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项目建成投用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17
  • 北京12月15日电 12月15日,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项目在浙江海盐正式建成投用。该项目搭建起的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示范平台,是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和海盐县在核能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为我国工业产业园区清洁能源替代提供了“中核方案”。

    该项目自2022年7月15日开工到11月21日开始试运行,仅用时4个多月便完成项目建设。项目建成投用后,已为多家工业用热企业提供能源替代,年工业供热约28.8万吉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4万吨,能够为企业提供24小时热能供应保障,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45162-1.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在江苏建成投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20
    • 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在江苏建成投产2024-06-19 09:47 来源:中核集团 浏览:1171 6月19日,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项目在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田湾核电基地正式建成投产。这标志我国核能综合利用从单一发电、满足城市居民供暖后,拓展进入到工业供汽领域。 “和气一号”项目作为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项目”,具有“绿色安全、稳定高效”的特点。项目采用田湾核电3、4号机组中驱动汽轮机系统做功发电的二回路蒸汽为热源,采用核电厂一回路、二回路与蒸汽回路多重隔离设计,在物理隔绝的情况下制备工业蒸汽,再通过多级换热将蒸汽通过工业用气管网输送到石化产业基地,替代传统煤炭消耗解决石化企业热源和动力源问题。 项目建成后,每年有480万吨的零碳清洁蒸汽将源源不断地从田湾核电基地输送到连云港石化基地,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烧标准煤40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07万吨、二氧化硫184吨、氮氧化物263吨,相当于新增植树造林面积2900公顷,为石化基地每年节省碳排放指标70多万吨。这不仅开辟了核能助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的新途径,也为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黄平表示,近年来,国家原子能机构大力推动核能综合利用,以及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环保、安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支持核能供汽等一批项目落地。面向未来,国家原子能机构将培育和孵化一批核能综合利用以及核技术应用新项目,构建绿色、繁荣、富庶、健康、安宁的“核美家园”,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江苏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毅表示,建设美丽中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在于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和气一号”项目是江苏核电携手各方打造的全国石化产业清洁供汽样板,将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据了解,核能除在供热、供暖、供汽等领域应用外,还可在同位素生产、制氢、海水淡化等诸多领域广泛利用。目前,我国核能综合利用正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局面。此外,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环保、安保等领域,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我国首座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21
    • 近日,中国石化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这是我国首个实现工业运行的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与前期投用的桩基式水面光伏联动,成为目前中国石化规模最大的水面光伏电站,整体项目年发绿电1670万千瓦时,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4万吨,相当于植树75万株,对漂浮式光伏在沿海、浅海地区全海水环境的推广具有重要示范效应。该漂浮式光伏电站所在水域与海域连通,利用海水表面空间发电。项目位于青岛炼化氢能“产研加”示范园内,具有零排放、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装机容量7.5兆瓦。项目创新采用漂浮式光伏结构,通过光伏板随潮汐同步升降设计,缩短板体与水面距离,仅为传统桩基式结构的约1/10,最大限度借助海水散热,通过冷却效应提高发电效率5%-8%。