角的9个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肇庆、江门以及两大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经济效益是地区产业经营成果的直观体现,2017年全国城市GDP排名前10中, 深圳、广州分列在上海、北京之后,成为全国GDP第三和第四的城市。11城总计创造GDP超过10万亿元,区域内城市总体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具体来看,澳门、珠海、深圳增幅最快,分别达到10%、9%、8.80%。   总体而言,粵港澳大湾区已经逐步过渡到服务经济,追求创新经济。 通常来说,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创新经济的演化过程中,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第一大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由工业拉动向服务业拉动转变。 二、城市群优势产业分析 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阶段差异大,优势不同。下图中香港—肇庆,第三产业占比依次降低,能看出第三产业占比与人均GDP 基本呈现正相关。从具体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A、以香港、澳门为代表,第三产业占到90%以上的纯服务型经济体; B、以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为代表,由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过渡,第三产业占比在50%以上; C、其余5个城市仍处在工业经济阶段,第二产业是GDP贡献的主力军。 粤港澳大湾区11城产业结构与人均GDP(2016年) 根据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结合各城市的统计数据,对粵港澳大湾区内11个城市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梳理,从中得到当地的优势基础产业。 1、香港:依旧是金融、服务业的天下 金融、专业服务和仓储物流是香港服务业GDP的主要贡献领域,自2010年起一直保持增长。根据2016年数据,三者合计占比36.42%。2017年前三季度,香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4%,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支撑服务业增长。 2、澳门:娱乐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交流中心 2016年数据显示博彩业仍处于相对的主导地位,金融服务的占比在逐渐增加,澳门的产业结构也在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变化。基于两大增长动力和葡语的独特优势,澳门产业未来发展依旧是继续建成以娱乐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交流中心。   澳门服务主要行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2016年) 3、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主导 根据2017年深圳市公布的数据,各产业GDP占比如下,工业贡献率最高,占到 38.8%,且已由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1.0%、65.6%。   深圳各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2017年) 4、广州: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先进制造三足鼎立 广州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健康行业迅猛发展,2017年工业投资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增长1.6倍,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23.1%。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提高到64%。富士康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思科智慧城、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通用电气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健康医疗中心产业基地、粵芯芯片等重大产业项目已动工建设,并将形成集聚。同时,辅助优势产业的相关服务业固定投资也在增加,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71.7%、23.3%、21.3%。 5、东莞:世界工厂 2017年东莞第二产业增加值和投资值增幅均高于第三产业,分别为9.2%和14.4%,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制造业产业体系齐全, 镇域间特色明显且产业集群化程度高,形成以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6、珠海:电子信息、医药是优势产业 传统意义上,电子信息产业是珠海的支柱产业之一,GDP所占比重超过1/4,知名企业包括金山、巨人、金碟、用友等。之后,医药产业也迅速抢占发展高点,形成以药品制造业为主体,医疗器械为支撑,保健品和化妆品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有丽珠、联邦、和佳、宝莱特、汤臣倍健等企业。作为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珠海还围绕海岸线优势而衍生出海洋工程与旅游等产业。 7、中山:九大产业平台引进先进制造业 根据2017年中山统计数据,在现代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10.17亿元, 增长11.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06.32亿元,增长3.2%,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 值385.62亿元,增长8.3%。 未来,中山已建成的九大产业平台将为制造业贡献更多增加值。截至2017年底, 九大产业平台在建项目共42个,投资额共约165.7亿元;签约项目61个,投资额共约639.8亿元;在谈项目85个,投资额共约882.9亿元。吸引了包括新松机器人、比亚迪、彩迅等先进制造业企业。 8、惠州:以电子信息和石油产业为主 根据2017年惠州统计数据,惠州第二产业占比54.8%处于主导地位,重工业占比超过78%,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产业是最为突出的两大支柱性产业;同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成为主导,且2017年外商经济投资持续增加,增长13.2%,达到210.60亿元。 9、佛山:五大传统产业支持 佛山的优势传统工业由以下构成:纺织服装业、食品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建筑材料、家用电力器具等,其中佛山家电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家电产值的15%以上,有美的、海信、容声、小熊在内的多家知名品牌。同时,佛山也是家具制造业的重地,大自然地板、东鹏瓷砖、华润漆、箭牌卫浴等知名企业均出自此。 在传统优势行业产能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新的产业也在逐渐发展,例如医药行业, 2017年佛山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 11.1%,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药器械增长2.1%。根据企查查显示,仅佛山地区注册的医疗仪器制造厂就有超过5000家。 10、江门、肇庆:重心是做好产业承接 江门和肇庆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一方面积极承接广州和深圳的产能转移,一方面立足自身优势鼓励创新发展优势产业,如江门,努力发展先进的交通运输业,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重卡和商用车产业集群,在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产业等领域有较好发展;肇庆积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型电子产业等。同时,两地都具有链接粵西的地理优势,可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枢纽门户城市的定位,打造宜居城市。 综上,粵港澳大湾区11城具有基础优势的产业如下:   三、城市群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湾区的发展路径通常是形成由核心城市为中心的类似于圆锥面的发展后,向卫星城市转移以达到均衡发展。粵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路径也遵循这一规律,传统工业制造业正在逐步向成本更低的湾区内城市转移,例如: 佛山的陶瓷业向肇庆转移,逐渐形成产业带; 惠州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电子器件、服装加工、新型建材产业; 江门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五金机械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型纤维材料纺织业; 肇庆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金属材料、电子产业(兼顾发展 生物医药和先进机械装备产业)。 较发达城市需利用资本、人才、科技优势在稳固基础之上快速发展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例如: 香港联合深圳共同发展金融科技; 深圳137个项目布局在38个“一带一路”国家,华为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形成与“一带一路”结合的科技合作“新常态”; 深圳市规划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 结合湾区各城市的现处阶段、主要优势产业及城市规划政策可知,粵港澳大湾区内金融、制造业、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是具备优势基础的支柱性产业,应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利用政策促进改革,创造更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