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核能清洁供热项目年底投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28
  • 再过四个多月,山东省海阳市部分居民将用上稳定、清洁的核能取暖。这是今年山东省海阳市政府与国家电投山东核电签约的核能供暖项目,也是国内首个正式落地的核能清洁供热项目。

    拓展核能应用场景

    “根据项目计划,今年12月,海阳核电将具备向周边提供7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2021年具备满足海阳市内供热能力,实现核能拓展应用。”国家电投国和一号总设计师郑明光在近日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的“与共和国共成长——新媒体走进新国企”活动上向记者介绍。

    海阳供热项目年底投产运营,意味着国家电投“从核电向核能拓展”的转型,其产业发展战略举措已初现成效。目前国家电投依托拥有先进核能技术的优势,主动携手央企、科研高校,探索符合国家清洁供暖发展要求的新路径。早在去年7月5日,国家电投在哈尔滨就发起成立核能供暖产业联盟,聚集央企、国内产学研资源,开发安全高效的核能供暖技术,推进核能供暖产业应用,推动我国首个市场应用案例——山东省海阳市核能清洁供热项目正式“落地开花”。“从设计院方面讲,核能供热技术方案完全可行。”郑明光对记者表示。

    核能供热批量推广指日可待

    从国际视野来看,核能供热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国际上就开始核供热技术的研发与市场应用,如今已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在世界上已有超过1000堆·年的成熟应用经验,芬兰、瑞士以及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核电站已实施供热并长期安全运行。

    与国外相比,国内核能供热起步较晚,1983年底,清华大学对2兆瓦池式堆进行了技术改造,向工作区三幢面积1.6万余平方米的建筑物供暖两个冬季,开启了我国首次核能供热的工程试验。2017年1月,中国原子能科学院通过对已运行53年的泳池式反应堆进行改造,成功为该院共计约1万平方米的两栋办公楼和一座厂房提供核能供热,完成了168小时考验。

    目前我国核能供热还在试验阶段,尚未有市场商业应用。不过,在郑明光看来,我国有强大的核电设计能力、设备制造能力,中国核能供热堆将来批量化推广指日可待。“如果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中国供热堆一定会引领世界发展。”

    记者了解到,地方通过政策支持核能供热力度正不断加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明确指出,将研究探索核能供热,推动现役核电机组向周边供热,安全发展低温泳池堆供暖示范。

    “一堆多用”更具经济性

    在清洁供热需求愈来愈强烈的情况下,核能供热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那么,核能供热与现有供热方式相比经济性如何?老百姓能用得起核能供热吗?

    “如果只是单一供热,核能供热的经济性较差。”上海核工院原副总工缪鸿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核能供热主要是收集产生蒸汽,通过输送,太远的话,供热效果大打折扣。

    不过,看似高大上的核能供暖,如果实现多能利用,其价格真的十分“接地气”。郑明光向记者坦言,“一个核能供热吉焦等于40吨标准煤烧出来的量,目前核能热价为30-40元/GJ,远低于燃气的80-90元/GJ。如果实现量产,热价将会进一步降低。”

    据了解,国家电投正在研发的和美五号与和海五号将做到“一堆多用”,可实现工业供气、热能驱动制冷、并网供电、核能制氢、集中供热等多能利用。“国家电投研发的和美一号(200MWt)核能供热堆将兼顾工业供热带来的经济性,可全年运行,提高核电站的效率。”郑明光表示。

相关报告
  • 《国内首个核能工业供汽工程开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3
    • 从发电到居民供暖,再到供应工业蒸汽,核能正从单一的发电向综合利用有序转变。 2月23日,国内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工程在中核集团江苏田湾核电基地正式开建。这是中核集团继秦山核电开展南方核能供暖之后,在核能综合利用领域的又一积极探索,将为优化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做出新示范。 该工程由江苏核电有限公司、连云港市徐圩新区石化基地联合建设,采用俄罗斯VVER-1000型核电技术,以田湾核电二期工程3、4号机组蒸汽作为热源,将蒸汽输送至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工业生产,预计2023年底投产供汽。 该项目建成后,每年供汽量可达480万吨,可实现每年减少燃烧标准煤40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07万吨、二氧化硫184吨、氮氧化物263吨。 “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以核电厂蒸汽为热源,加热的工业蒸汽经由独立隔离回路输送,从设计源头上确保核能供汽清洁安全,符合工业蒸汽各项行业标准。”江苏核电维修总经理、工程负责人刘永生介绍,通过管道预制架空蒸汽保温方案等措施,可将每公里温度损失控制在2℃以内,并将蒸汽压力下降控制在0.03Mpa以内,以此满足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工业用汽需求。 记者了解到,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以及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科学技术部明确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将成为企业与地方协力共推节能降碳,共享发展成果的一个生动实践。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碳达峰关键期,提出了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主要目标。 随着我国清洁取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速推进,除发电之外,核能综合利用也逐渐迎来“窗口期”。 核能是公认的绿色低碳能源,其在供电、供热、供汽、制氢、区域生活供能、海水淡化等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开展核能综合利用”。 据悉,核能供热是利用核电机组中的蒸汽作为热源,通过换热站进行多道隔离、多级换热,最终经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传递至用户,此过程仅有热量的传递,没有水等其他介质交换,保证用户用热清洁、安全。 目前,国内已有多个核电站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核能供热等项目研究与实施。除田湾核电站供汽工程外,山东海阳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的居民核能清洁供热项目目前已建成投运;辽宁红沿河核电也正积极筹备核能供暖,计划于2022年冬季投运。 对于核能供热产业,业内专家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转型大背景下,在有核电的地方利用核电余热替代化石能源热源,是推动城市居民采暖与工业用热清洁低碳化的有效途径。 对于“首吃螃蟹”,江苏核电表示,为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先机,江苏核电坚持低碳赋能、多元发展,不断加快核能多用途利用,努力将田湾核电基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核能多堆型综合利用产业群和多能互补零碳示范能源基地。
  • 《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项目建成投用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17
    • 北京12月15日电 12月15日,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项目在浙江海盐正式建成投用。该项目搭建起的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示范平台,是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和海盐县在核能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为我国工业产业园区清洁能源替代提供了“中核方案”。 该项目自2022年7月15日开工到11月21日开始试运行,仅用时4个多月便完成项目建设。项目建成投用后,已为多家工业用热企业提供能源替代,年工业供热约28.8万吉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4万吨,能够为企业提供24小时热能供应保障,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